韓婧
春節到了,同學見一見,朋友坐一坐,長久不聯系的親戚團相互之間問候、暢談、聊聊天,是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風俗習慣。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除了親友相聚、闔家團圓的喜悅,很多人對即將面臨的比來比去,也是深感焦慮。
中小學生仿佛聽見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殷切”的問候:“有沒有考一百分啊?這次年級排第幾名?成績不行啊,你看你表哥成績就沒讓人操過心……”
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自然也免不了被議論:“公司待遇怎樣?就這點錢還‘996,不如在老家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吧?”
剩男剩女更是讓長輩操碎了心:“你張叔家的兒子二胎滿月酒剛辦完了,你看你還挑來挑去,結婚就是找人搭伙過日子,差不多得了!”
已婚未育的更是逃不脫:“我啥時候能抱孫子啊,這可是我現在最大的盼頭了,你看樓下的姑娘跟你一樣大,孩子都會跑了。”
你以為生完小孩的就成為人生贏家了嗎?太傻太天真!新一輪的比孫子熱潮剛剛開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里昂·費斯汀格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指出,個體在缺乏客觀評價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借此確認自己的屬性。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傾向于跟“與自己類似的他人”作比較。這也就解答了為什么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在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來比去。
過年回家被父母拿來比較的對象基本上也是這個范圍: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鄰居阿姨的兒子,父母同學的女兒等。你縱使對此有萬分不滿和無奈,對他們說“人家林志玲也是40歲才結婚”,而這也確實是一個非常客觀和直接的例子,但最終仍免不了被批“不切實際,你和人家明星能比嗎”
父母和親戚生活的環境,接觸的人脈,關注的朋友圈重點都和子女相距越來越遠,這就導致了彼此溝通過程中的差異性。而父母及親戚思維相對固定,很容易貼上一個“你和我想法不一樣就是你錯了”的標簽,進而去評判子女,覺得他們在比較中處于下風。
對此,子女如果試圖去爭論,往往招來更多的不被理解,最終陷入深深的無力和自我懷疑中,認為“沒有如父母所愿就是錯了”。
我的一個朋友就對此深有體會:“結婚兩年,家里催著要孩子的頻率越來越緊了,過年回家肯定又是輪番轟炸。我很認真地跟父母表示,自己還沒有做好當媽媽的準備,不想說生就生。但說完后他們總是說,‘我在你這么大的時候,你都四五歲了,當時也沒啥準備啊!有了孩子這些問題就解決了,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顯然,父母聽了她的擔憂,但沒有聽進去她的擔憂,更沒有嘗試去理解她的想法。
這也是春節過年回家的縮影:你的戀情、婚事、生育、孩子、收入、工作,都將被一一議論。
你與他人不同,你沒有如他人期待的那樣生活,都會在一次次聊天中成為談資和“靶點”。
既然比較無法避免,那如何在這當中占上風,盡可能平和地度過一個美好的春節呢?
首先,在爭論前學會傾聽。通常而言,個人被放到一個被比較的位置上,肯定是不舒服的,內心容易被激怒,迫切想要表達自己不一樣的觀點,這樣自然少了平和討論的空間。爭論前,我們不妨慢一點,先多聽一聽家人催促背后的關心,聽一聽他們對你身體健康或者出門在外缺少照顧的焦慮,聽一聽他們因為距離太遠無法關心你的擔心。當你聽到這些的時候,或許急于解釋、爭辯的心情就會有所緩解。告訴他們你在理解他們的心情,當他們感受到了你正面的回饋,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喋喋不休。
其次,學會靈活應對那些沒有惡意的比較,在不產生沖突的前提下,明確界限。比如,當被問及有沒有對象的時候,你可以顯得好奇的樣子去問對方:“阿姨,你和叔叔感情這么好,給我傳授點經驗唄。”這時,對方自然會開始說她的故事,矛頭就從你身上轉移了。通過這種方式,你沒有硬碰硬,但也捍衛了你的界限。
最后,放下改變對方的念頭,接納他們的表達。接納不等于認可對方所說,而是說我尊重你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但我自己也是有選擇的。我可以選擇聽從或者違背,這是我的自由。當我們看到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權利的時候,迫切想要改變對方的念頭也會有所改變。我們將關注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多一些自我情緒的覺察,問問自己:為什么我對這個表達如此憤怒?這才是讓自己更加穩定的關鍵。
縱使別人有情緒,我們也要告訴自己,個人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不必為了取悅他人而過他們想要的人生。
最后,我想用自己喜歡的一句話結尾:“就像老友之間,我們一起成長,一起度過許多時光。我們路徑不同,甚至觀念也不盡相同。我們一邊干杯,偶爾彼此調侃。我們接納對方,包括接納對方的錯誤。”生活確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