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平

從1周歲后到滿3周歲,是兒童生長發育的幼兒期。這個時期的生長發育將為接下來的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生活和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1.幼兒身高、體重穩步增長,神經細胞分化已基本完成,但腦細胞體積的增大及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仍繼續進行,應提供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素供給。
2.隨著幼兒生活范圍的擴大及接觸事物增多,語言、行為、表達能力明顯發展。幼兒心理活動尤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心、喜歡模仿,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3.這一階段,小兒的免疫力仍然比較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還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和營養不足。
4.由于好奇心和識別危險的能力較差及運動能力的不完善,容易發生意外創傷和中毒等危險。
幼兒期是小兒語言、思維、動作、神經精神發育較快的時期,幼兒期個性的發展是學齡期兒童的自信、勤奮或依賴、退縮心理狀態的基礎。家長要根據幼兒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早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轉奶后的營養指導,定期保健,注意小兒口腔衛生,繼續做好計劃免疫接種和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預防各種意外事故發生。
1.合理營養
提供兒童生長發育、維持兒童體力活動和體質健康的各種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水。滿足每日熱量和各種營養的需要。強調“自然食物,均衡膳食”。
◆12月齡以上幼兒胃腸道功能已較成熟,是以乳類為主食逐漸向以谷類食物為主食過渡的重要時期,可嘗試和接受各種常見食物。多數已經萌出乳磨牙,幼兒飲食占食量的一半以上,逐步成為兒童食物的主體。
◆在母乳充足的情況下,1歲后仍提倡繼續母乳喂養,奶量約400毫升~500毫升,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母乳喂養可至2歲。
◆母乳不足時或已經沒有母乳者,以適合幼兒年齡段的配方奶作為替代,約500毫升,也可攝入一定量的酸奶等。
◆1歲后應斷離奶瓶,用杯子喝水,預防錯頜畸形和“奶瓶齲齒”。逐漸改變幼兒食物的質地與長度,有利于咀嚼、吞咽與乳牙發育。
◆避免過多液體或零食攝入。每日需水量1250毫升~2000毫升。
◆2.5歲~3歲時20顆乳牙已長齊,但咀嚼能力僅達到成年人的40%,胃容量也還比較小,咀嚼及消化能力有限,易出現消化不良。幼兒的膳食質地應較成人稍軟些,易于咀嚼、吞咽和消化。采用蒸、煮、燉、煨等烹飪方式,以清淡為宜。
◆少用或不用含味精/雞精、色素、糖精的調味品,注意食物多樣化和色香味的變化,少食用高脂、高糖食物、快餐食品和碳酸飲料。
◆ 幼兒進餐時間應有規律, 早、中、晚3次正餐,點心1次~2次,每次進餐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幼兒應與家人共同進餐,進餐環境要保持安靜、溫馨。不要邊吃邊玩,看電視及追哄喂食。
2.培養自我生活能力
●幼兒的運動、語言、認知能力均達到較高水平,具備完全自主進食的能力。要發展獨立進食行為,鼓勵孩子自己進食、喝水,防止強迫進食,要避免偏食、挑食、異食、拒食等不良進食習慣。
●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適應幼兒園獨立生活作準備。逐漸教會孩子控制排便。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早睡早起,每日睡眠11小時~14小時。
●繼續補充維生素D至2歲,堅持每日戶外活動1小時,進行空氣浴、日光浴。
3.定期健康檢查
◆每3個月~6個月應進行體格檢查一次,定期篩查常見疾病,如缺鐵性貧血、視力異常、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蟲感染等疾病。
◆用生長曲線監測兒童身高生長速度,如身高發育有下降的趨勢,應到專科作骨齡和內分泌檢查。
孩子出牙后,家長要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幫助幼兒刷牙,每晚一次,每次進食后漱口,預防齲齒。
5.按時預防接種,加強免疫
6.預防疾病、意外事故發生
●3歲以下兒童盡量不吃瓜子、花生等食物,預防異物吸入引起窒息。
● 不宜讓幼兒獨自外出或留在家中,以免發生事故。
●應注意避免幼兒活動環境與設施中有可能導致幼兒燙傷、跌傷、溺水、觸電的危險因素。
7.促進幼兒語言發育與大運動能力的發展促進小兒動作的發育,并注意語言能力、認識周圍事物的能力、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通過游戲、講故事、唱歌等學習語言。
◆ 選擇促進動作協調發育玩具(球、拖拉車)和形象玩具(娃娃、聽診器)發展幼兒想象、思維能力。
◆每日看電視時間宜15分鐘~20分鐘/次。幼兒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安排學習活動不宜過長。
◆如1.5歲幼兒不會說,或2歲幼兒詞匯量少于30個,或3歲時詞匯量少于50個,或有構音不清等語言發育遲緩問題,應到醫院診治。
1.呼吸道感染是幼兒期最常見的疾病,好發在冬春季節。
由于氣溫低,開窗通風時間減少,室內空氣質量較差,病毒、細菌容易繁殖,且晝夜溫差較大,小兒喜動、易出汗,汗濕的衣服不能及時更換導致小兒受涼,加上小兒免疫力較低,易造成呼吸道感染。
●一般表現鼻塞、流涕、咳嗽或咽痛等癥狀。有時伴有拒食、嘔吐、腹瀉或便秘等消化道癥狀。
●重者高熱3 9 . 5 ℃ ~ 4 0 ℃ , 持續1天~2天,個別達數日,部分患高熱同時伴有驚厥。
●當孩子出現高熱,體溫≥39℃,持續咳嗽超過1周。呼吸困難:鼻翼翕動、呼吸急促。口唇發紺、精神狀態差,有嗜睡或哭鬧等表現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2.腹瀉,多發生在9月中旬~12月,以10月~11月為高峰。
發病以6個月~3歲的孩子為主,常常出現拉肚子,大便像水或蛋花湯一樣,每天可達十幾次。
◆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無特效藥治療,多數患兒在一周左右會自然止瀉。當嚴重嘔吐、腹瀉時,尿量減少就要及時補液。
◆腹瀉多由輪狀病毒感染導致,要注意手衛生,勤洗手。
◆幼兒出現腸道菌群失調,胃腸道功能紊亂時,建議使用益生菌,補充鋅制劑修復腸道黏膜。食用易消化的流質食物,促進營養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