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很顯然, “四個評價”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局部推進。比如,對于增值評價,普遍的理解是,要看學生的變化“增量”,當初入校時的表現如何,畢業離校的表現如何,如果變化大、進步快,那表明教育所起的作用大。這相對只看學生畢業時的表現是有進步的,可以引導學校、教師轉變對學生,尤其是之前被認為是“差生”的學生的態度。但是,如果增值評價,還是基于分數,那就仍舊沒有突破“唯分數”評價。
我國有的地方也已經探索增值評價,按照學生進校時的成績,給高中下達升學指標任務,超過這一指標任務就獲得更高評價。這對一些普通高中是“利好”,得到的評價會超過重點高中,然而,說到底,這還是唯分數與唯升學評價。這就要求在探索增值評價時,健全綜合評價。不能只進行分數角度的增值評價。
而優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探索綜合評價,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即如何保障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與公信力。毋庸置疑,結果評價是最易操作、公平可見的評價,但這是很脆弱的公平,并不代表過程公平,也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而進行過程評價、綜合評價,會引入人為因素,要樹立過程評價、結果公平的公信力,就必須在推進“四個評價”改革上,達成廣泛共識,形成社會合力。
實施過程評價、綜合評價,都依賴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要讓評價擺脫非教育因素影響,就必須提高學校的現代治理能力,這是樹立“四個評價”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推進“四個評價”,應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學校辦學制度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 “總體方案”提出,要加強專業化建設,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這對于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極為重要。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