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蕊
摘 要 語文課堂想要讓學生真正獲得發展,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是十分必要的。學生自主學習產生原始理解,與教師解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前置評價的教學案設計借助教師的提前預設,給學生提供鷹架,引導思維方向,可以有效減少學生在認知方向、思考角度上的偏差,拓展學生思維,擴大文化視野,且能激發學生的向好興趣。本文主要從有效設計、設計意圖、反思啟示三個角度談談對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的一些實踐與思考,以期引發大家深入思考前置評價教學案的相關議題。
關鍵詞 以學生為中心;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自主學習;結果性預設
新一輪語文教學方式變革提倡學習活動要凸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性,根本任務之一就是促進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基于此,一些課堂,打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名義走向了另外的岔路:有些課堂“多學不教”,只有學生的“學”,沒有教師的“教”,語文課堂看似熱鬧,實則走偏;有些課堂“先學后教”,但多為無效設計,課堂活動看似“生本”,實則低效。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變成了“低層次發展”甚至不發展,這值得許多語文教師認真反思。
而“以學生為中心”的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針對的就是這種問題。本文談及的“前置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為了解學習者已具備的知識經驗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設計符合學習者實際情況的教學案,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做的準備。下面筆者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課堂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對“以學生為中心”的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有效設計:以學定教,引發主動探究的熱情
傳統的詩歌教學往往是老師講述、學生記誦的灌輸性學習,老師問一問,學生動一動,缺少主動思考探究的熱情,教學效果不理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指出,“知識的獲得、思維的培養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環境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多、快、好、省地學習知識,并不意味著高效的、有深度的學習。”①詩歌往往短小精練,學生讀不懂或理解不深入是常有現象,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積累,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
筆者在執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一課時,曾做了這樣一個問題設計:“這首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沒想到,學生的回答總是游離在我的預設之外。學生能夠聯系滾滾洪濤的意象說出詩中描繪的宏大闊遠的自然景觀,能夠通過“力”、大量感嘆號等體會到澎湃激揚的熱切情感,但是說不出俯瞰地球、號角響徹寰宇的巨人形象。細細想來,我才明白,我設計的這個“怎樣的形象”是一個太寬泛的表達,“怎樣”只能讓學生考慮到形象呈現的方式(自然景觀)、狀態(澎湃激揚),而不能讓學生聯系寫作背景想到它的人物象征意義。
于是,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我調整了教學思路,設計了一個前置評價的教學案,把上述問題改成:“為什么作者說‘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而不是‘站在地球邊上放號?”從學生的先學反饋來看,學生能夠聯系前一課學過的《沁園春·長沙》這首詩中的“獨立寒秋”的“立”,談到“立”更有凌云之氣,更莊重、嚴肅、頂天立地,而“站”有多種姿態,談到傲視天下、雄視六合的巨人氣概等。
從兩節課學生的不同反應來看,有效的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教學設計,更能引發學生的正向思考。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太寬泛、太難,導致學生找不到回答的切入口,從而思路跑偏、跑遠。據此,筆者針對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斟酌比較,又預設了4個問題,形成完整的教學案,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問題2:地球邊上在哪里?
問題3:“放號”是偏正短語還是動賓結構?
問題4:“我”和太平洋誰大?
拓展5:我來出題。
在前置評價背景下,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先學后教”,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預設,讓學生自主先學有所得,自然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也為后續上課更有針對性的聽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設計意圖:沿波討源,碰撞思維品質的火花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展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新課標中也要求語文課堂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能“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②在前置評價背景下,結合教師課前的預設問題,教師能夠形成一定的結果性預設,在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啟發引導學生各展其言,各闡其理。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大驅動力,有效的課前預設能驅動興趣,課堂上因對文本的不同理解和每個人因為個體差異而生發的不同層面疑慮的闡釋、交流和碰撞繼續激發興趣,才能體現自主學習的魅力。
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課堂教學中,筆者的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就很好地展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
這五個問題,涵蓋了詩歌的形象、意象,語言的揣摩、鑒賞,內涵的解讀、反思和作者創作意圖與時代背景的理解,對文本解讀全面;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認知、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有話可講;同時問題完美貼合標題,由淺入深,又可以以“我是這樣理解標題的”為抓手串起整個詩篇的知識鏈條。
問題1的設計,考慮到學生前一課剛剛學過《沁園春·長沙》的“立”,可以通過字詞的品讀來展現學生在詩歌語言文字鑒賞上的能力,符合新課標中“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科素養的要求。此外,視課堂具體的效果可以繼續點撥學生琢磨“立”的著意性、象征性和“站”的實際性、有限性,體會一個“站”在那里的人和“立”在那里的人的不同。
問題2的設計,筆者旨在通過地理位置的解釋(北冰洋比太平洋更像在地球邊上)讓學生關注詩歌宏大、波瀾壯闊的意象和意境,“無數的白云,壯麗的北冰洋,無限的太平洋,滾滾的洪濤”構成雄奇磅礴的意境,給予學生審美體驗。讓人驚喜的是,結合課前補充給學生的資料,加上學生課下收集的其他材料,如身在日本留學的背景、“沫若”名字的由來、郭沫若與《草葉集》等,學生還作出了“個人的郁積,民族的郁積,在這時找出了噴火口,也找出了噴火的方式”③“郭沫若差不多是狂了”的判斷。這一結論進而激發其他學生思考抒情形象背后所展現的被“五四”時代怒潮喚醒的革命知識青年的特征。一個問題引起了課堂近7分鐘的討論,且深入到了詩歌創作意圖和時代背景的探討,符合新課標“思維發展與提升”中的“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體現了“思維深刻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品質”④,效果非常好。
問題3的設計,“放號”短語結構的研說,切合新課標“語言文字運用”中“能借助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語感,結合具體語境分辨詞語語義和情感上的細微差別”⑤的要求,新高考全國卷常在語用中考查詞語的辨析,從應試角度講這類題型很有研究和練習的必要。其實,“放號”不論是偏正結構或是動賓結構都可以,只是涉及強調重點和字音、釋義的不同。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4,筆者設計時預期爭議不大,根據教師補充的資料和學生已有的積累,結合時代背景、作者思想特點可以很快形成共識。對此,教師不應簡單放過,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作品,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認同、熱愛中國文化”⑥,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教師可以繼續向學生補充鏈接材料。例如“五四精神”的具體解讀,“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代表人物,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語絲社、湖畔詩社等文學團體的主張和代表人物,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等。這些材料的補充,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提升其文學素養。筆者希望在學生心中留下對那個時代、特別是對時代文化探析的種子,從而期待學生對新思想新社會的誕生有更深的體悟。這個工作,就交由學生課下自主進行。詩歌學習完畢,在有些學生心中留有一個多角度觀照文化的小小火苗,也是很好的。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而檢驗學生思考深度和學習效果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設計題目。自主命題,反映出學生對文本的關注點以及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學生自己能出題,會答題,自然是對知識有真正的吸收和掌握,并且是經過了自身的“再加工,再創造”的“學進去”的有效知識。基于此,筆者設計了第5個問題:我來出題。果然,這個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踴躍展示自己設計的問題來“考別人”。以下節選了課堂上的一段互動。
生1:我們組出的題目是這樣的:這是一首郭沫若在回國海輪上創造的“應景即興詩”,具有無以倫比的藝術魅力。請結合具體詩句賞析本詩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生2:這首詩采用了排比的手法,“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喲”,體現出作者激烈的情感和迫切希望改變世界的愿望,鏗鏘有力,能體現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生3:這應該也是“五四”時期有為青年的共同吶喊——摧毀舊世界,建立新世界。
生4:還有擬人手法,“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無限的太平洋,面積大,力量大,他要提起全部力量才可把地球推到,用擬人的手法展示出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體現了浪漫主義風格。
生5:想象和象征也是。詩中描繪的滾滾洪濤,正是“五四”運動巨大聲勢的象征。
同組同學補充:詩中的立在地球邊上的“我”,也是“五四”時期狂飆的象征,是那種向舊世界、舊文化、舊傳統猛烈沖擊的時代精神的象征。
生6:還有句式。這首詩句式很自由,長短句夾雜,依照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自由、奔放,有很強的節奏感,很有力量。
生7:直抒胸臆的手法!那么多“喲”!“啊啊”……
(哄堂大笑)
提問同學展示答案:浪漫主義藝術特色體現在: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抒情方式,句式特點四個方面。
師:題目出得很好,答案一看就深思熟慮過,條理清晰,邏輯完整。
生8:老師,我覺得不完整。既然是詩歌,意象和意境的特點不可少,我覺得意象和意境也可以體現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北冰洋、太平洋、洪濤”都是特別宏大、壯闊的意象,構成氣勢磅礴的意境,這也能體現浪漫主義。
(很多學生附議。)
生9:我們組再補充一個,既然說到遣詞造句,這首詩那么多疊詞,就是那個“啊啊”,還有“力喲,力喲”,直抒胸臆,飽含對力的贊美,很有感染力,也是浪漫主義。
(出題者頻頻點頭。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師:大家確定沒有了嗎?(無人回答)其實咱們都忽略了一個平時很少注意的知識點:標點。
生(恍然大悟):對啊,有這么多感嘆號!
師:這么多感嘆句很能體現郭沫若“禁不住血跳腕鳴”的昂揚情緒,也是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
一個問題,層層深入,由大及小,由粗到精,師生共同突破思維壁壘,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信哉!
三、反思啟示:探索新路,實現真正的語文成長
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我們的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獲得思維品質的提升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染,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前置評價的教學案設計能很好地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⑦的要求,讓教師不只關注“教什么”和“怎樣教”,而切實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情,更加注重“為什么這樣教”,大大增加了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可以有效縮小學習目標和教學現實之間的落差,真正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語文成長。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發式”的詩歌代表作之一,從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但是教學之前,我曾經深深困惑于到底要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感知郭沫若火熱赤誠的心、澎湃激揚的熱情。思考良久才做出了前置評價的教學安排,從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設計能使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問題和教學措施,從教學反饋來看,效果良好。“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堂想要讓學生真正獲得“直覺、形象、邏輯、辯證、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并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增強文化自覺”⑧,獲得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前置評價教學案設計是一條值得探索的新路。通過精心準備的教學預設,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認知差距,拓展學生思維,且能激發學生的向好興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性。葉圣陶先生曾經說,“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⑨,是前置評價的教學設計的很好闡釋。
用一節小小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談前置評價的教學案設計不免單薄,但是以前置評價思想為主導來設計、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堂,筆者相信,會讓我們的語文課“一節課就像一條快速流動的河”,“處處可見教學活動中的張力和旋渦”⑩,課堂的靈光也熠熠閃現。
————————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王寧.巢宗祺主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③郭沫若.沸羹集[M].上海:大孚出版公司,1950.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⑨葉圣陶.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⑩Lewis,Catherine.A Lesson is like a swiftly Flowing River:How Research Lessons Improve Japanese education[J].American Education(Winter),1998.
[作者通聯:江蘇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