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佩
摘 要:隨著大學生創業創新的持續推進,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漸浮出水面。為進一步發揮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安陽市為例,從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教學內容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創業創新表現不佳的原因。并從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教育體制改革、社會托底等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安陽市 創業創新能力 社會實踐 教學綱要 分類引導
中圖分類號:F243.1?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suffici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gradually emerging day by day. In order to give further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A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eaching content and social security. It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so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Key Words: Anyang C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outline;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大學生是最具自主創新意識的社會群體,更是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 [1]。在那個教育機會匱乏的年代,“大學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身份。1977年恢復高考后,大學生數量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錄取比例也相應的從2000年的5.3%增長到2021年64.88%,畢業生人數從2000年的95萬人一路增長到2021年的909萬人。大學畢業人數和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社會能為大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數。很多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在校所學專業工作,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焦點問題。
受全球性疫情和極端天氣的影響,我國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上行壓力繼續增大。很多企業為減少成本,出現不少裁員現象,減少了崗位供給,加重了大學生就業壓力。為此,國家提出深化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內循環,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既是推進我國供給側改革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隨著創新創業逐漸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這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等學校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已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戰場[3]。
1 現狀
安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常住人口547萬人[4],現有6所高校,2021年安陽高校畢業人數約2.3萬人。為增加大學就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本市重返第一方陣,安陽市出臺多項政策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增加了大學創業創新的機會和信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新活力。雖然舉措眾多,但由于眾多內外部歷史原因,大學生創業創新效果未能盡如人意。當前大學生首次創業成功率不足5%,二次創業成功率不足20%。這樣的創業成功率與巨大的就業壓力和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相比,顯然難以滿足大學生對就業和社會對供給側改革的需求。
2 大學生創業創新存在的問題及表現形式
2.1大學生對創業創新的難度估量不足
創業聽起來好像很高端,其實非常辛苦。創業是對創業者勇氣、智商、情商、閱歷、天賦、背景、機遇的綜合考驗,是一個難度高、技術高、淘汰率高的行業。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心中要裝著整個項目的每一個環節,能夠統籌調配,具有風險意識,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越挫越勇的意志,具有達到目標的信心、勇氣和執行力,能解決創業時大量風險和各種突發問題[5]。創業創新這種事情即便是對社會成功人士而言,也是一項極具難度和挑戰的工程。真正能創業創新成功的只是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都成了成功者路上的踏腳石。
由于很多大學生是看著偶像劇、打著游戲機長大的孩子,他們嚴重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實踐水平低,不具備基本的膽識、素質、知識、閱歷,缺乏最基本的辨別能力,容易輕信別人,不做深入的調研,容易上當受騙,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耐心,缺乏與創新緊密相關的預算、溝通、投資、協作和執行能力。創業中的產生挫折和失敗,很容易讓他們痛苦、沮喪、消沉。
2.2對創業創新的理解過于片面和理想化
在很多人看來,創業就是要開公司,創新就是要有大發明。這個想法過于片面和理想化。開公司和大發明是創業創新的高級階段,需要很多的資源、前提、機遇、能力和天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的到,更不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隨便能做到的。
受疫情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全世界經濟環境不景氣,很多行業受到了沖擊,讓本就不容易的創業變得更難了。特別是在創業早期,如果沒有經驗、資源、機遇和能力作為前提,創業創新可能僅僅就是一個想法,難以實現。
個人認為創業創新一種狀態,是指個人為了實現個人在事業和技術上的某個目標,不斷想方設法去突破的狀態,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崗位和行業,這種努力的狀態都可以叫作創業創新。
能力、機遇、資源和天賦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是這種努力的狀態卻是人人都可以有的,這種對狀態的追求可以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更具落腳點和可行性。
2.3現行教育體制對創業創新的束縛
創業創新都需要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想象力、價值取向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構成要素。知識一般指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創造力一般產生于學科交叉的領域。隨著社會分工,學科教育一般培養專業人才,這種學科交叉的領域的人才培養常被人們忽視[6]。當前學生過多局限于專業知識,知識結構單一、視野狹隘是當前學生創造性缺乏重要原因之一。
好奇心與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只是人們已知領域,好奇心與想象力是指那些未知領域,未知領域不僅遠大于已知領域,更關乎未來。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超出知識以外的因素,這正是現行教育體系中被忽視的部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好奇心與想象力在有意和無意間被磨滅。這在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上形成了一個矛盾。學生一方面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力,另一方面又因增加知識減少好奇心與想象力,從而導致創造力減少。這兩種力量的結合為部分中途輟學大學生提供了強大的創造力[6]。
價值取向是影響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當前短期功利主義盛行,嚴重影響創造性人才培養。當前絕大部分企業和科研都有十分明細的績效考核體系,而創造性事業和成果往往難以量化。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不足,除了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知識結構問題外,就是太急功近利。由于各種比賽和排名橫行,并將其獲獎名次大肆宣揚,雖然激發了大學生參與該項活動的欲望,但是進一步固化了急于求成、成雄敗寇的價值取向,導致大學生難以平心靜氣的做事。不僅是學校,整個社會都太急功近利。創造性事業和成果需要發自靈魂深處的激情和渴望,需要長時間默默無聞的努力與樂在其中。當前這種比賽橫行、宣揚結果、忽略過程的做法與創業創新所需的心理基礎和價值觀背道而馳,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創業創新時心浮氣躁、弄虛作假、急功近利,這些都與創業創新的要求南轅北轍。
2.4對大學生創業創新失敗后的社會托底不足
當前大學生創業創新氣氛濃厚,但由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足, 很多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未獲成功。由于沒有相應的社保托底,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到后來者創業創新的積極性。
由于現在大學生普遍心理承受力不強,創業失敗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創業創新失敗會給部分大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打擊,如抑郁、焦慮、失眠、躺平、自暴自棄等。部分大學生在創業創新初期由于資金不足,向親朋好友和金融機構借款,如果創業失敗,他將很可能無法按時償還這些借款,不僅難以面對昔日的親朋好友,還可能上了金融機構的黑名單,對創業者今后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由于大學生創業者本身沒有積蓄,大部分創業創新是需要一定量的啟動資金的,大學生創業創新的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家庭提供的。大部分大學生創業者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創業創新失敗會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經濟更加困難,同時還可能會對家庭的社會聲譽和本人婚育時間產生影響[7]。
由于心理抗擊打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的不足,大學生在創業失敗后可能會對社會產生負面認知,有可能使其對社會和他人產生懷疑和恐懼心理,大幅降低對他人、政府、學校和社會的信任,滋養其反社會人格,增加了其做出極端事件的概率,降低了社會的穩定性。
由于大學生創業創新失敗率高,且失敗后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活動,社會應予以相應的托底保障,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創業創新失敗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傷害,另一方面可以給后來者以更多的勇氣,因為在攀登高峰時有沒有“安全繩”的結果和影響是不一樣的。
3 建議與方法
3.1把社會實踐納入到教學綱要,引導各階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大學在創業創新失敗率高大都是由于社會實踐不足造成的。這種社會實踐不足是由于各階段教育唯一衡量指標是分數,沒有對社會實踐做硬性要求。學生為了適應當前的教育體制,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提高分數,根本沒有時間和意愿去進行社會實踐。加上泛娛樂化的影響,學生都活在了想象中的理想國,根本無暇也不愿意接觸真實社會。因此,這種社會實踐能力的缺失不是大學生獨有的,從小學開始,各個階段的學生都是這樣。只是這種社會適應能力不足會在大學畢業時得到集中爆發,在創業創新時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為了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和適應能力,需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到各階段教學綱要,在現行標準基礎上進一增加大社會實踐課時,增加社會實踐在學生評價中的分值和權重,引導各階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在遵循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連續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分工協作等方面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價值認同、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能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各教育階段連續發力,才能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業創新能力的大學生。
3.2為大學生創業創新失敗托底
大學生創業創新利國利民,但失敗率較高。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需要往最好處努力,從最壞處準備。用切實有效的保障政策為大學生創業創新托底, 才能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安心、專心地在創業創新的高峰上攀登。
為大學生創業創新失敗提供托底服務,不是要全盤為大學生創業創新失敗買單,而是要通過制度安排,為那些創業創新失敗后走投無路、生活困難的大學生提供托底服務。為其提供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不至于使他們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絕望,保留和重新燃起他們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信心。
大學生創業創新需要持續培養、扶持和引導。對待創業失敗的大學生,政府、社會、高校、家庭要給予理解和包容。在弘揚崇尚創業、開拓進取創新創業熱情的同時,也要形成支持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為大學生創業創新注入一種別樣的能量。
3.3根據大學生個人情況,分類引導創業創新
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創業創新需要不同的人。根據大學生的心理、技能、天賦、興趣、背景、知識結構等方面的特點,在不違背大學生意愿的前提下,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進行科學引導。
對于那些抗壓、溝通能力強,精力、體力旺盛的大學生,可以鼓勵他們早日開展創業,積累經驗和人脈,也可鼓勵其加入其他創業或種子公司,學習到一定經驗后再出來創業。這些人一般都是班委或學生會成員,這類人在大學生中占比不高,但他們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主力,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強、好奇心強、思維敏捷但不善社交的大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開展技術創新,引導其在校期間就參加形式多樣的創新比賽,畢業后去大型科研機構或科技企業。有了科研平臺作支撐,他們往往在技術領域能作出一番成績。他們是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力。
對于那些抗壓能力弱、天賦平庸又不善與人溝通的普通大學生,引導其早參加各類招聘考試,鼓勵其加入大型企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因為這類人創業創新難度很大,如無特別的機遇,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對他們和社會而言可能都是比較合適的去處。
對于那些有家傳絕技或家族企業的普通大學生,應鼓勵其回家繼承家傳絕技或家族企業。這些家傳絕技或家族企業都是歷經歲月存留下來的,有強大的根基和生命力。普通大學生難以靠自己一己之力做的比其更優秀,繼承這些技能或企業不僅能讓自己對社會貢獻更大,同時避免了家族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3.4把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納入各階段教育綱要
要把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納入到各階段教育綱要,批判性思維培養要在各階段課程和培養環節中得到體現,把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教學生如何思考,也要啟發學生追究深層次原因,多問為什么。允許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為培育批判性思維營造寬容的環境。
學校和社會都要營造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各種環境。允許學生犯錯、失敗,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和成長方式。增加學生跨學科課程和實踐培訓,使學生能夠融合不同學科知識。
好奇心是創新驅動力的原動力,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在不違背重大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有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要有意識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減少社會上那些急功近利的宣揚,在價值取向上要有更高追求。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文明高級階段的基礎。中國要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教育是基礎。
4 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學生創業創新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更是由于長期重視應試教育與社會轉型發展不匹配的結果。本市及各地關于促進大學生創業創新舉措眾多,但效果不夠理想,原因是未能觸或者說不愿意觸及問題的根本。因為根本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大部分地方都采取了一些短期政策,以求盡可能挖掘大學生本就不多的創業創新潛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要從各階段學生抓起,才有可能讓大學生從根本上增加創業創新的能力。創業創新可以驅動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目的,如何讓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或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付春權.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20(6):78-81.
[2]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19(12):116-121.
[3]孫小軍,惠姣姣,趙天緒,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評價模型——基于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證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6-13.
[4]郭婷婷.河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OL].(2021-05-14).www.ha.stats.gov.cn/2021/05-14/2145058.html.
[5]馬利華.高校汽車專業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實施情況研究[J].市場周刊. 2020,3(77):179-181.
[6]錢穎一.中國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先找回學生丟失的批判性思維![OL].(2018-09-27).https//www.sohu.com/a/256443801_100160305.
[7]朱偉峰,杜剛.大學生創業失敗與政府托底服務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5(74):186-189.
350850058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