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新
摘 要:在如今人工智能逐漸普及的時代,編程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熱潮。隨著編程正在快速地走向大眾化,進入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將編程教學與信息化教學聯合起來,逐漸成為部分中學校園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開辟的教學路徑。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智慧校園資源支持下的Scratch編程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策略的制定,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智慧資源開展Scratch編程教學,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教師編程教學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展開詳細的討論。
關鍵詞:智慧校園;初中;Scratch編程;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5-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07
對于Scratch編程知識的教學,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不適合Scratch編程知識的特點,更不適合初中學生的Scratch編程能力的快速形成和提升,以及教師高效編程教學模式的形成。因此,借助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智慧校園環境下,借助信息化軟硬件資源的力量,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設定,對教學方式進行再次改革,對教學策略進行重新規劃,是教師在進行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模式探索必經的路徑,教師也應從此方面開展實踐探究。
一、分析學生基本特征,制定編程教學目標
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實現目標的制定,是針對學生進行展開的。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的事物能力強,認知能力強,實踐能力也較強。因此,無論從Scratch編程理論方面,還是從Scratch編程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方面,教師都應結合學生的基本特征,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從目標出發,實現對數字校園資源的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如此,才能通過智慧校園資源支持下的初中scratch編程教學產生相當的效果。
(一)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制定實踐操作編程教學目標
對于編程知識的學習,任何人都需要通過頻繁實踐練習,來達到對編程知識的理解。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實際操作次數積累的基礎上的。教師應當在了解學生實踐能力強、能力展現欲望強烈的特點上,對智慧校園中的信息展示教學工具善加利用,以實現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組織教學“趣味抽獎”活動時,發現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且迫不及待想要實現抽獎轉盤來炫耀一把。因此,教師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來進行繪圖編輯器的運用,且運用數字與邏輯運算模塊來解決輪盤指針轉動的“抽獎”問題。教師還利用多媒體信息展示工具,讓每個學生的作品得到課堂展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都以編碼出可以實現“抽獎”功能的轉盤為目標,進行了有效學習。
(二)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制定計算思維編程教學目標
實際上,對于任何信息技術知識尤其是編程知識的學習,其實踐經驗的積累,勢必會在無形中讓學習者形成一種對編程的系統認知。這種認知在實際編程的過程運用中被稱作計算思維。它是學生在實踐經驗豐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的啟發式推理解答能力,能讓學生面對編程活動項目,有自信去規劃、學習和調度所學知識。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學生計算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智能紅綠燈”單元的主題活動知識時,首先引導學生進行了“角色”的移動、一個角色對其他角色的屬性查看等知識的學習,即“即車的移動控制功能”和“車對紅綠燈顏色探測功能”。學生在前幾節課進行了適當的練習后,有了足夠的實踐經驗。在引導學生進行“智能紅綠燈”項目的設計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從項目的功能實現方面入手,進行項目完成步驟分析,體現了教師對于計算思維編程教學目標的制定。
(三)根據編程起點水平,制定創意設計編程教學目標
Scratch編程知識點是固定的,但是對于Scratch編程的運用是不固定的。不同編程能力的學生,對Scratch編程知識的運用,取決于學生自身的項目創意設計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數字校園資源,和學生的編程起點水平,鼓勵學生活用編程知識,實現對編程知識的創新應用能力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關于Scratch角色的制作、旋轉、移動、復制等知識,鼓勵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加上自己的創意,讓編程知識的運用,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圖形、動畫形象等。再如,在學生有了第一次的活動項目設計和實現的實踐經驗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進行個人動畫的試行制作。學生不僅對教師的這種鼓勵不反感,反而積極地尋找條件進行實踐,這種創意設計編程教學目標的制定,為教師利用數字校園資源做好了鋪墊。
二、結合校園智慧資源,合理制定教學策略
(一)體驗范例,導入新課
新課知識導入環節是教師進行Scratch編程知識教學的首要步驟。數字校園資源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多媒體信息展示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展示工具,通過展示范例,作為學生的新課學習目標,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學生在新課導入環節,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可以幫助教師初步分析范例和學生深入了解范例,為教師的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做準備。
(二)項目驅動,支架教學
在數字校園資源中,智能軟件的存在,不僅能幫助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內、課外的“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同時也能幫助教師為學生展現細節連貫的、系統性的知識脈絡。在Scratch編程教學中,教師常利用項目作為教學活動展開的工具。而對于項目的功能分解、知識點的要求,教師則需要采用支架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教輔工具中的信息交互功能,將項目支架脈絡展現在每個學生面前,學生也可以在課外通過登錄校園學習網站,來實現項目支架脈絡的重復觀看,以此助力教師實現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
(三)提供資料,模仿探究
如同信息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學習Scratch編程知識時,同樣需要形式豐富,以及大容量的資料來實現對Scratch編程知識的理解和Scratch編程步驟的復習。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校園資源中的存儲服務、資源調度服務功能,實現微課資料、課堂教學剪輯視頻資料、教輔資料的整合。利用數字校園中的各類功能,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在教學課堂內外為學生展示豐富的學習參考資料,供給學生模仿探究學習,教師的Scratch編程教學有效性也可以得到保證。
(四)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很多學生在學習信息基礎知識時,明明學習效果很好,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但是在學習Scratch編程知識時,由于多次編程失敗,加上心理承受壓力能力較差,導致學生對Scratch編程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降低。這種消極情況的存在影響教師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的實現。因此,教師應當利用數字校園資源,將學生操作成功的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的學習信心得以建立。同時,教師通過學生學習作品的展示,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對Scratch編程知識的學習心得分享和交流。
(五)合理評價,鼓舞學生
在素質教育理念盛行的當下,教師不應僅局限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同時應對學生實行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進步的即時評價。教師可以通過教學錄制視頻的觀看,來實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記錄、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教師還可以建設學樂云平臺的班級圈,幫助學生記錄學習過程,積累學習成果,體現學習進步,增加學習成就感。讓學生通過教師對數字校園資源的利用,真正參與到自評、互評、師評等環節當中,以通過鼓舞學生,助力教師有效教學的實現。
三、合理利用智慧資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參考資料
學生日常都是在計算機教室上信息技術課。教室內裝有多臺計算機、交換機,以及必要的投影儀、投影布等。這是學生進行編程有效學習的硬件基礎。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硬件資源,為學生展現必要的編程知識學習參考資料。有了編程知識學習參考資料,學生尚且需要相應的軟件進行編程知識學習,如Scratch、Flash、微軟Office辦公軟件等。而教師為了方便管理學生的同時,能及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需要用到紅蜘蛛多媒體電子教室學生端軟件、學樂云教學平臺網頁版等。學生的學習參考資料能隨時得到,自然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實現,幫助教師有效教學目的的實現。
(二)摒棄傳統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近年來,高效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對信息化數字教學設備的要求。教師在數字校園資源的支持下,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運用數字校園資源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通過智慧資源的支持,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空間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積累編程教學經驗,形成編程教學模式
在數字校園建設的初期,教師對微課資源的利用,促成了眾多教師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同樣,在數字校園資源愈加充分的當下,教師應在信息化軟硬件資源的支持下,積累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經驗,并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索學科知識的新途徑,和自身實現Scratch編程知識教學新途徑的過程中,形成適合學生學習、適合自身開展有效教學的模式,以助力教師實現長期的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
綜上所述,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主動順應信息時代發展潮流,結合Scratch編程知識特點和學生的普遍特征,對數字校園提供的教輔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教師應結合Scratch教學目標,在教學策略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對數字校園中的軟硬件教輔資源的利用,通過數字校園資源的應用,促成初中信息技術教師Scratch編程有效教學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孫穎.淺析小學信息技術中Scratch有效教學[J].新課程(綜合版),2018(9).
[2]顏華紅.淺談中職scratch編程的有效教學思路和方法——以scratch趣味編程為例[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5).
[3]張超金.基于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小學Scratch編程教學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9(1).
[4]曹健林.Scratch小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探索[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