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紅
【關鍵詞】文化保守主義? 社會思潮? 儒家文化? ? 【中圖分類號】B222? ?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現,引發了中國社會不同層面的多維思考。文化保守主義的身影再次活躍,“中醫熱”“儒家政治文化熱”是其主要標志,出現了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陸續推出了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掀起了一股“中醫熱”的浪潮。但是,真正將這股熱潮推向頂峰的助力,則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一個重要表征是政府層面的強力推進,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各地陸續推出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要求,并結合地方優勢推出種種舉措。如2020年10月22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2025年)》,旨在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對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輻射與引領作用,同時以此作為窗口面向國際展示中醫藥的研究成果。另一個重要表征是,醫療界對于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加強中西醫結合開展了多維視角的熱烈討論。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快構建中西醫結合的應急醫療體系,將中醫藥納入國家傳染病防治體系成為重大吁求。中西醫協同發展醫學模式得到了普遍認可,中醫與西醫在資金投入、硬件建設、政策引導、人才隊伍、科學研究應享受同等待遇的呼聲增強。改革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個被熱議的話題,探索9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和高級西醫學習中醫班、建立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中醫經典理論教育、推動產學研合作等成為其中的聚焦之處。此外,學術界也基于多學科視角對中醫藥的現代價值開展了理論探討,中醫藥高等教育建設、中醫傳統經典文獻整理、傳統中醫學理論、傳統中醫理論中的倫理道德智慧等問題得到了深入思考。無論是政府層面的政策舉措,還是醫療界與學術界的理性思考,皆沒有片面地執守中醫傳統,而是提出了一種融通中西古今的中道思路,這對于中醫藥事業從根本上擺脫當前發展中的困境是非常有利的。
中醫藥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近年來,中醫藥的獨特價值逐漸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與關注。但是,在西方國家的醫藥衛生制度為主導的背景下,中醫藥的國際認同依舊困難重重。而“中國方案”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功,則為中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機。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向伊朗、意大利等疫情嚴峻的國家派出了醫療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醫藥的重要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不僅與奧地利合作,還與坦桑尼亞衛生部、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等20余個國家的醫療機構、學術團體開展了遠程交流與研討,分享中國抗疫經驗,極大地提升了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新冠疫苗的成功研發與對外輸出,也對這種影響力的持續擴展有積極的助力。此外,國內的專家學者也在不斷思考如何使中醫藥“走出去”的方案。這些努力或許終將促成中西醫二水分流的新格局。
在思想層面上,文化保守主義對疫情的思考始于對疫情的溯源,他們希望借鑒中國傳統思想智慧尋求應對生態危機、重建人類生活方式的答案。有學者指出,我們應當回到中華傳統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立場上追問疫情的起因,尤其應當從人與動物、植物等和諧共處的高度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非人類的自然存在的取用應努力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總體而言,關于這個問題的學術思考基本上保持了平和而理性的基調。
2020年,“儒家政治文化熱”借助中國抗疫成功的事實再度抬頭。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出色表現,促使學者們對中國政治治理模式展開了深度思考,重提儒家治理思想與治理模式的現代合法性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在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學術基調是高昂而激進的。儒家的敬天、民本、仁義等治國理念對于疫情治理的意義得以反復申說,儒家治國理念被視為中國政府抗疫治疫經驗的一個重要思想依據。諸多知名學者相繼推出文章,聚焦于自由權與隱私權兩大問題、基于古今之辯與中西之爭兩條進路開展了討論,以期證說儒家政治治理模式的現代合法性。他們從政治價值觀與政治制度兩個層面分析了儒家與西方之間的差異,由此解釋了儒家政治治理模式在疫情防控中的相對優越性,同時亦揭示了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應對疫情失敗的根源。有一種觀點樂觀地表示,儒家的“新天下體系”可成為新冠疫苗的開發、使用乃至全球化的價值路徑。更有一種觀點將儒家政治視為中國治理的理想原型,并從多元角度闡釋了此種理解向度的政治意義:不僅可以使中國政治體系獲得堅實的哲學基礎,而且可以契合國民心理,對抗民粹主義,并接續自由主義的價值觀。
相對于“中醫熱”而言,“儒家政治文化熱”的影響力較為有限,并沒有在學術界引發重大影響與廣泛參與。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文化保守主義借勢發力的意圖。他們希望借助新冠肺炎疫情這個重要契機重推儒家政治治理模式,以此為儒家政治文化的優越性提供價值辯護,并努力使之在中國與世界的政治文化體系中獲得一席之地。這實際上是一種“新瓶裝舊酒”的做法,意在重新申張曾經備受爭議的政治儒學主張。
如何使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在參與生活世界中保持相應的話語權,是文化保守主義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2020年,這個目標在學術思想討論與民間文化活動的雙重推進中得以持續提升。
在思想層面,以儒家文化回應生活世界中具有持續性的重大議題成為一項深入推進的工作。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重構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這個問題折射到文化層面,即中華文化如何參與世界文明交流與對話的問題。文化保守主義討論的焦點是儒家文化在其中的角色與地位,其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溫和的觀點是強調儒家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平等對話與互鑒。“文明對話和文明互鑒是世界文明近些年發展的方向,而儒家文化對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呈現具有特殊價值。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文化力量的重新‘洗牌和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大大激化了文明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因而對話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儒家文化的參與。”另一種觀點則較為激進,主張以儒家文化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方向。主張以源于中國傳統的“天下觀”推動世界向持久和平方向發展的“天下主義”成為近年來的學術焦點,這個話題在2020年得以持續推進。有學者認為,應該辯證看待現行“世界”與“天下”制度,對中國而言,融入現代化初始階段由西方國家奠立的現行“世界”(國家/國際)體系始終存在巨大的心理障礙。這個“世界”不僅非中國人自創,而且是曾經凌辱今日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帝國主義所創制的。而若重啟古代帝國時期系統建立起來的“天下”制度取而代之,一方面中國傳統制度所示缺陷不少,另一方面國際社會的接受度很低。因此,中國需要在融入國際社會這個“世界”的同時,尋求以“天下”理念改進現行國際秩序。
隨著《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發布,儒家文化如何參與公民道德建設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有學者認為,近現代關于道德建設的思考中存在重政治公德、輕社會公德與個人道德的偏向與流弊,而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關鍵則在于糾正這種失衡的狀態,恢復重私德的儒家傳統,同時大力倡導社會公德,以此在公德與私德之間取得平衡。這個觀點引發了學術界的深度討論,“提升私德并非走出儒家困境的關鍵所在,唯有區分私領域和公領域,明確家與國的界限,才能推動儒家道德建設在現代社會的成功轉型”。這兩種觀點雖然存在分岐,但皆肯定了古代儒家的公私德行論對于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資源意義,這一理論基調得到了廣泛認同。但其中亦存在反對的聲音,“如何評價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問題,需要以古今之變為社會坐標進行平衡與兼綜。在現代社會,古代儒家所主張的從私德直接貫通到公德可能性并不存在,這一進路需要轉進到公私德行分流的現代結構,分別確認私德與公德的不同社會功能”。
儒家文化如何回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亦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2020年,一些重要的應用倫理問題得以推進,如基于儒道倫理對機器人養老、生殖輔助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的反思。就其總體方向而言,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對于新技術革命的倫理指導意義得到了持續肯定。
在抗疫期間,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以“線上/線下”的新模式開展,政府、學界、民間的三方合作趨向深化。比如,以紀念孔子、張載、朱熹誕辰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的推出:全國各地的祭孔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陜西各級政府機構、學術界、文化界紛紛推出了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系列活動;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的制作與播出。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既彰顯了儒家文化參與現代生活世界的活力,又給予了其恰當的角色定位。
2020年,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文化保守主義的理性與非理性同時并存。理性在于,能夠對世界經濟與文明發展的現實圖景作出清醒的判斷,并由此走出西方文明主導下的文明對話范式,反映了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非理性在于,意圖借助高漲的民族情緒提升傳統文化在中國政治文化系統中的地位,通過對傳統文化優越性的標榜削弱世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等性,等等。同時,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依舊沒有與現代性開展完全的對接。
(作者為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得到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研究基地”的資助】
【參考文獻】
①陳來:《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文史哲》,2020年第1期。
②景海峰:《通向人類文化共同體的文明對話》,《社會科學報》,2020年8月20日。
③任劍濤:《當代中國的國際理念:融入“世界”,抑或重啟“天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④蔡祥元:《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與現代出路——與陳來先生商榷公私德之辨》,《文史哲》,2020年第3期。
責編/銀冰瑤? ?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