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中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甚至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是近年來各學科考題的閱讀量都在加大,對理解力的訓練尤為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精準地抓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是孩子們將來必定面臨的問題,學好語文學科能夠加持對信息獲取與判斷的能力。文章基于此,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故事教學法”進行語文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故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083-02
【本文著錄格式】吳娟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初探[J].課外語文,2021,20(04):83-8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經給學習下過一個定義,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生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把學習完全作為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會導致學習者對學習本身喪失興趣。青少年階段打下的精神文化的底子,對一個人的整個一生成長都起著奠基的作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習慣,最終也會決定著一個人成長的空間的大小。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揭示了人從物質到精神的需要層次,當生存條件得到滿足時,人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追求精神的愉悅和滿足。
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與人的精神世界聯系最為緊密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界定的核心素養有“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早在20世紀,一批有良知的專家學者語文老師大聲疾呼“大語文”“生活即語文”,然而即使到今天,語文僅僅是高考的一個工具,而不是生活表達和交流的工具,更喪失了語文的“人文性”。教師應該是學生精神園地的保護者,心靈成長的引領者,將學生引入精神成長的大道,讓學生擁有自主覓食精神養料的能力。語文課堂上,老師應悉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為此,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應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課堂上,老師應注視著每一個學生的眼睛上課,不讓一個學生受到冷落,提問環節應盡量多角度出擊,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被提問的機會,不讓一個學生感覺被忽視。慢慢地,老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彼此尊重,課堂就會變得更加和諧。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還應嘗試從作文中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每讀一篇作文,就像在與學生進行一次心靈對話。從作文中可以及時發現學生情緒、情感問題中的蛛絲馬跡,然后再和學生親切談話,加以思想引導。
曾經,“讀書”是學習的同義詞;而現在,學習就等于做題,學生不讀書成了教育的常態。一方面,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過早地接觸手機、電腦,并沉迷其中,使他們將自己的空閑時間消耗在毫無意義卻又永無止境電子游戲當中;另一方面,消費文化大行其道,電視披著文化的外衣正侵占著每個家庭的空閑時間,學生習慣于觀看粗淺的直接的帶有聽覺視覺刺激的電視,而不能耐心寧靜深入地閱讀文字材料,有一些廣告和影視劇宣揚金錢至上、色情暴力、爾虞我詐的價值觀也在不知不覺中腐蝕著學生的心靈。語文可能是最“玄學”的科目,學得好的學生不用花多少時間,學得不好的花時間也不一定考得好。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找到語文學習的“捷徑”,這其中,“故事教學法”不失為眾多“捷徑”中較為實用和有效的一種。
語文需要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與想象能力,作為初中語文老師來說,能在課堂上“講好故事”,吸引學生暢游初中語文知識的浩瀚大海,充分發揮自我的思考力與想象力,是于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最好能力展現。如在講紀昀《河中石獸》里的“滄州南一寺臨河干”時,語文教師可以隨手把寺廟和一條河畫出來,然后講“河干”這個詞怎么理解。“一條河哪里是干的,不是河里,當然是它的河岸,所以河干就是河岸的意思。”如對于古詩文的閱讀,語文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具體的答題“招數”,比如“一手向左”四步法。“一”是理解詩含義,“手”是手法,“向”的話就是景象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左”的話就是作用如托物言志。剛好有個學生們普遍較為熟悉的香港明星叫“向佐”,比較好記,四點分別對應了四個考點。對于文言文的拓展訓練,可以給學生推薦《世說新語》《聊齋志異》《笑林廣記》,相對來說易讀而且充滿趣味性,適合初中階段的學生。即便是再不愛讀書的初中生,《西游記》也是能讀進去的,它里面的語言其實是非常幽默的。很有可能學生會因為在這本書中收獲了快樂而喜歡上閱讀。部編版教材要求讀的《朝花夕拾》《水滸傳》《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昆蟲記》等,初中語文老師都可以帶著學生一起讀,并讓學生畫插圖和故事梗概。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一些古詩詞、文言文、成語的教學,往往都與歷史人物、歷史典故緊密相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適當穿插對應的歷史故事,對于學生有效學習初中語文古詩詞、文言文等的相關課程甚至是歷史科目都具有實際意義。如“圍魏救趙”中,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帝,并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后有“圍魏救趙”的事跡,并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后人的啟示。此外還可以引申講解孫臏著有的《孫臏兵法》,給學生們更多知識拓展空間。如在講解屈原與《楚辭》《離騷》等知識點時,可以從屈原投江的歷史典故中引申出屈原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國家(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尸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后演化為端午節。進而引申講解他著有的《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后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其中穿插講解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學生有興趣聽,更有興趣去探索了。如講到西漢司馬遷秉承父志編寫《太史公記》(《史記》),因替大將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歷時十余年終于完成了《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可以穿插講解司馬遷的《史記》,更可以引申出魯迅的一些如《朝花夕拾》《祝福》《少年閏土》等名篇佳作,給學生在知識點上交匯貫通,大力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
作文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在作文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更應該“講好故事”,還應該教學生如何“講好故事”。比如有一期作文訓練,需要寫的是一家散步時的情形。想象力貧瘠的同學會覺得這事兒沒法寫,因為部分學生可能覺得缺少這樣的經歷,好像一點也不好寫。即使是有這種生活習慣的家庭,也有同學寫不出,因為散步就是散步,溜達夠了也就回去了,有啥值得寫的?此處,語文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如何拓展寫作思維,努力追求寫作中的“妙筆生花”。出去散步總得有環境、有背景吧,會講故事的同學一定不會忽略:“深黑的夜空,微黃的月亮若隱若現。小鎮的街道兩旁陸續彩燈亮起來,讓閃爍的繁星黯然失色。”這就是景物描寫,人物活動總得有個場景,就好像魚在水藻間穿行。接下來人物就該出場了:“吃完晚飯,和和美美的一家三口走出家門,到街上散步。和往常一樣,我牽著媽媽的手,說笑著。而爸爸依舊如過往,一言不發,他一直是個不愛說話的人,只是聽著我們娘倆說話,跟在后面。” 挺溫馨的場景,可是“爸爸”卻有點煞風景,所謂“平地起波瀾”,這里就需要寫作升華了:“天空中群星閃爍,我慢慢地繞到爸爸身后,在燈光的照射下,他烏黑的頭發中夾雜著幾根白絲,十分刺眼。他的背寬厚卻不再挺拔。是啊,爸爸已經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他的肩承載著的,是我們一家的擔子啊!看著看著,眼角漸漸濕潤,視線越發模糊,依稀想起——取得好成績時,爸爸的沉默不正是告訴我不要驕傲?遭受挫折時,爸爸的無言不正是告訴我不要氣餒?”此處結尾?可以,但是呢,也可以有后文:“……這一切的一切,我為什么一直沒有發現? 街道上燈光依舊。而我已懂得欣賞那隱匿在夜空深處的星光……”這個時候結尾,才是水到渠成。這樣的作文不是湊字數,而是在按照節奏講故事,如此一來,簡單的事情往往也能寫出讓人有不一樣感受的好作文了。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通過不斷地閱讀和思考,自覺追求思想的深邃和精神滿足、愉悅,能讓學生在這個世界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語文教育的真諦就在于為學生的精神富庶提供養料,讓他們能在這個始終喧嘩的世界里找到靈魂的居所,安身立命,固守一份內心的寧靜,收獲精神的充盈和滿足。
參考文獻
[1]姜文英.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學刊,2017(11).
[2]于莉萍.如何教好中學語文[J].學周刊,2016(6).
[3]劉金海.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9(6).
作者簡介:吳娟明,女,1984年生,甘肅隴南人,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