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 言
2020年10月21和22日,為紀念著名作曲家江文也先生110周年誕辰,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與音樂學系聯手微風音樂網絡平臺,共同舉辦了兩場不同曲目的“江文也鋼琴作品紀念音樂會”,由蒲方教授進行學術導賞,孫曉丹副教授擔任鋼琴獨奏。
受疫情影響,原本準備于江文也誕辰日(6月11日)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的紀念音樂會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大眾呈現,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反響,共有近七萬人次觀看了音樂會。
江文也于1910年生于中國臺灣,長于日本,以男中音演唱和作曲專業在日本樂壇嶄露頭角。1938年回到中國,曾任北平師范大學音樂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作曲及聲樂教授,1949年之后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1983年在北京逝世。江文也一生創作頗豐,在聲樂、鋼琴、管弦樂、宗教音樂等領域都有突出貢獻。其鋼琴作品豐富多樣,前期主要受日本音樂風格和歐洲創作技法的影響,作品大膽前衛、不拘一格,后期作品則大量吸收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現代音樂,其音樂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道路中獨樹一幟。

本次音樂會,蒲方教授與孫曉丹副教授精心策劃,演奏曲目涵蓋了江文也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如此全面地講解及演奏江文也鋼琴作品的音樂會,在國內尚屬首次。
《臺灣舞曲》是江文也創作于1934年的處女作。同年改編為管弦樂版,并獲得“第十一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特別獎。在生動活潑的舞曲節奏和青春氣息中,充滿著作曲家對故鄉臺灣的思戀與向往,但又不時流露出惆悵、漂泊的情緒,具有幻想和浪漫的氣息。
《五月組曲》是江文也早期音樂創作中最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標題性樂曲,運用了大量增減音程、雙調性和自由十二音創作技法,似在表現內心的某種不安和沖突,手法獨特,充滿活力。
《斷章小品16首》由16首小品組成,每首小品風格迥異,既有采用大量無調性、多調性手法創作的小品,又有運用純五聲調式寫成的具有中國民間特色的小品;既有豪邁、熱烈的高山族舞蹈風格,同時也有描繪江南風光、北平印象且富有意境和情調的創作,是江文也由“日本時期”轉變為“北平時期”的代表作。
《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是江文也在“北平時期”根據琵琶古曲《潯陽月夜》改編創作的鋼琴曲。雖然叫作“奏鳴曲”,但寫作結構并不是奏鳴曲,而是更接近中國傳統古曲的變奏體形式。帶有序奏的三個連續演奏的樂章,模仿了琵琶、簫、箏等中國民族樂器,從音色、節奏、裝飾音、和聲等角度,盡可能地保留并加深了原曲清逸、淡遠的意境。
《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則是一首以陜北民歌《藍花花》為主題的三樂章作品,是江文也第三個時期“北京時期”的代表作,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和情緒狀態,歡欣鼓舞而熱烈奔放。
《鋼琴獨奏套曲——鄉土節令詩6首》是江文也創作于1950年的較成熟、大型的鋼琴代表作。整部作品共12首樂曲,按中國農歷的12個月份排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描繪了老百姓的節令習俗和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色,堪稱一部中國的民間風俗畫,抒發了作曲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兩場音樂會雖然是在線上直播,但憑借講演互動的形式,加深了觀眾對作品的理解,使大家更深切地體會到中國鋼琴音樂的豐富內涵和多變的表現手法,極大地激發了觀看熱情。大家紛紛留言并發信祝賀,感謝兩位老師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和推廣所做出的努力。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中國鋼琴音樂的挖掘、研究、演繹和推廣開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