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燕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在民間藝術發展過程中,地源性因素是指引發一種藝術形式發展的歷史、人文、經濟等因素。任何一種民間藝術的產生、藝術特色的形成、歷經的嬗變都會受到地源性因素的影響。根植于民間的剪紙藝術亦是如此。
作為南京民間藝術的一種,南京剪紙在其發展過程中被民間手工藝者、剪紙傳承人不斷完善,無論在造型、文化內涵還是在實用價值方面,均值得深入地進行分析和研究。但在當下,南京剪紙的傳承和發展卻遇到了瓶頸。其深層原因與南京的文化發展特色、經濟發展狀態息息相關。是何種原因主導了南京剪紙藝術的出現,何種原因推動了南京民間剪紙的繁榮,又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其發展的萎縮,如何在當下調整南京剪紙藝術的發展方向,使其在保留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適應本地區時代發展的特色,融入民眾生活,強化人們對其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的認知,是一個有待梳理和解決的問題。
南京剪紙藝術是在江浙地區民間剪紙藝術發展的大環境下形成的。江浙地區剪紙藝術早期是從刺繡花樣演變而來的,內容以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動植物、中國傳統吉祥元素等為主體,是一種集裝飾性和工藝性于一體的藝術形式。
1.傳統南京剪紙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背景
南京的民間手工藝自古以來就是豐富多樣的,流傳至今的多達55項,其中就包括南京云錦、金陵折扇、秦淮燈彩、南京剪紙等。
南京剪紙的產生受到先于其發展的揚州剪紙的影響。揚州剪紙早于南京剪紙藝術出現,并在唐宋時期繁榮發展,原因是唐代揚州已有規模較大的造紙作坊,具有批量生產紙張的能力,為剪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揚州剪紙多以花卉為主,風格細膩典雅,南京與其在地域上相鄰,因此后來發展起來的南京剪紙藝術在題材和藝術造型方面與揚州剪紙有相似之處。
南京剪紙在明清時期發展繁榮。特別自清代起,南京剪紙的使用范圍逐步擴大到民俗活動中,并不斷得到豐富。首先,南京民間熱衷于花燈的制作,這就使得作為燈飾中吉祥圖案裝飾的剪紙作品需求量大大增加;其次,用來祭奠鬼神而制作的用于招魂的紙人、紙馬、紙錢等各種剪紙品同樣被廣泛應用;最后,禮花、茶盞、門箋、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也成為節慶活動的常見裝飾品。
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剪紙還是能夠作為民間喜事中枕頭、被子、桌椅、箱柜等家居用品的裝飾,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剪紙的整體需求呈現萎縮狀態。
2.傳統南京剪紙的題材和實用方向
以民俗文化活動為依托豐富起來的南京剪紙,主題多為祈福納吉、除惡揚善,內容以民間傳說、寓言故事、戲文、吉祥圖案、花卉為主,其基本內涵是對生命的熱愛,借物寓意,以物表情,借音闡義。而從實用方面分類,同樣以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形成懸掛類剪紙飾品(門箋、燈籠花、窗花、喜花),刺繡底稿類剪紙用品(作為鞋、帽、香囊、絹帕等刺繡底樣的“花樣子”)和祭祀類“斗香花”剪紙作品。
從歷史因素著眼,辛亥革命前厚重的歷史積淀、穩定的地域發展狀態促進了南京手工藝和文化的繁榮,南京剪紙藝術的成形和發展受到本土手工藝發展和周邊剪紙藝術發展的影響,而豐富的民俗文化使傳統南京剪紙作品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這一點在相關題材和使用類型上尤為凸顯,真實反映了百姓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文化訴求。
1.傳統南京剪紙中的人文特色
南京的人文文化中透著儒雅細膩。在這里,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使得南京地域文化自古就具有南北交匯、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特點。
在此文化背景下,南京剪紙藝術也毫不意外地擁有其中的某些氣質特征:秀麗而不輕脫,雅致而不孤峭。在藝術上融合了南秀北雄的特點,既有南方剪紙的纖細,又有北方剪紙的粗獷,既凸顯北方的深厚,又顯示南方的玲瓏。
2.傳統南京剪紙的造型和結構特色
在人文文化的浸潤下,傳統南京剪紙在藝術造型方面的特點可以用“拙中見靈、粗中有細”提煉。其中“拙”體現在大塊、面的塑造上,如人物和花鳥的大輪廓飽滿、圓潤,而“靈”體現在大的造型內部穿插的細膩、精巧的剪刻紋樣上。與淳樸粗獷的陜西剪紙相比,南京剪紙中滲透著江南人文的情懷。多數花草主題的造型與南京負有盛名的十竹齋的饾彩拱花的造型有著相似之處,溫婉幽雅,疏密得當,頗為耐看。傳統南京剪紙的細致靈巧還體現在對人物和動物的眼睛、鳥獸的羽毛的剪裁處理上,其造型與南京傳統古建筑中秀雅的磚雕紋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結構安排方面,傳統南京剪紙工整挺勁、疏密勻齊、渾厚樸實,多運用“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的藝術處理技巧,加以恰當的夸張與變化,既耐看又討“口采”。
因此,在細膩的地方人文文化特色的影響下,傳統南京剪紙展現出“花中有花、題中有題、拙中見靈、粗中有細”的整體特點。
在大的歷史環境和頗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背景下,傳統南京剪紙藝術的發展還受到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自宋代以來,南京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發展中心,手工制造業發達。除了供應皇家御用的織錦布段、金銀瓷器之外,民間手工藝品的叫賣在街巷中也不絕于耳。實際上,從現代南京老城區的街巷名稱中,也依稀可以尋得古代南京手工業繁華地段或作坊的蹤跡——羊皮巷、箍桶巷、锏銀巷、火瓦巷、磨盤街等均是小規模民間手工藝人集中制售各種民間生活用品的縮影。
剪紙本身是一種自娛自樂、自發式的民間藝術。南京剪紙在商品屬性沒有成型的階段,更多的是作為各家各戶刺繡的花樣,許多人家都有一本供刺繡用的剪紙花樣簿。明清時期,隨著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和百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剪紙制作發展為家族式經營和作坊式經營模式,而隨著其后專業剪紙藝人的出現,豐富的剪紙產品被不斷創作積累。這也為辛亥革命后期、民國時期以至20世紀50 年代南京剪紙藝術的商品化發展累積了大量的文化內容和設計樣式。
1.現代南京剪紙發展的人文背景
自20 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很多地區在逐步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失去了剪紙藝術原生性的創作土壤和創作源泉,人們的居住環境、飲食習慣、節日活動習俗因工業化城市化的改變而改變,多數人沒有時間進行剪花的勞動創作,喜花、貼花、門箋等也不再成為點綴生活和節慶裝飾的主體。
因此,受時代變革沖擊程度較大的南京剪紙藝術在新的時代呈現轉型化發展是不可避免的。進入21 世紀,面對高度信息化的快節奏生活模式的壟斷,南京傳統剪紙藝術已經難以應對實際生活的需求。雖然在博物館、保留民居、歷史遺跡中仍然有曾經活躍在集市坊間的手工藝氣息,但真實的煙火氣多多少少還是消散了。
南京剪紙藝術在困境夾縫中努力生存。在文化傳承方面,剪紙藝人、民藝工作者、地方政府抓住南京“天下文樞”的人文特色,從民間剪紙文化教育、民間剪紙文化普及、民間剪紙文化保護幾個方面推進南京剪紙藝術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
2.現代南京剪紙發展的人文特色
首先,南京作為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科研型文化都市,是高等學府的集中地,延續著歷史上全國文化中心的地位。因此,地方的各級教育系統重視將傳統民間文化藝術融入教育教學,開展以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為目的的地方民間手工藝術進校園活動,向青年學生普及民間藝術并激發他們對民間藝術的學習興趣。
2015 年,經教育部批準,南京剪紙藝術傳承人張方林先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立剪紙工作室,并擔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2015 年至2017 年,張方林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連續3年聯合中標了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同時還在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外國語學校舉辦了“金陵神剪張三代藝術展”。
其次,地方政府文化部門通過展館、展演、社區等渠道加大對民間手工藝術的推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擁有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館、朝天宮博物院、南京云錦展覽館、南京民俗博物館等眾多文化展示場所,在其中設立民間手工展示專區、舉辦主題展覽活動是當下推廣南京剪紙藝術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借助競賽類文化展演活動也成為展示本土民間手工藝包括南京剪紙藝術的平臺。另外,群眾基礎最廣的社區作為普及南京剪紙藝術的站點,一方面豐富了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增強了大眾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和參與度,成為發現和挖掘對剪紙有興趣甚至有技術的民間能手的途徑。
最后,將南京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以及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和培養,也是在當下人文環境中推進南京剪紙藝術發展的重點。2007年,南京剪紙被列為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京工藝美術大樓被列為該項目的保護單位。2008 年,南京剪紙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 年,南京剪紙被列入世界級“非遺”名單。
剪紙文化教育、剪紙文化普及是在廣度上推進南京剪紙藝術的傳承,而剪紙文化保護則是保護了南京剪紙藝術賴以發展的根。實際上,三者處于共同推進、彼此互助的發展環境中:教育文化層面的推廣需要傳承人和地方部門的支持,地方政府舉辦的活動需要教育系統和傳承人的捧場,而對于傳承人的保護也要倚仗地方政府和教育系統的幫助,在此共同扶持的文化環境中推進南京剪紙由點到面的發展。
1.現代南京剪紙的經營發展模式
南京剪紙經營方式的蛻變在時間流線中能夠被清晰呈現。首先,從表1 數據中可以看到,受市場經營方式的影響,南京剪紙出現從個體走向合作社,再到公司的經營模式的轉變,其根源在于剪紙藝術與生活實用逐漸脫節,其商品功能從實用性向裝飾性轉變。從表象來看,“民國”初年到1949年這一時間段是南京剪紙保持傳統實用性的最后階段,1956年到1966 年,南京剪紙的創作者群體逐漸萎縮,合作社的經營方式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產物,而剪紙的創作主要用于少量的內銷和外銷。自20 世紀80 年代至今,南京剪紙完成了以家族傳承為主體、以公司運營為形式的轉變,剪紙作品更多地被用于展演、交流、創作以及高檔銷售。

表1
2.現代南京剪紙的營銷檔次內容和載體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代南京剪紙在經營檔次、創作內容、制作載體方面也做了相應調整。首先,在經營檔次方面,出現高、中、低三檔分類,其中以“金陵神剪張”傳承人張方林先生為代表的家族傳承剪紙創作成為江蘇工藝品美術大樓的剪紙精品,版幅一般較大,剪刻技術難度較高,同時價格高昂,主要內銷、外銷,作為裝飾擺件之用。而展示于南京博物院、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館)、南京博物館等展館中的剪紙作品多為剪紙傳承人的高仿和原創作品,制作版幅較小,價格適中。散布在夫子廟景區與南京其他游覽景區的機器流水印刷切刻的剪紙作品價格低廉,批量化制作,成本較低。對剪紙作品價格工藝檔次的區分說明了南京剪紙在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的靈活性,剪紙作品在脫離實用性轉向裝飾性的過程中,為了擴大受眾面而采用了針對不同消費層次的內容設計和制作經營方法。
其次,在設計內容方面,自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成立剪紙工作室以來,張方林、武志方、殷嘉才等剪紙藝術家不斷嘗試在創作中既保留原有的傳統工藝紋樣,又融入時代元素,形成新的現實風格。2011 年,“金陵神剪張”傳承人張方林先生與其他幾位剪紙藝人共同創作了《金陵名勝剪紙》畫冊,其中包括十幅剪紙作品。2014 年,張方林先生又以南京青奧會比賽項目為原型,推出了“青奧剪紙”系列,剪紙作品被賦予了時代性。
最后,在南京剪紙創作中,采用跨界新材料、新載體,也成為其不斷開拓市場的新方向。2009 年,張方林先生通過剪紙與金箔的結合,嘗試創作了金箔剪紙,并對金箔暗部進行了磨砂處理,用金箔創作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另外,在城市和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古老文明和現代技術的碰撞使許多優秀設計師選擇運用更多元化的創作載體來展現南京剪紙藝術。例如,將剪紙造型融入空間裝飾設計和陶瓷、木材、玻璃的材料塑形工藝中。而呈現在公共場館中的以南京剪紙為主題的數字化交互展示和相關線上平臺的推廣也成為推進南京剪紙藝術商業化發展的前沿。
時代在變,城市化和現代化已成為改變南京地源人文環境和經濟風貌的關鍵因素,當傳統的農耕文化載體完全脫離其生存的土壤時,南京剪紙藝術在價值和內容方面必然發生變化,在過去百年中穩定緩慢的傳承也必然遭受大的動蕩變革。無論是“活態化”傳承的變更,還是借助新內容、新營銷模式、新材料、新技術呈現的南京剪紙,均是在地源性因素的變化中的自我調適與適應。
傳統南京剪紙根植于民俗民生,在悠久的六朝歷史和儒雅靈秀的人文文化中不斷成長。從自娛式的創作到作為工藝商品體現其存在價值的過程,是南京傳統剪紙在繁榮經濟背景中的發展演變過程。現代南京剪紙在人文傳承方面借助文化教育、文化普及、文化保護三者相互融合的方式延續自身的精髓和藝術魅力,同時也通過經營檔次劃分、經營內容出新、經營材料和平臺創新的方式使其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前提下適應地域經濟環境的變化。雖然在此過程中也出現過停滯狀態,但就其整體的發展過程來講,還是在堅守的基礎上不斷適應,以保證這一民俗文化香火的延續。
對南京剪紙藝術地源性因素影響的研究是一次梳理,也是當下對其進行傳承的一場反思。因此,結合地源性因素分析當下南京剪紙藝術的傳承,筆者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首先,將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政府、社會、非遺傳承人的共同推進,除了對其文化形式、文化內涵、手工藝資源等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還需要對南京剪紙藝術建立一個較為詳細完整的資料數據庫。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筆者深感資料的零散,特別是明清以前、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剪紙作品和代表人的資料,極難搜索。因此,建立數據庫,對作品、年代、代表人物、基本造型、基本紋樣、內容主題等進行具體的、系統的分類,可以為傳統南京剪紙建立詳細的歷史記憶,更有利于把握其文化內涵和精髓,還能夠進一步挖掘其藝術文化價值,也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豐富的資料文獻。
其次,在創作表現方面,既然地源性因素變化是一條連續的線,那么剪紙藝術的延續傳承必然可以將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基于對剪紙文化內涵和藝術造型精髓的把握,在內容題材上創新,借助新的技術和新的材料,推陳出新,并以展示展演等形式走進百姓生活,豐富百姓文化活動,體現民間傳統藝術的魅力,為南京剪紙藝術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最后,在市場運作方面,雖然傳統的作坊、游走買賣的形式已經被時代淘汰,但如果能夠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的特色,準確定位消費者層次,分檔經營,在保證剪紙作品創作和制作質量的前提下,將其融入地方文化旅游活動中,挖掘相關文創產品的實用價值,結合數字化發展的城市人文特色,依托交互式信息平臺,也必然能夠為南京剪紙在當下的傳承開拓出新的商品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