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琛 福建江夏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
工業設計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系統性、交叉性的應用型學科,要求設計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礎、廣博的知識體系、熟練的專業技能、良好的溝通和表達技巧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在研究型大學還是在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都是工業設計人才達成培養目標的必要環節。校內主要的實踐場所是機房和模型制作實驗室,包括金工、木工、水泥成型、3D 打印等各類型實驗室,屬于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初始的實踐層次[1]。實驗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產品從理念到圖紙,再到具體的產品模型的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為了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除了校內實驗,學校還要積極拓展更高層次的實踐活動,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探索與思考、溝通與協作的過程。校外實踐主要是在真實的項目和現實的環境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將一個個抽象的概念物化為一件件生動的產品,然后走進五彩繽紛的市場的全過程。這也是實踐教學的發展方向[2]。
福建江夏學院于2016 年設立工業設計專業,在實踐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依托本院其他專業的培養路徑,形成了一套既整合院內優勢又適合于工業設計專業的實踐培養體系。工業設計專業傳統的校外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為主,這種模式在北京等發達地區已經非常成熟,如“三真一模擬”的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資源群體[3]。然而,福建等地的眾多高校沒有DRC 形式的合作資源,必須仔細甄選合作企業及相應實踐基地的運行方式。本文引入多模式實踐基地概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們不拘泥于傳統校企合作,積極開拓校外實踐新思路,在多模式下建立合理統一的實踐評價標準,對實踐教學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為低年級學生后續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指引正確的方向,為高年級學生走向社會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有的實踐基地數目不足,實踐機會有限,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特別是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實踐基地建設的速度跟不上招生人數的增長,現有的實踐機會不能滿足全體在校生的培養需求[4]。
校企合作的雙方在實踐基地建設目標和實踐模式上的對接失衡。校方的主要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更多接觸工業設計項目的機會,而企業在用人時考慮的是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被安排到專業相關的崗位上,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將學生分散到各個部門中,其中很多崗位都是技術含量不高、和學生專業不相關的。
分散實習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和評價。現在的大學實踐基地很難同時容納幾十甚至上百人。所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經常會在不同的實踐基地、實踐項目和實踐崗位上開展。學校沒有及時建立一套更加合理和全面的實踐管理與評價系統,勢必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的實踐效果。
學校不應只停留在教學書面知識和模型制作實驗,要明確實踐與實驗的不同,通過實踐基地的真實項目,讓學生親身感受產品從設計、制造到走向市場的全過程,使其參與到這一過程的各個環節中,使其專業技能和素養得以提升,能力得到鍛煉。
工業設計是一門多學科融合的專業,課程量大,學生除要上公共基礎課外,還要研修44門專業課程,因此上課節奏緊湊。加上各門課程作業彼此間鮮少關聯,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消化和融合知識。所以,學校必須通過實踐建立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各門課程融會貫通,逐步構建科學的實踐課程體系。
學校應積極創造校企合作機會,同時發展新型實踐基地,豐富實踐活動內涵,為學生匹配更多適合的實習崗位和項目,使得實踐活動的內容符合專業課程的內容和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要求。
評價標準應緊跟時代對于畢業生的要求,偏重實踐過程,兼顧實踐成果,有效地反映該活動的成效。學校應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可以讓在不同實踐基地實習的學生得到客觀公平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正確引導學生返校后的學習與科研工作。客觀真實的實踐教學成果也會成為學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參考。
企業是行業需求的風向標,出于對成功企業運營模式的認知和學習,高校應積極與其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接觸最先進的理念和最前沿的技術。但是,校企合作型實踐基地也存在諸多缺陷。首先,企業并不能同時接納所有需要參與實踐學習的在校生,提供的崗位和實踐導師有限,且偏向于招收畢業實習生。因為應屆畢業生實習任務完成后,如果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可以直接簽訂勞動合同。其次,在實習過程中,只有少數同學有機會被安排到設計崗位上,大部分學生會被分配到行政、生產線或銷售等崗位[5]。所以,校企合作雖然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是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的實踐內容與專業關聯,教育工作者們應努力找尋學校和企業利益的平衡點,盡量為學生爭取合適的崗位和實踐項目。作為傳統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的補充,學校可自主建設適合本校課程特點的實踐基地。
(1)將學科帶頭人或有經驗和項目資源的教師在校外設立的工作室、工作坊納入實踐基地范疇。其運行模式類似企業,實行幫扶共建,教師和學生兼職開展項目,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真正的項目經驗,感受自己的設計和勞動商業化的過程。坐落于福建鯉魚洲酒店里的云起創意手作、福建江夏學院稻田創業小鎮實踐基地就是不斷摸索前進中的成功范例。這類工作室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健康運作,部分學生畢業后仍留在工作室工作,不僅參與項目設計,還可以作為校外實踐的導師指導學弟學妹,輔導的內容更有針對性,符合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知識接受程度。
(2)與政府、企業或文化團體聯合創辦體驗營。學生可以協助指導教師參與體驗營項目的策劃、組織和運營等各個環節。這些短期的專題研究和項目主題突出、目的明確,適合作為學生實踐學習的載體。同時,這些體驗營可以對外開放,在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同時,也可以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如2019 年福州云上鼓嶺的藝術假期體驗營和鼓嶺文化小鎮商業街的云上工坊。
上述兩種模式,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實踐基地,都基于一個前提,即實踐基地自身能夠創造價值,符合社會實際需求。只有這樣,實踐基地才能健康地運營下去。這也對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科研任務繁重的當下,還要兼顧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因此,學校要著力增強現有師資力量,吸納企業人才,擴充科研教學隊伍,調動學生求知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實踐基地分散導致評價難度增加,要求制定的評價體系必須全面、系統并可量化,其結果應為在校生今后的學習指引方向。
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實行分組管理和雙導師機制,每組分配本校指導教師及實踐基地導師各一名,標準相應地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校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評價標準,如表1《福建江夏學院實習成績鑒定表》。該表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從學習態度、理論學習、實踐能力、紀律情況和自學能力5 個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增加一項“團隊合作能力”,因為當代學生特別是零零后學生個性比較強,在設計專業,個性可以成為優勢,但是也會成為溝通和協作的阻礙,只有個性與共性共存,才能順利開展設計活動,學生才能融入社會,為國家的工業發展做出實質性的貢獻。第二部分是實踐基地導師的評價標準,如表2《福州浦上工業園某產研一體的工業企業的實習生考核表》。從表中可見,企業的評價標準多以實習生創造的價值為基準,涉及少部分學習和工作習慣等。兩種評價機制的聯系與對比可見圖1 校企綜合評價體系,最后,將兩個評價標準得到的分數進行加權平均,即為學生的成績。
學校自主建立的校外實踐基地,可由校內負責實踐基地的教師作為導師,評價標準兼顧過程與結果。要求學生每周將實踐內容、具體事務及工作思路等記錄下來,這種過程監控的重要性在于,雖然不是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記錄過程可以讓學校知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路。有些實踐成果也許不盡如人意,但是記錄思考的過程可以鼓勵學生思考和創新,杜絕模仿等投機取巧的行為發生[6]。

表1 福建江夏學院實習成績鑒定表

續表

表2 企業實習生考核表

圖1 校企綜合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它并不是理論教學的補充,而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和升華。多模式實踐基地彌補了傳統校外實踐的不足;而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引入量化評價體系,能夠督促每一位學生的實踐過程,使之成為行之有效的實踐活動。多模式實踐基地建設和量化評價體系為高校培養實用型人才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打開了實踐教學改革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