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瑜 方詩棋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在浙江,當地對越劇的宣傳和人才的培養比較到位,有越劇專業的學院也很多。特別是嵊州市越劇藝術學校,該校承擔著為全國越劇界培養越劇藝術人才的教學任務,被譽為“越劇藝術家的搖籃”。學校的前身是越劇之家,于1955 年在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等積極倡導下創辦而成。這些學校或專業的畢業生會根據不同的能力和需求進入各個越劇團。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作出重要講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使戲曲界為之振奮的同時感慨著“戲曲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了,這無疑代表著廣大戲曲工作者對振興民族戲曲藝術的期望和渴求。不僅如此,2006 年3 月27 日,時值中國越劇誕辰100 周年之際,為進一步推進越劇事業的發展與振興,由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主辦的《越女爭鋒》等節目也很好地宣傳了越劇藝術。
雖然政府已采取相關措施保護越劇的傳承和發展,但越劇的前景還是令人擔憂。從20 世紀60 年代到如今,國營專業劇團數量從260 多個減少到35 個左右。與此同時,越劇的觀眾越來越趨向老齡化。就目前來說,越劇的受眾群體年齡斷層特別嚴重,亟須年輕觀眾。而當代青少年對越劇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越劇起源于浙江紹興,以嵊州話為代表的吳語進行傳唱。吳儂軟語是越劇藝術的特色和標簽。但也正是因為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藝術,使得越劇的傳播受到了限制。就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浙江年輕人已經對吳語有些陌生,甚至完全聽不懂,這對越劇的推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對于不說吳語的人來說,越劇更是陌生,或許聽說過這個劇種,但是聽不懂臺上的越劇演員們在唱什么,所以慢慢也就不太愿意再去深入了解。
相對于其他劇種,越劇劇目的特點比較單一。越劇的劇目有兩大主要特點:一是大多以“才子佳人”為題材,善于抒情;二是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極具江南靈秀之氣。除此之外,越劇長于抒情,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細膩傳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如著名越劇劇目《紅樓夢》《西廂記》等都是如此。
傳統藝術想長久發展的一個基本點,就是關注年輕人的需求。但目前越劇沒有高質量的創新劇本,只有一些人們熟悉的經典越劇經常出現在舞臺上,其內容和思想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我們要培養優秀的劇作家,讓其創作符合當今社會審美需求的優秀劇本。同時,地方戲曲藝術學校也要完善越劇演員的人才培養機制,為越劇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愿意在網絡中獲取娛樂。因此,地方戲曲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進行宣傳,如建立地方戲曲文化專題網站、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提高現代人對越劇的熟知度。越劇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適應時代,讓更多的人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了解越劇,從而促進越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首先,政府應加強對地方戲曲文化的保護,出臺相關政策支援,并投入資金。其次,政府部門還要呼吁地方戲曲文化進入校園,讓年輕一代在校園里了解和學習地方戲曲文化,促進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地方政府大力開展“戲曲進校園”的工作,讓學校開設地方戲曲的相關課程,聘請地方戲曲從業人員到校園中進行戲曲演出,或者開展有關地方戲曲的相關文化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地方戲曲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