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7 世紀,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并帶來了鋼琴,從此以后,中國的作曲家開始探索鋼琴音樂民族化。在創作鋼琴曲的過程中,許多作曲家借鑒傳統民族音樂的內容,創作了一系列音樂歌曲,它們有悠揚的音樂音調、歡快的節奏和文化的記憶。
時至今日,我國作曲家在鋼琴曲的創作中,既能結合西方的理論基礎,也能繼承中國傳統民族因素,還促進了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在創造力和適應性水平上,我國作曲家對鋼琴曲作品的持續創新,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美學特征[1]。
我們在鋼琴作品中融入民族化元素的原因有很多,如中華民族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色和文化多樣性,而且中國觀眾未必樂于欣賞純粹的西方音樂。而且,如果使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其他國家的觀眾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國的音樂作品。所以,將鋼琴作品民族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弘揚中國文化,讓全世界人民通過鋼琴曲認識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傊?,音樂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陶冶情操、洗滌心靈,促進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
如何將鋼琴作品融入中國民族特色?首先,要理解其主要內容,就像想讀懂一篇文章就要找準其中心思想一樣,不同的音樂作品往往給人不同的感受。因此,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應該向作品中注入不同的民族符號,使其成為植根于民族化的鋼琴作品。其次,將鋼琴作品民族化,要確保鋼琴的結構符合其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需要把一些必要的民族元素加入鋼琴作品中。做到了這兩個關鍵點,才能將鋼琴的美感與我國民族特色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經典的中國民族鋼琴作品。
王耀華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當今,我國的傳統音樂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
由作曲家瞿維創造的《花鼓》是以傳統民歌為基礎,是我國早期此類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和江蘇民歌《茉莉花》都為瞿維的《花鼓》提供了靈感。

譜例1 江蘇民歌《茉莉花》1-8小節

譜例2 瞿維《花鼓》78-85小節
通過將譜例1 和譜例2 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茉莉花》的基礎上,《花鼓》對其改編比較明顯?!痘ü摹废噍^于《茉莉花》,不只是在旋律上有所借鑒,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旋律骨干音bB 進行了保留。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左手伴奏,結構整齊,而且大量使用了十六分音符使整個樂曲聽起來活潑跳脫、清新脫俗。
我國鋼琴作品創作初期更多的是從民間歌曲中借鑒和尋找靈感,而在民族器樂作品中提取素材較少。1947 年,作曲家陸華柏創作了《潯陽古調》,這支樂曲是從民族樂器中提取素材的最具代表的作品?!稘£柟耪{》的旋律素材從琵琶古曲《夕陽簫鼓》中采集而來,《潯陽古調》的格式布局依照了《夕陽簫鼓》的布局[2]。這種藝術的特點在于,運用鋼琴技巧模擬應用大量民族器樂的裝飾音和八度跳音,模仿鼓和簫。這一鋼琴作品使用了鮮明的民族樂器語言,具有獨特的創意,這是鋼琴作品民族化創新的技術之一,被后人廣泛運用。
譜例3 的曲例是《潯陽古調》序奏中的一個片段。該譜例體現了左手部分需要大量使用八度跳音,使用低音區來模仿鼓聲,鼓聲越密集,彈奏的力量和速度就要越大,也能體現鼓聲的遠近。譜例還在右手彈奏部分運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裝飾音,這是模仿簫的奏法。陸華柏的《潯陽古調》大量用右手演奏,以此來接近簫的音色。自此之后,很多民族器樂改編曲都用到了八度裝飾音來對民族器樂進行模仿,這種技巧對后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譜例3 陸華柏《潯陽古調》1-4小節
和聲這一概念是由在20 世紀20 年代前后出國留學的趙元任、黃自、蕭友梅等留學生帶回中國的。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并沒有明確發現對這一概念的闡述和界定,因此可以認為,對中國民族化的和聲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和聲體系基礎之上的,是結合中國傳統音樂特點而進行的。中國“早期”鋼琴作品,在中國民族化和聲體系建立過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3]。
在20 世紀20 年代和30 年代,我國的音樂研究者對鋼琴音樂的探索剛剛起步,作曲家只有較少的數據對樂制進行研究。絕大部分中國作曲家在西方學習音樂知識,對樂制了解不足,不能對傳統的音樂形成系統又透徹的認識。然而,作曲家們必須要在音樂創作時運用中國的語言,所以,較早的鋼琴作品都是使用拼湊的方法把中國的民族化風格引入西方的大小調體系和聲理論中的。
譜例4 為趙元任于1915 年創作的鋼琴獨奏《八板湘江浪合調》的主體部分,這部分旋律明顯借鑒了民間小調《老八板》的旋律。這段旋律雖然可當作一種嘗試,但這種嘗試已經充分體現早期鋼琴作曲家對鋼琴作品的民族化探索,以及處于將民族化特點引入西方和聲體系的狀態。中國作曲家們在經歷了多次嘗試與失敗之后,終于得到了突破,使鋼琴作品創作產生了質的飛躍。

譜例4 《八板湘江浪合調》1-8 小節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我國作曲家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的樂理相結合,使鋼琴與傳統民族特色相得益彰,在和聲編排、曲式結構、創作手法等多個方面融入了民族化特色,推動了鋼琴作品的民族化發展,為鋼琴作品的創作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4]。當代的作曲家要依靠中國傳統文化,借鑒民間音樂來創造民族化的鋼琴作品,要借助鋼琴這一載體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并創作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鋼琴曲,前輩們的這些寶貴作品,是我們當代作曲家研究中國鋼琴作品民族化發展的重要資料。筆者希望我們的作曲家緊跟時代步伐,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作曲技法,為世界創造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使中國民族化的鋼琴作品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