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河津市趙家莊鄉人民政府 山西 運城 043300)
雖然鄉鎮財政是我國最基層的財政機構,但同樣具有監督、統籌、分配、調節等職能,能夠調節當地經濟發展,鄉鎮財政成為鄉鎮政府調控本地經濟的重要工具。
由此可見,優化鄉鎮財政管理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現階段鄉鎮財政管理能力較以往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無法最大程度發揮經濟功能,導致鄉鎮經濟發展緩慢。因此,分析鄉鎮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優化鄉鎮財政管理和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在政府加強鄉鎮經濟建設的背景下,山西省某鄉鎮2019 年經濟發展情況如表1 所示。從表1 可以看出,通過實施鄉鎮財政管理,當地經濟結構更加多樣化,各產業均得到了有效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鄉鎮財政不是稅收機構的代名詞,而是真正具有調節當地經濟發展作用的政府職能部門。良好的鄉鎮財政隊伍甚至具有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例如通過頒布相應的鼓勵政策,引導和利用民間資金,推動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營造公平、和諧的市場環境,發揮私有制經濟在鄉鎮經濟發展建設中的作用,從而推動鄉鎮經濟穩步發展。同時,要建立良好的鄉鎮財政隊伍,優化鄉鎮經濟結構,增加經濟產品種類,實施品牌戰略[1]。
鄉鎮政府是落實國家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織,擔負著調節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重要責任,既要將最新的政策方針準確地下達到基層群眾中,又要及時收集百姓的真實意愿并反饋到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因此在鄉鎮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階段很多鄉鎮在政府管理機制建立方面存在較大隨意性,財政管理人員任用靈活、流動性較大,人員素養參差不齊,對財政管理工作缺乏重視,從而影響了財政管理工作的實效性[2]。

表1 2019 年山西某鄉鎮經濟發展統計表
受國土面積、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難以保持長期平穩的發展態勢,偏遠地區鄉鎮的經濟發展速度極為緩慢,基層政府的工作環境較差,導致人才流失情況嚴重,鄉鎮財政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難以得到保證。雖然通過擴大財政編制能夠緩解上述問題,在短期內提升鄉鎮財政管理能力,但無法從根源上解決財政管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同時,人員擴編會增加鄉鎮政府的財務壓力。對鄉鎮而言,經濟發展情況對財政資源儲備和稅收具有重要影響,但在偏遠鄉鎮地區,鄉鎮財政基本無法獨立核算,實行鄉財縣管模式,嚴重制約了鄉鎮財政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偏遠地區的發展速度和建設水平明顯落后于國家平均水平,導致很多先進、主流的財政管理理念和方法并不適用于偏遠鄉鎮地區,當地財政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建立在實地考察之上。然而,現階段很多偏遠鄉鎮的財政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忽視了自身實際情況,機械地執行國家相關政策,導致財政資源分配不合理和資源浪費現象時有發生,不能充分發揮財政服務的作用,嚴重影響了鄉鎮財政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3]。
落實系統化管理機制,制定完善的鄉鎮財政管理措施,從根本上提升鄉鎮財政管理的效果。鄉鎮財政管理措施的制定應遵循完善一級政府一級財政預算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踐行系統管理運行模式,實現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為提升財政管理效果提供良好的保障。
同時,財政管理項目要滿足分稅制的相關要求,在全面考慮鄉鎮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構建和運行分稅制預算管控機制,嚴格按照《地方組織法》《預算法》的相關規定,落實“利責權”鄉鎮財政管理措施,鞏固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拓展理財范圍,豐富鄉鎮財政形式也是優化鄉鎮財政管理的重要措施。理財范圍狹窄是偏遠地區鄉鎮財政難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升鄉鎮財政人員的理財意識,增強財政職能,豐富財政的多樣性。首先,深化事業單位和鄉鎮企業財務管理改革,幫助財務管理能力薄弱、經濟效益低下的鄉鎮企業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提升財務管理能力,從而達到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經濟效益的效果,進而增加鄉鎮財政收入。其次,積極轉變傳統“守家型”鄉鎮財政理財觀念,在嚴管預算內資金的同時,強化對鄉鎮自有資金和預算外資金的管理,擴大生產和流通的輻射范圍,壯大鄉鎮經濟體系,增強鄉鎮財政的后勁[4]。
想要通過鄉鎮財政管理促進當地經濟全面發展,首先要對現有財政管理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通過建立系統、規范的管理制度與機制,提升鄉鎮財政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約束財政管理行為,從而為鄉鎮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時期背景下,既要提升鄉鎮財政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又要對其崗位責任心和政治素養進行培養,只有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均達標,才能切實提升鄉鎮財政管理的質量與效果。
在完善鄉鎮財政管理機制的過程中,要結合新一輪機構改革,依法科學設置鄉級經濟管理部門,服務與監督兩手都要抓。同時,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和管理制度,采取具體的考核與獎懲措施,從而推動鄉鎮政府機構優化與改革,在廣泛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同時,凈化現有鄉鎮財政管理隊伍,進而達到全面提升鄉鎮財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提升內部管理效果的目的。
在完善鄉鎮財政管理機制的過程中,還可以出臺詳細的崗位職責條例,幫助鄉鎮財政管理人員明確自身工作內容和崗位責任,從而對其工作行為進行指導與約束;制定培訓和晉升制度,通過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系統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通過合理的晉升機制激發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促使其提升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善鄉鎮財政管理機制的過程中,要注意經費審批、財務管控、資金管理、檔案管理等管控單元的整合,確保鄉鎮財政管理機制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和有效性,充分發揮其財政管理效應,為鄉鎮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5]。
通過實施績效管理,對鄉鎮財政管理行為進行監督,促進其朝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是提高鄉鎮財政管理有效性,促進其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財政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應以“為人民服務”為工作宗旨,秉持公正廉明的工作作風,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以及鄉鎮財政管理制度行使管理職責,堅決杜絕貪腐問題。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將百姓利益放在首位,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真正發揮鄉鎮財政管理者的作用。與此同時,從以下方面開展績效管理。
(1)成立績效管理領導小組,將責任目標落實到個人,真正推動績效管理的實施。
(2)建立相關制度和責任考核機制,為績效管理提供保障。
(3)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在經濟發達地區選擇多家具備預算績效管理能力、實踐經驗、會計師事務所資質、投資評估能力的第三方機構,組建第三方預算績效管理機構,借助專業機構的力量提高鄉鎮績效管理能力。
(4)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提高相關人員的績效管理意識,定期進行相關業務培訓,全面提高鄉鎮財政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
(5)聘請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涉及民生、扶貧和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的項目進行重點考評。
(6)將績效管理融入政府財政預算管理的全過程[6]。
優化鄉鎮財政管理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針對現階段鄉鎮財政管理存在的重視程度不足、財政壓力大、管理存在盲目性等問題,鄉鎮政府和財政部門可以通過明確財政改革方向、完善財政管理機制、加強績效管理等途徑進行優化和改革,從而更好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