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皓
(湖南科技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五位一體”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主要指標體系中,鄉風文明的主要指標包括以下4 項。2020 年村綜合性質文化服務中心的覆蓋率要達到95%;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及鄉鎮的占比要達到50%;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中,專職任教教師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要達到65%;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及娛樂支出的占比要達到12.6%。相比較而言,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村專任教師學歷水平提升、村民文化娛樂支出通過資源配置易于實現,但文明鄉村的打造、良好鄉序家風及民風的建設非一時之功。
鄉風即鄉土風俗,是人們在鄉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風尚、習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等[1]。鄉風是一個村莊精神風貌的核心,涵蓋村民的思想道德、行為準則,在處理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具有“風向標”的作用。
當前鄉村普遍存在鄰里關系冷漠、休閑生活低俗化、婚喪嫁娶奢侈化、家庭倫理道德弱化等問題,鄉規民約對村民的約束力明顯淡化。社會上往往從弘揚傳統孝道構建文明鄉風,對于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社會和鄉村社會而言,孝道固然重要,但塑造文明鄉風應從鄉村的傳統文化、先賢人物中挖掘鄉風的“根”,以鄉規民約形塑鄉村道德,并通過文化下鄉,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新思想、改變舊觀念,讓適應時代的新理念開花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力量。
村莊處于不同的區位、具有不同的發展現狀及資源稟賦,便有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村莊特色。特色保護類村莊在湘南比較集中,例如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他們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建筑是一部史書、古村落是一所博物館”,特色村莊作為凝聚傳統建筑風格、浸潤傳統禮俗文化的象征,應努力保持其建筑的完整性、生態的真實性和文化的延續性。在村莊傳統選址、建筑布局、村容風貌和自然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上加強保護意識和保護行動,保護傳統建筑,例如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及傳統民居等,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位于湖南永州的何仙觀澗巖頭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相傳周敦頤六世孫周佐父子公元1450 年左右遷徙至此,始建周家大院(老院子)。周家大院走出了周希圣(明朝戶部尚書)和周崇傅(晚清重臣)等杰出人物,周崇傅曾描述其地理布局:“左邊有青石掛板,右邊有雙鳳朝陽;門前是二龍相匯,屋后是鋸子朝天”。負陽抱陰,星座式布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是息息相通的整體。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上看,周氏家族注重生態,敬畏自然,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繼而衍生出生態意識和公德意識,促成民風淳樸。
建筑本身區分出內外空間,隔離出遠近秩序,并賦予內部某些秩序等級,體現人倫。周氏家規威嚴,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起到規范和訓誡作用。現代留守家庭權威缺位、家庭教育缺失,長幼關系失序、夫妻關系異化,如遵祖訓守家法,發揚宗族成員責任意識,將改變村民行為和家庭狀態。
子巖府門匾上書對聯“翰林門弟,濂溪家風”,宗祠祖位上書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周氏家族人才輩出,歸功于周氏家族的家訓,做人要做一等人,做忠臣、做孝子;做事要做好兩件事,讀書和耕田,即出人投地和安居樂業這兩大人生選擇。翰林門弟,書香百世,正是周氏家族重視教育的結果。
家規、家訓的長期踐行,形成了一以貫之的傳統,具體體現在為人、處事的觀念與行為,造就了獨特風格的家風。村由宗族繁衍生息而來,家風即族風,即村風。濂溪家風、尊重自然、重視教育、愛國敬業、修身養德,這是周家大院文化的精神內核,奠定了澗巖頭村鄉風的基調,也是村民文化自信的源頭。在此基礎上涵養鄉風,則一蹴而就。
鄉風文明建設就是村民思想道德建設。鄉規民約是鄉村社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的規范性公約,由村民共同約定并自愿履行。但由于其是民間公約,不具有強制力,只能靠村民的自覺性。村規中雖有一定的經濟處罰條款,但缺少獎勵和激勵措施,在規范村民行為上發揮的作用有限。
鄉規民約的內容涉及到環境保護、經濟生產、團結鄰里、和諧家庭等方面,還包括禁止賭毒等非法活動及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鄉規民約實質上是鄉村思想道德建設的抓手和依據。落實鄉規民約,宣傳真善美,反對假惡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德行教育真正做到深入民心、震撼心靈。
以先進模范人物引領鄉村主流價值,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及個人品德。在鄉村內部開展評選表彰活動,掛牌授證“模范父母”“模范子女”“模范鄰居”“模范村干部”等,同時匿名評選“最不稱職父母”“最冷漠鄰居”“最懶村民”等反面典型,反向教育引導村民向上、向善[2]。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家風影響著家庭成員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家庭作為鄉村的基本構成元素,家風凝聚成鄉風。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誠信守禮的個人作風、勤勞致富的價值操守、守望互助的處事原則、尊老愛幼的倫理觀念、夫妻恩愛的家庭氛圍,都從家庭熏陶而來,對家庭成員的道德品行具有塑造性。開展和征集創立家規活動,從規范自身、規范自家做起,爭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進而建設文明鄉村[3]。
涂鴉墻是鄉村旅游環境建設的一道風景線,不僅美化村容村貌,還能傳播社會文明。文化涂鴉可以書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規民約,圖畫先賢人物、時代楷?;顒邮论E,圖文并茂,增加村民對鄉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要創造村落標識文化,例如永州“千家峒”“漕渡村”等瑤族村,不但有村名村牌,村口還立有石頭底座與牛角、長鼓舞造型組成的“村標”,“勾藍瑤寨”“上甘棠村”有門樓或牌坊,諸如此類的村落視覺識別起到了提示和標識作用,也體現了民風民俗的特別,時刻提醒村民作為瑤族的一份子,有責任和義務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創建文明鄉風的同時,要拋棄愚風陋俗。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并流行的觀念、儀禮、習慣、禁忌,涉及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緣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因素、傳統文化、政治及經濟因素,同時具有一定的象征性,難于一時改變。需要借助內外媒介平臺,利用傳統節日,傳播新思想,改變舊觀念,進而去除傳統不良慣習而脫胎換骨,推進風俗文化的變遷。
真正將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并利用好,用文化裝飾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設置文字宣傳欄、電子宣傳屏,宣傳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對接地方學校,培養鄉村文化能人組建文藝活動隊。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利用瑤族趕鳥節、洗泥節、盤王節、端午節等節俗舉辦契機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加強村民凝聚力和鄉村文化自信。
文化下鄉,送圖書、送報刊、送戲曲、送電影、送節目,通過公共文化供給,豐富鄉村精神文化活動,加強村民道德建設。實現戲曲下鄉村,為農民提供戲曲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演出,使戲曲送文化進村莊成為常態化。例如湘南地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劇”“祁陽小調”“瑤族長鼓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零陵花鼓戲”“零陵漁鼓”“道州調子戲”等傳統優秀地方文化,融合方言鄉音、民族舞蹈、民族器樂,吹拉彈唱、唱念做打,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戲曲目)劇本劇情,遏制大操大辦、相互攀比、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破除封建迷信活動,推進移風易俗。同時,要挖掘民間傳統技藝,例如“永州木(石)雕”“江永剪紙”“瑤族織錦”以及傳統飲食、瑤醫藥技藝,開展基層培訓活動,增強村民謀生能力,填充空閑時間,改善村民精神風貌。
另外,文明鄉風的另一面則是野蠻鄉風,“高速路上貨車側翻,貨物被村民一搶而空”“設置村路路障,收取過路過橋費”“村匪村霸”等丑惡現象,則是野蠻民風、野蠻鄉風的表現,要從立法上規范鄉民行為,打破地方保護網,杜絕不文明行為,做文明村民、展文明鄉風。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