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 晉中 03080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1]。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2]。因此,創業教育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農科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一懂兩愛”新型農業人才的使命和責任,在當前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形勢下,如何發揮農科院校的研究特色,培養更多實用型創業人才成為農科院校重點研究的內容之一[4-5]。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工作首位[6]。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對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差別已經嚴重影響經濟健康發展。科技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7]。農科院校作為傳播先進農業知識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搖籃,應狠抓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斷深入開展雙創教育,積極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2013 年,在國家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農科院校要充分發揮高等農林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農科院校雖然學科優勢顯著,但受限于學生思想意識、傳統就業觀念以及部分用人單位對農科院校偏見等影響,與綜合類、理工類、財經類等院校相比,農科院校在人才引進、生源競爭、財政支持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涉農專業學生學農不愛農,畢業后離農現象嚴重。此外,農科院校現有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意識。農科院校應抓住機遇,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獨具特色的創業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不斷增強在行業院校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自身跨越式的發展。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20 年已達到874 萬人,同比2010 年大學畢業生總人數增加了38.5%,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種現象在農科院校中更為顯著。此外,受外界環境(中美貿易沖突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我國實體經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就業機會和崗位增長緩慢,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大學生創業不僅能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周邊人員就業,更重要的是在創業過程中,大學生能利用專業知識及社會經驗,發揮自身優勢,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最終完成人生理想。
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近年來,創業教育包括農科院校在內的全國各高校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的人才為目標,不是簡單的培養幾個成功的創業者。當前,大多數農科院校把創業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補充,創業教育對象局限于少數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甚至有些院校僅為完成任務而開展創業教育。在錯誤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學生的創業意識不但得不到培養,創業熱情也會受到挫傷。
由于對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很多農科院校的創業教育規劃不合理。第一,課程設置不科學。大部分農科院校沒有開設具有農業特色的創業課程,創業課程往往包含在人文社科和經濟管理學科中,多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創業的實際需求。第二,課程內容相對欠缺。部分農科院校在設置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時沒有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過于注重創業基礎知識的普及,而忽略了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技巧的鍛煉。第三,創業激勵機制不完善。由于種種原因,部分農科院校創業學分轉換存在一些困難,創業激勵機制不完善,影響了學生的創業熱情。
由于國內創業教育尚處于發展初期,大部分農科院校沒有從事創業教育的專職教師,進行創業教育的教師多屬于兼職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創業培訓,缺乏創業經驗,同時受農科院??陀^條件的限制,他們很少有機會參加各類創業培訓,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只能紙上談兵,并不能真正向學生傳授實戰經驗,難以培養創業人才。
近年來,國家及農科院校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創業教育,但總體而言經費投入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業實踐配套基地的構建。此外,現有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校企合作以及創新創業社團并沒有真正實現其價值。校內大多數學生創業活動往往是從事一些賣日常用品、賣牛奶等低技術含量的活動。
農科院校作為為國家培養“一懂兩愛”新型農業人才的前沿陣地,開展創業教育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著眼于現代農業對創業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國家亟須解決的“三農”問題,最終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業意識、能力和思維的新型人才。一方面,農科院校可通過校內講座、校外參觀等方式傳播創新創業理念;另一方面,各農科院校要緊跟社會熱點,深入理解國家的各項創業政策,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更新創業教育理念,最終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出合格的創業人才。
第一,在課程設置方面,各農科院校要根據自身情況設置全面系統的創業課程,把當前的一些創業選修課程調整為必修課,將市場營銷學、風險評估、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增設為選修課。第二,在課程內容方面,農科院校開展創業教育不僅要給學生普及創業認知教育,更要讓學生了解創業所需的市場營銷等領域的知識,強化學生從事農業創業的實踐能力。第三,在學分分配、轉換方面,一方面,農科院校要在專業培養方案允許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專業課的學分,增加創業教育課程的學分;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在創業方面取得重大成績的學生,可依據現實情況折換一定比例的學分,通過“給指導、給經費、給學分”的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學生參加創業活動的積極性。
農科院校要加強營造創業氛圍,將創業教育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①可以利用宣傳欄、報刊亭、校園廣播、公眾號等宣傳途徑,以座談會、報告會、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大學生創業意義、成功經驗等相關信息,以點帶面,營造更加濃厚的校園創業氛圍。②積極舉辦各類創業大賽,以賽促學,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③聘請專業創業導師幫助學生組建創業團隊,給予創業指導,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創業水平。
農科院校應不斷提升創業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不斷加強創業教育師資建設。一方面,加強校內創業教師的培訓,鼓勵他們進行創業實踐或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聘請當地農業企業家、創業校友等擔任課外創業指導教師,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技巧、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指導。
創業實踐平臺是將創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大學生創業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應勤于實踐。因此,各農科院校應加強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農科院校應主動爭取各方支持,不斷完善各類創業政策,為構建創業實踐平臺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農科院校應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讓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提前了解相關市場環境,還可以通過成立創新實踐協會、創新創業研討室、就業指導協會等,更好地開展創業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開展創業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農科院校應抓住歷史機遇,不斷加強創業教育,為早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