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中國是農業大國,十分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建設。其中,大豆是農業產業中重要的糧食及經濟作物。為了滿足國內對大豆制品的需求,應做好大豆行業市場狀況及區域競爭格局的研究,明確制定有利于國家大豆產業發展的策略,保證大豆市場穩定發展。
近些年,中國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畜牧業快速發展,國內人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其中主糧消費降低、蛋白類及脂肪類消費增加,拉動了大豆消費增長。
由USDA 提供的數據可知,2019 年全年世界大豆消費總量為3.519 億t,僅中國就消費了1.082 億t,占據世界大豆總產量的30.75%,中國對大豆的需求量躍居世界第1 位。
雖然世界范圍內的大豆產量連年增長,USDA 統計數據表明,2020 年全球大豆進口總量同比上一年提高了12.22%。中國過去是全球主要的大豆生產國、出口國,改革開放后,中國從大豆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大國,而且以“一國之力”進口了世界1/2 以上的大豆[1]。
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 年開始中國種植大豆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2019 年僅有933.33 萬hm2耕地種植大豆。
中國過去是大豆出口國,但大豆產量相對較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8—2019 年國產大豆每年平均產量1 459 萬t,2015 年達到了1 237 萬t的歷史最低點。近年來,中央開始扶持大豆產業,制定并推廣了大量扶持政策,受此刺激,國產大豆產量緩慢回升,2019 年產量已有1 810 萬t。但面對國內巨大的大豆消費市場,國產大豆產量依舊是杯水車薪,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只能依賴進口彌補空缺。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國產大豆單位面積總產量過低,持續多年維持在1 800 kg/hm2左右。近些年國家扶持大豆產業發展,優化了種子、種植技術等關鍵因素,截至2019 年我國大豆單產量達到了1 939.29 kg/hm2,產量明顯提升。
為了保證國產大豆產量,改善大豆自給自足水平,中國政府相繼制定了諸多政策及規劃,助推大豆行業健康發展。因此,中央政府制定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強調爭取在2020 年底大豆種植面積突破0.09 億hm2,單產量達到135 kg/667 m2。
中國很多地區都種植大豆,其中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1,第2 位是內蒙古自治區,其大豆種植面積僅有黑龍江省的1/3。黑龍江省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地理環境優越,大豆種植面積約427 萬hm2,約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45%。
黑龍江每年種植的大豆總產量高,位居大豆種植面積第2 的內蒙古自治區年產量不及黑龍江省的3成。黑龍江及內蒙古自治區種植的大豆屬1 年1 熟,被盛贊為中國大豆帶。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2019 年黑龍江大豆總產量781 萬t,占全國大豆總產量的4 成以上,位居全國第1 位。
雖然黑龍江省是中國大豆的主要生產區,但種植大豆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效益低,導致進口大豆成為國有企業首選,國產大豆種植面積連年縮減。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大豆種植產業逆風而上,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從2001 年的18.74 萬hm2增加到2018 年的37.70 萬hm2,一躍成為全國大豆種植增長最快的省份。
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四川省大豆總產量連年增長,已經從2001 年的39 萬t 突破至2018 年的89 萬t,同比2001 年增長129.81%,大豆產量位列全國前5 位[2]。
中國大豆產業的核心在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大豆產業以黑龍江省為主,黑龍江省發揮自身優勢,已經坐穩了中國大豆產業“龍頭老大”的位置,在播種面積、產量方面均位居全國之首。
四川省牢牢把握全國大豆發展轉變機遇,開始主動發展大豆產業,在短時間內就使大豆產量及播種面積翻倍增長,成為全國大豆產業發展、增速最快的省份。
國內種植大豆面積每年都在縮小,大豆產量連年下滑,致使國內大豆嚴重依賴進口,引發了大豆貿易逆差不斷增大的現象。2014—2019 年中國大豆進口量依次為7 140 萬t、8 169 萬t、8 391 萬t、9 553 萬t、8 803 萬t、8 851 萬t;出口量依次為21 萬t、13 萬t、13 萬t、11 萬t、13 萬t、11 萬t。結合表1 可以發現,中國大豆進口量每年呈遞增態勢,只有2011 年呈負增長;同時,國產大豆產量連年呈負增長態勢。
中國主要從美國、阿根廷、巴西3 個大豆主要生產國進口大豆,由于國內大豆產量增速較慢,所以中國對國外大豆依存度較高,使得中國大豆進口貿易承擔了較大風險。
2014—2019 年,大豆國內供給量分別占15%、13%、14%、14%、15%、17%,各年度其余所需大豆均由國外供給。結合表2 可以發現,中國大豆進口貿易具有很大的依存度,1997—2019 年中國大豆貿易依存度連續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大豆產量低、社會需求量大造成的。因此,國產大豆產業承擔的風險不斷增加,大豆自給能力不斷降低,嚴重威脅了中國的糧食安全[3]。
中國大豆進口貿易的主要威脅是外商壟斷,由于美國多家大豆巨頭產業壟斷了中國大豆行業外貿市場,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大豆外商貿易壟斷風險。
采用貿易競爭指數對中國大豆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計算。經公式計算得出,若NTB 無限等于1 時,代表大豆產品出口導向性質顯著;若NTB 無限等于-1,則代表大豆產品進口導向性較強。通過研究這一指數發現,1997—2019 年中國大豆貿易競爭指數在-0.99~-0.93 間徘徊,且十分趨近于-1。由此可知,中國大豆自1997 年開始就以進口為主,國產大豆產量低且貿易逆差明顯。
中國農戶種植大豆成本高昂,而且農戶種植區分散,致使國產大豆缺乏國際競爭力。所以,政府要結合國情制定、頒布支持國產大豆生產的政策,提高財政補貼,控制大豆種子及化肥等必要生產資料的價格,還要不斷發掘國產大豆非轉基因優勢,提高中國大豆在世界市場的知名度。
政府要建立大豆流通體制,縮減中間環節,實現與國外農戶、企業的直接對接,并主動簽訂長期供貨訂單,積極培養屬于中國的大豆行業龍頭企業。同時,通過集中采購、縮減成本、創新技術等方式,推動國產大豆產業快速發展,打破外商壟斷地位[4]。
中國進口的大豆不合格率較高,很多進口大豆進入中國后已經霉變或存在病蟲害現象。因此,要盡早構建大豆產品認證體制,確保進口大豆質量,保證中國優質大豆行業優勢。要積極建設大豆行業產學研基地,培養專業人才,為未來行業升級提供人才、技術方面的支持[5]。

表1 大豆進口量、國產量較上一年度增長速度 單位:%

表2 國內大豆進口依存度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