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芳
(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 314500)
課程標準指出要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載體,素養是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對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展開的完整的、準確的、豐富的、深刻的學習.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深切的體驗和深入的思考,達成對學科本質和知識意義的滲透理解,它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更是對知識背后的物理方法、思想和價值的領悟,從而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在學習目標、知識呈現方式、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的遷移等方面都有自身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深度學習注重知識學習的批判理解.深度學習注重知識的理解,第二,深度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知識是一個系統,各知識點之間緊密聯系,學習者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對緊密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構建知識網絡.第三,深度學習著意學習過程的建構反思.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同一知識點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有不同層次的表述.第四,深度學習重視學習的遷移運用和問題解決.深度學習通過對學習情境的深入理解,對情境中的關鍵要素進行判斷與把握,從而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鏈教學法是根據前蘇聯教學專家馬赫穆托夫等人創立的“問題教學”理論發展而成.教師在認真研究學情,仔細研究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基礎之上,將教材內容轉換成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問題.課堂教學時,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與解決這些問題進而逐層深入教學內容,直到實現教學目標.問題鏈教學法的核心任務是要設計一組有中心、有序列、層層深入而又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將教學過程組織成為一個師生共同研究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鏈教學法作為一種獨立的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其特殊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完成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通過設置具有趣味性、挑戰性的物理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想方設法去探尋問題的答案,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問題鏈教學法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依據前蘇聯杰出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問題鏈教學法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的欲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能力發展水平.因此,提出問題鏈設計的幾點具體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變式教學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物理問題時,變更概念非本質的特征,變更問題的條件或結論;轉換問題的形式或內容;創設實際應用的各種環境,使概念或者本質不變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某一知識點教學時,從不同角度對此知識點設置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加深對此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問題的本質.

案例1如圖1所示,兩平行導軌間距L=1.0m,傾斜軌道光滑且足夠長,與水平面的夾角θ=30°,水平軌道粗糙且與傾斜軌道圓滑連接,傾斜軌道處有垂直斜面向上的磁場,磁感應強度B=2.5T,水平軌道處沒有磁場,金屬棒ab質量m=0.5kg,電阻r=2.0Ω.運動中與導軌良好接觸,并且垂直于軌道.電阻R=8.0Ω,其余電阻不計.當金屬棒從斜面上離地高度h=3.0m處由靜止釋放,金屬棒在水平軌道上滑行的距離x=1.25m,而且發現金屬棒從更高處靜止釋放,金屬棒在水平軌道上滑行的距離不變.(取g=10m/s2)求:
問題1從高度h=3.0m處由靜止釋放后,求金屬棒滑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v;
問題2從某高度H處靜止釋放后至下滑到底端的過程中流過R的電量q=2.0C,求金屬棒滑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v;
問題3從某高度H處靜止釋放后至下滑到底端的過程中,流過R的電量q=1.0C,電阻R的發熱量QR=6.75J,求金屬棒滑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v.
問題4 從某高度H處靜止釋放后至下滑到底端的過程中,流過R的電量q=1.0C,所需時間t=1.5s,求金屬棒運動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v.

高中物理知識具有層次性強,聯系緊密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這種層次和聯系,才能更深刻理解知識本身,才會對知識進行遷移與應用.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精心設計問題鏈,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對比學習,加深理解,自我完成物理知識體系的建構.
物理前概念是指學生在正式學習或者接受某個具體的物理概念之前,在其頭腦中就已經形成的與此概念相關的認識和理解.根據物理前概念的科學性可以將前概念分為錯誤的前概念、不妥的前概念和不完整的前概念.教師在備課時充分分析學生前概念的內容、特點,設計具有認知沖突的問題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批判建構.
案例2 高中物理中“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問題1 磁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生電呢?
問題2 切割的含義是什么?
問題3 那么是不是只有切割才能產生感應電流呢?
進行分組實驗,學生自主設計試驗方案,利用實驗器材展開研究.老師巡視,記錄各小組關鍵實驗過程,總結各組實驗方案.
實驗1:向螺線管中插入或拔出條形磁鐵
實驗2:電鍵通斷,移動滑動變阻器,拔出或插入鐵芯
實驗3:線框在馬蹄形磁鐵中轉動
實驗4:線框遠離或靠近通電直導線
問題4 在產生感應電流的實驗方案中,哪些物理量發生了變化,哪些物理量不變?
問題5 哪個物理量涉及到了磁感應強度B,面積S以及它們之間夾角θ?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前兩問,激起學生已有的不完整前概念,通過第三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親自探究,發現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不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唯一方式,進而引發認知沖突.問題4,引導學生分析產生感應電流的特征B、S、θ,問題5,物理量磁通量的引入,讓學生自己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完善了自己的物理概念.
物理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可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根據現實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從中挖掘與新知識相關的聯系,精心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使舊知識有延伸的活力、新知識有生長的根基.
問題鏈教學通過根據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設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發學生不斷進行深入思考,在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批判理解、整合建構與知識遷移,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發展了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