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策華/南京曉莊學院院長、教授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條件。什么是優秀的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考察清華大學時明確了目標,那就是“大先生”。總書記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今年教師節前,總書記在給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回信中又指出,“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從這一層面來講,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當之無愧的大先生。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縣農村,自幼家貧,依靠自身努力考取金陵大學并成為首批畢業生。后赴美國求學,相繼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歸國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任教。為了“讓全中國人接受教育”的美好愿景,陶行知于1927年創辦了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并在南京、上海、重慶、桂林、香港等地進行了20年的教育探索,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如教育家張宗麟、程今吾、汪達之、陸維特;政治家張勁夫、劉季平、董純才;藝術家杜鳴心、陳貽鑫、伍必端……其崇高的教育理想、堅定的教育信念、濃厚的教育激情、強大的人格魅力讓社會各界對其欽佩不已。1942年,毛澤東的老師、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徐特立在《解放日報》上明確表達了對陶行知的推崇:“我不是他的學生,但我常尊敬他為師,我與故舊通信,署假名常署‘師陶’。”
大先生陶行知之所以受到各界如此推崇,皆因為他在“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上為學生們做好了表率,這體現在立志、立德、立功、立言四個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陶行知正是我們青年要學習的表率。陶行知曾有詩立志:“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在經歷了醫藥救國、文學救國、政治救國的三次人生志向轉變之后,最終確立了教育救國的遠大志向。為此,他數次推卻職位,包括辭去了東南大學教授的工作,婉拒了金陵大學、武昌高師兩校校長的邀約,謝絕了河南省、安徽省兩省教育廳長的職位,推卻了宋美齡請其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總干事的邀請,一心一意地辦“人民想要”的教育。他在曉莊創辦鄉村師范,在上海創辦工學團,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他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睡牛棚穿草鞋、乞討辦學,真正地立志于用教育來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并終身為這一志向而努力奮斗。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陶行知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展現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德行,也因而被宋慶齡贊譽為“萬世師表”。他為民眾甘于奉獻,放棄了400大洋月薪的工作去辦鄉村教育,為老百姓燒心香;他為學生敢于擔當,當曉莊師范師生因抗日活動奔走街頭時,他敢于承擔責任保護師生因此而被通緝、封校;他為國家勇于斗爭,與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聯合發表《團結御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認同并親筆回信。為民、為生、為國,陶行知嘔心瀝血、不屈不撓,即便在最為困難的時候,他學武訓乞討辦學,其樹立的德行示范贏得了師生朋友的一致欽佩。郭沫若盛贊他,“兩千年前孔夫子,兩千年后陶夫子”。陶行知的學生、前國務委員張勁夫認為,“陶行知先生不僅是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那一類的優秀人物,而且是屬于柔石一類‘損己利人’的高尚人物”,“在精神境界上,他的形象高大,他當時在這方面給予我受到的教育,是我終身難忘的”。
在立功方面,陶行知舉畢生之力發動了七次教育運動,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一是從李大釗、鄧中夏的平民教育思想發展而來的平民教育運動,他與朱其慧、晏陽初等人聯手推動了20世紀初最大規模的平民教育運動,奔赴內蒙、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各省宣講平民教育,編撰《平民千字課》,推行“連環教學法”;二是發動鄉村教育運動,立志于將鄉村學校建設成為鄉村改造的中心,故而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參觀者絡繹不絕,并被哥倫比亞大學克伯屈教授盛譽為“中國教育革命的策源地”;三是推行普及教育運動,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工學團”“小先生制”,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以小先生串聯將教育普及迅速實現;四是發起國難教育運動,他將教育演變為抗日救亡的重要武器,呼吁廣大青年聯合抗日;五是組織戰時教育運動,他打通學校與戰場,以戰場為學校來教育學生,“把學堂變作戰場,把戰場變作學堂”;六是實現全面教育運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手、腦、心并重,推動國民全體納入教育范圍;七是提倡民主教育運動,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普及民主教育思想,積極參與反獨裁反內戰的各類活動,實現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目標。
大先生陶行知以畢生之行為,為國為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地實現了“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人生目標。
陶行知不僅積極投身各類教育運動,還留下了煌煌五百萬字的理論成果,這在近代教育家群體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陶行知自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在歐風美雨的蕩滌中他沒有簡單地“儀型他國”,而是創造性地將杜威教育思想“翻了半個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因為陶行知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杜威教育思想是適用于當時美國已經相對發達的情況,如果簡單地照搬照用于中國這一后發國家是根本行不通的。在分析與結合中國基本國情民情之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更加契合于當時的中國以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適用于第三世界國家,這不得不說陶行知具有偉大的創新精神。生活教育理論在二戰之后一度受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的借鑒學習,可以說這是一個真正的扎根中國本土進而走向世界的中國教育理論,并被費正清、孔飛力等國外學術大家反復研究,可謂是近代中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案例。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語:“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大先生陶行知以畢生之行為,為國為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地實現了“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人生目標。
先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