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江 祝曉光
法律的基本原則直接決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質、內容和價值取向,當生態環境危機威脅人類生存,人類與生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時,金融法必須與時俱進真實反映人們對金融法的期望、追求和信仰,滿足人類對金融法的多元、多層次的生態需要。金融法應根據金融資金運動和自然生態運動的規律與特點,通過金融與自然之間關系設定、原則要求和交易規范,強化金融宏觀調控效力,提升經濟發展效力,建立金融與生態雙發展的合力制度體系。
一、把綠色作為基本規則納入金融法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1],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已進入剛性制度建設和系統間合力發揮與源頭控制體系構建的階段。基于綠色金融在生態環境、綠色經濟和綠色社會系統復合運行和關系處理與協調功能的特殊作用,通過法律方式規范綠色金融活動,固化金融機構綠色行為,是當前破除綠色金融深度發展阻礙,引領綠色金融高效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一)金融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客觀存在和與法律調整的必然
綠色金融的本質是通過建立金融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友好關系,并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對綠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服務。資金作為生產的前置要素和基本要素,資金屬性直接決定和影響生產屬性,資金綠色化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生產過程綠色狀況與性質。但由于金融機構參與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成本性、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導致生態環境效益與金融機構本身的關聯度不深,甚至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對立關系,金融機構難以產生對綠色金融深度參與的積極性和動力。金融法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具有指引、評價、教育和強制人類行為的作用。在商品經濟下,金融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資源,當生態環境危機成為阻礙人類社會深度發展的主要矛盾時,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成為金融機構應盡的基本責任。基于金融資金運動特點和制度建設邏輯,把調整金融資源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納入金融法的調整范疇,滿足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維護和改善的需要成為金融法體系深度改革的必然性要求。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需要金融法體系與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優化組合,形成系統新動力
生態環境系統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性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涉及人類社會的核心利益,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并通過形成系統的新合力,以推進國家保護生態戰略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有效落實。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包括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和環境法等環境保護規范,同時還應包括金融法的環境保護內容的規范。金融是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要素和前置要素,亦是資源配置和調節中心,金融行為具有串聯民事、經濟和社會的特征,把綠色納入金融法體系改革與建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形成以金融法的綠色規范為先導、其他法律為保證的生態環境保護預防、引導、規制和評價的綜合體系。以此形成新的綠色法律合力,全面提升環境保護的效能和質量,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建設水準。
(三)生態環境金融基本責任制度缺失,綠色金融深度發展動機單一
在金融與生態的關系中,保護生態環境是金融機構應盡的基本責任,服務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又分為基本責任和社會責任。基本責任和社會責任在機制和制度設計上具有明確的區分和路徑選擇的不同:基本責任應以法律法規約束責任內容為主,以約束形成責任的落實;社會責任以激勵設計為內涵,激發金融機構投入綠色發展的積極性。當前金融機構環境保護基本責任制度與措施的缺失和誤導,導致金融機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責任制度不統一、不協調,責任難以有效落實,直接降低綠色金融活動的工作效率與質量,不僅沖擊金融系統的信用,甚至危及整個社會的運行秩序和社會系統的穩定。必須把綠色原則納入金融法體系建設,以雙機制推進綠色金融的深度、高質量發展。
二、把綠色作為基本規則統領金融法體系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
綠色發展共識為金融行為轉變奠定思想基礎,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方式為金融行為模式變革提供了經濟社會基礎,完備和高效的社會主義法治規范體系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制度對綠色原則進入金融法和金融法體系提出了基本要求,同時也為綠色原則成為金融法和金融法體系基本原則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綠色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
生態危機促使人類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模式和發展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思想和價值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共同的價值取向。金融作為人類創造產物,其基本價值是為人類服務、為生產服務,因此,金融行為的價值取向必須與人類社會價值取向保持一致,必須把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作為其基本要求。當綠色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識時,把金融與生態關系納入金融法調整范疇,把綠色化作為金融法的基本原則,時機已經成熟。
(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已成為社會發展基本模式
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非環保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導致的,改變現有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類走向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根本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1]。綠色生產方式的改變,一方面對金融系統行為方式改變提出基本要求,要求金融資金配置必須以綠色為基本,并把綠色思想滲透進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同時也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基礎性生態背景,循環生產、低碳生產、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為綠色金融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綠色資金配置和綠色實體生產運行的有機結合,必將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為綠色經濟和綠色生活方式改變奠定良好基礎。
(三)憲法、“綠色民法典”及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為金融法體系綠色化提供基礎條件
金融行為的本質是為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服務,金融法體系改革的前提是民事行為約束和環境行為約束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經過近三十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環保法確立了“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2],要求“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3],規定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基本義務,形成完整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十八條直接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有關,專門規定“綠色原則”“綠色交易”“綠色合同”“綠色訴訟”等內容,形成了系統完備的綠色民事條款體系。其中綠色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4]。綠色民法典不僅與金融法體系具有交叉關系,又有融合要求,“綠色原則”“綠色制度”“綠色訴訟”等要求可以直接規范約束金融機構行為,針對金融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責任和侵權的角度對金融機構環境責任進行部分界定和規范,為金融法體系的綠色化改革提供了基本環境。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立法和金融法體系建設結合,建立前瞻、預防、多維、立體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法體系條件已經成熟。
(四)以綠色價值為基本取向的金融法體系建設得到廣泛認同
把金融與自然關系納入金融法調整范疇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的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在金融領域的反映,是反映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綠色金融服務理念及功能在金融領域的具體實施。金融法價值取向與國家生態價值取向保持一致,是社會賦予金融系統的基本責任,是金融深度發展的必然性要求,也是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金融綠色價值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三、把綠色作為金融法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金融法應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其首要任務和目標注入金融法系統的建設,一個沒有綠色原則的金融法體系不能適應人類改善生態的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建設一個以綠色為基本和優先控制的金融法體系勢在必行。當綠色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運行的基本原則時,綠色原則同時也必然成為金融法的指導原理和準則,以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生態環境和國家活動的趨勢與規律性的要求,反映新時代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把綠色作為基本原則,構建金融法基本價值體系。金融的本質是服務,是一種基于金融行為的特殊服務,因此金融行為的價值內容與設定決定了金融宏觀管理和金融機構資金的配置行為。伴隨人與自然和諧、共享關系觀念的建立,金融與自然關系的觀念必然要從無關系轉換為有關系,轉變為金融為自然生態環境服務的思想,也只有金融思想轉換為金融為自然生態服務思想,金融服務方能真正的實施與落實。
二是把“節約優先和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自然生態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生態環境危機的情況下,人類只有把“節約優先和保護優先”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社會方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具體到金融領域就是讓綠色成為金融活動的基本原則、優先原則,金融與生態關系的處理與協調方能高效與真實的落實,方可有效協調金融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為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服務。
三是綠色原則讓綠色成為金融活動的基本遵循。金融活動的核心是資源配置,資源配置的方向、結構和對象要求直接決定了生態環境狀況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金融活動必須在尊重、遵循生態環境規律基礎上運行,必須在生態容量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新華網。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載新華網。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載新華網。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條,載新華網。
(作者分別系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中心教授,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