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 南方周末實習生 王鵬凱

2020年9月1日,重慶市一所村小的教師在給孩子們剪指甲。在教育公平話題上,城鄉差距是最受關注的。
視覺中國?圖
★當前主要還是通過學生分數和升學情況來評價中小學教師。“對老師的評價模式如果不變,你讓老師們如何不應試?如何真正給學生們減負?”
過去一年,周洪宇專門對城鄉在線教育暴露的問題進行了調研。他發現,城鄉教育的差距就是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差距主要在教師。
“4%是一個及格線,以上才更優。”2021年3月6日下午,審議“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時,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在分組討論會上提出,能不能在“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后面加一句話——“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低于4%,或4%以上”。
周洪宇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不少與會代表也表示認同。
審議“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是2021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議程。草案第十三篇談到“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時,提出“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
具體而言,規劃綱要草案從“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深化教育改革”五個方面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做出了安排。
連續數日,會場內外,代表委員們紛紛就“十四五”期間面臨的教育現實問題以及未來解決方案展開熱議。
期待改變教育評價“指揮棒”
將教育經費投入指標化,是代表們對“十四五”規劃里教育內容的一個新思考。
從2012年到2019年連續8年,中國每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均不低于4%。
“即使是2020年,因為疫情,整個國民經濟都比較困難,但都依然保持并提及到了4%。這意味著‘十四五如果作此規劃,完全有把握可以實現。”周洪宇分析,4%的目標在中國最早是在1993年提出來,當時國際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平均數就在4%以上,中國的目標是要達到當時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的平均數。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應該有自信穩定在這個水平。既然現在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新目標,在十四五規劃里就應有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投入新指標。”周洪宇說。
除此之外,代表委員們的新思考還不約而同地聚焦教育“內卷”問題。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提出,“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代表委員們憂心的是,隨著近兩年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也滋生不少新的亂象。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教師尤立增發現,一些在線教育平臺存在師資質量不過關、隱藏網絡游戲、暗含低俗信息、推送廣告等情況,這些問題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他建議網信和教育部門要強化監管,完善在線教育行業認證和準入制度,對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侵害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加大懲治力度。平臺要加強行業自律,做好培訓定位、課程研發、師資管理、平臺維護、品牌拓展等方面工作。
不少代表委員也認為,從2018年開始,教育部著力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已經頗見成效,現在也不能放松校內外在線培訓機構的監管和整頓。
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發展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養。
素質教育中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這兩年激化出了新的教育矛盾,“減負”問題帶來的家校糾紛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如何實現家校“協同育人”迫在眉睫。
“作業”成了這一問題最直觀的反映。布置什么作業、誰批改誰檢查、家長是否參與,反復被拿出來討論,卻依然各有各的說法和道理。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司法廳副廳長鄧健認為,學生“減負”是需要家校協同的。他建議,以協同“共振”為目標明確家校教育權責邊界。引導家長轉變觀念,督促學校盡職守責,嚴格查處隨意提高教學難度、“非零起點教學”等行為,建立課程安排公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制度,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教育評價機制這根“指揮棒”才是根本。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帶來的提案正是“關于深入推進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
當前主要還是通過學生分數和升學情況來評價中小學教師。“對老師的評價模式如果不變,你讓老師們如何不應試? 如何真正給學生們減負?”戴立益建議,對教師的評價應從簡單問責轉向促進發展,應有“多主體教師的不同評價方式”,綜合考察教師教學管理的各項要素,并出臺配套措施。
頂層設計顯得更為重要。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一系列違背教育公平、刺激學校惡性升學競爭、加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行為。
劉希婭認為應盡快出臺地方政府教育政績考核辦法,建立完善的教育問責機制。具體而言,應提高教育類指標在地方政府綜合性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并弱化目前盲目追逐的高考升學率等指標。在問責機制中,上級黨委政府應加大對下級黨委政府的督導,每年至少聽取一次教育工作專項匯報。
戴立益的另一份“關于加強教育督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提案,也有類似建議,他希望通過“有效的教學督導”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校作業太多的問題。比如,加強縣級政府專職、兼職督學對中小學校落實學生減負相關規定的督導,對違反規定的學校,明確整改責任人、整改舉措和時間節點,必要時對整改效果進行二次督察。
教育公平最大差距在城鄉
談及未來五年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大難題,許多代表委員都圈出了同一個重點:教育公平。而影響教育公平最大的差距還是在城鄉教育的不均衡。
學前教育、邊遠地區農村的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常被視為中國教育的三大短板。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來,學前教育這塊短板相對容易彌補。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多辦幼兒園、多培養老師,要舍得花錢。而高職連年擴招,無疑給予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紅利期。
但農村、山區、少數民族這些邊遠貧困地區的教育基礎長期薄弱,要解決城鄉之間巨大的教育差異和鴻溝,并非一日之功。
一般而言,中國教育有四大差距,第一,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第二,不同區域之間即東中西部教育的差距;第三,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即同一個區域、同一個城市,有名校和重點學校,也有教育薄弱的學校;第四,不同的教育群體之間的差距,比如特殊群體。
“后面這三大差距,在前面第一個城鄉差距上都有體現。”周洪宇說,“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在邊遠貧困地區全面體現,從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貫穿各個階段。”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針對這一難題,“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里反復強調,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
在“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方面,規劃綱要草案提出,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辦學標準,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教師素質能力,完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鞏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
在“基礎教育”提質擴容方面,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以教育基礎薄弱縣和人口流入地為重點,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4000所以上。在邊境縣(團場)建設100所“國門學校”。
未來五年,在全面脫貧后對教育脫貧的鞏固,代表委員們也提出了緊跟時代變遷的新辦法。周洪宇建議一定要想方設法用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
他認為,加大對鄉村薄弱學校的信息化投入力度能有效解決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問題,這也能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無法開足、開齊課程的問題。
尤立增也建議,以遠程教育進行師資培訓,轉變教師教學方式,提升鄉村教師應用信息化資源的綜合能力。
過去一年,周洪宇專門對城鄉在線教育暴露的問題進行了調研。他發現,城鄉教育的差距就是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差距主要在教師。即使有了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不能熟練掌握,學生也就無法有效習得。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認為,農民整體的現代化能力水平和素養將決定脫貧后鄉村振興的質量。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教育農民。”
其中,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要提升鄉村基礎教育的質量,讓公平教育使農村的孩子有平等的機會成就人生夢想。從根本上阻斷鄉村貧困的代際傳遞,才能為整體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打下基礎。
義務教育年限延長不現實
近幾年在全國兩會上,幾乎每年都有聲音呼吁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其中向前延伸到學前教育階段的呼聲尤高。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林勇就建議,在“十四五”規劃完成前,將幼兒園教育全面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范圍,城鄉分階段實施。通過解決剛需來緩解家庭教育撫養孩子的后顧之憂。
但一些專門致力于教育政策研究的代表委員是持反對意見的。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焱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很多老百姓期盼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主要還是因為入園貴。入園貴的背后,實際是沒有建立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財政保障制度。
因此,她建議,“十四五”規劃應當考慮把普惠性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這就可以為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提供經費保障。
義務教育的特點不僅在于免費,還有公益性、普及性和強制性。“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是不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劉焱反問,“試想一下能強迫一個不想去幼兒園的3歲孩子去幼兒園嗎?”
而從普及性角度分析,按慣例,基礎階段的教育入學率要邁過95%的門檻才能真正稱之為實現了普及化。中國學前教育2020年毛入園率是85.2%,和95%仍有10個百分點的差距。“十四五”期間給這一目標設定的達標線是90%以上。
據此,周洪宇分析,至少在2025年之前,三年的學前教育不具備納入義務教育條件。但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學前教育的最后一年,最靠近小學的這一年的毛入園率可以超過95%,那就可能具備一年納入的機會。
不少代表委員都認為至少這三四年內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不現實。其根本原因在于,從免費性的角度考慮,無論是往前延伸學前教育階段,還是往后延伸高中階段,對國家財政都會帶來巨大壓力。即使短期內加大教育投入,學校、幼兒園以及各自的師資力量也不可能在這幾年內補齊缺口。
教育部最近一次在2020年11月已經明確答復,目前將普通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條件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