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章通過對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性、迫切性的闡述,提出要充分發揮邊疆地區出版企業的地緣、人緣、文化緣等多方面的優勢,抓住中國綜合實力日益崛起的大勢,利用區域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契機,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從而打造中國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對外傳播格局,為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做出貢獻。
【關? 鍵? 詞】中國形象;周邊外交;地方出版企業;地域優勢
【作者單位】何明星,新疆大學自治區天池計劃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4.001
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海洋鄰國 20個,陸地邊境線就達 2.2萬公里。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周邊鄰國還存有領土爭議和領海爭端問題。從戰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看,國際環境與周邊環境緊密相關,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隨著中國綜合實力日益增強,世界政治經濟重心日益由大西洋沿岸轉向太平洋地區,中國與亞洲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如中國一些外交學者所預判的一樣,“我國周邊地區的熱點問題和潛在沖突點依然很多,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和‘印太戰略’主要目標仍是指向中國周邊地區,屢屢通過‘介入’我國周邊地區的種種方式,威脅中國安全。中國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重心仍在周邊地區”[1]。可以說,中國周邊的東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一系列不穩定因素多由美國等西方大國的介入而引發。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7年就指出:“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2]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因此,加強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傳播能力建設就成為促進周邊安全和周邊穩定及周邊關系和睦的重要一環。如何充分發揮邊疆地方出版企業的地緣、人緣、文化緣的優勢,規劃邊疆出版企業的對外傳播能力布局,就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一環。
一、邊疆地區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的現狀與契機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沿海與內地不平衡、東部與西部不平衡、邊疆與內地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對邊疆的文化發展硬件、軟件投入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造成了中國邊疆地方出版企業的經濟規模、文化實力、社會影響等多方面與東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地區對外傳播能力水平有限,不能發揮對外的輻射作用。僅以年度出版品種為例,有的邊疆地方出版企業在年度出版品種上僅為東部沿海地區出版企業的零頭。表1是筆者根據2020年、2021年國家統計局官網公布的新聞出版數據整理的我國部分邊疆8省區2019—2020年圖書出版情況。
受書號管理的限制,全國各省市年度出版品種大幅下降,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出版品種是全國各地出版能力的真實展現。吉林省作為東北地區的文化大省,年度品種達到了2萬多種(含新書),除此之外,其余7省均沒有超過1萬種,8省區2019年平均值為7338種,2020年平均值為7017種。與上海、江蘇兩個全國出版重鎮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上海2019年全年總品種為30876種,其中新出版品種為14017種;2020年全年總品種為28056種,其中新出版品種為12779種。江蘇2019年全年總品種為29534種,其中新出版品種為10459種;2020年全年總品種為26983種,其中新出版品種為10146種。上海、江蘇兩地2019年出版品種的平均值為30205種,2020年平均值為27519種,是邊疆地區8省區平均值的4倍。僅從出版品種就可以看出,邊疆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出版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差距。
辯證地看,在對外傳播方面,邊疆地方出版企業具有東部發達地區難得的人緣、地緣、文化緣優勢。比如云南、廣西等地,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往來十分密切,與內地出版企業相比,具有難得的文化傳播優勢。一些邊疆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的邊貿優勢,進一步加強了邊疆地區與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的國家、地區,大部分都集中在亞洲周邊國家,良好的地緣、人緣、文化緣優勢為“一帶一路”項目實施提供了文化保障。表2是筆者依據中國統計網整理的2019—2020年中國在部分亞洲周邊國家承包工程以及人員派出情況。
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發現,2019年,對外承包工程額度最少的塔吉克斯坦為23億美元,最多的印度尼西亞有870億美元。雖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不與中國接壤,但是都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系。中亞五國的主體民族都與生活在我國新疆境內的少數民族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大量華人、華裔生活在這些國家,儒家文化成為東南亞共同的社會生活規范。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中國在亞洲周邊國家承包工程項目有所放緩,但是在人員往來方面,有些國家仍有所增加。比如蒙古2020年的外派人員比2019年增加了一倍,塔吉克斯坦的外派人員從2019年的974人增加到2020年1086人。可見,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日益增強,特別是以中國為中心日益形成的若干個區域政治、經濟合作一體化格局已經出現,邊疆地區所具有的人緣、地緣、文化緣優勢不僅能夠助力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的發展,還形成了邊疆地區新聞出版機構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的獨特優勢,如果轉化得好,一定能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做出重要貢獻。
在這方面,云南已經進行了前期探索,并初步獲得了成效。2010年由云南文投集團投資,在柬埔寨吳哥窟打造的全方位展示柬埔寨吳哥王朝的大型文化旅游駐場演出《吳哥的微笑》,截至2019年12月30日,共演出4400余場,接待了全世界50多個國家游客200多萬人,為柬埔寨上繳稅收200多萬美元,創造了約1000萬美元的品牌價值。該項目獲得柬埔寨政府授予 “柬埔寨國家旅游服務貢獻獎”和柬埔寨旅游部頒發的“最佳演藝獎”。該項目以“國際化視野、中國化創意、柬埔寨元素”的國際文化發展理念,增強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凝聚力,創造了一種人文國際交流的“東盟模式”。放大兩國間共同的文化歷史記憶成為政治、經濟合作的良好“軟實力”,也是一種更為持久的安全保障力量。
中亞五國在歷史上與我國新疆的民族文化往來密切,人緣、地緣、文化緣優勢突出。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貿易洽談會等通過經貿措施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的舉措十分有效。如新疆伊犁州的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創辦至今,中國電器、服裝、鞋帽、工藝小商品等經濟貿易批發已經輻射中亞相關國家。截至2021年12月底,從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的班列已經突破6000列[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與深入推進,中亞國家日益認識到,中國是改變自己國家現狀的一個巨大機會。如吉爾吉斯斯坦在2013年就在中國一家旅游企業的建議下,開始推動中國企業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李白出生地“碎葉城”(阿克·貝希姆)建立李白博物館項目。
在哈薩克斯坦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中哈合拍的《音樂家》電影順利實施[4]。根據筆者專門委托哈薩克斯坦學者對《音樂家》電影傳播效果的調研可知,2019年5月17日影片在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上映,6月5日在阿拉木圖上映,6月6日在哈薩克斯坦全境上映。該電影在哈薩克斯坦國家新聞網(24NEWS.K.Z)、哈薩克斯坦衛星網(SPUTNK.K.Z)、哈薩克斯坦電影網等均有報道。上映時間僅兩周,不算邀請觀影人數,通過票房金額1.2735美元推算,約有4000人購票觀看了該部電影。當然,《音樂家》的電影票房無法與美國好萊塢槍戰片的票房相比,也有一些觀眾認為這是宣傳,但是比之前在哈薩克斯坦根本看不到中國電影相比,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些現象都表明,在中亞國家,長期受西方大國故意妖魔化中國的輿論影響已經發生改變,這對加強中國邊疆地方出版企業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個重大契機。
二、加強邊疆地區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的策略與措施
加強邊疆地區對外傳播能力建設,首先要明確邊疆地區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中能夠發揮的作用與角色定位。如今,區域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合作已經成為構建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種主要形式。區域合作有的是基于利益、戰略、關系,有的是基于歷史、文化。按照張蘊嶺教授的觀點,區域合作并非一個想象的共同體,而是所含國家的共處、共生之地。這些國家有著不可隔斷的歷史、現實聯系,存在諸多共享的利益,因此,“區域合作往往以經濟為重點,因為區域市場提供大于國別市場的利益,區域各國從合作中獲益較為明顯,但區域合作并不僅限于經濟領域,在有的區域,也把區域安全及區域綜合治理作為重點。區域合作所帶來的好處,使得政府、企業、個人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和推動更多領域的合作……區域合作是多層次、多樣性的。有些合作是在區域合作機制下安排的,有些是通過共識和專門性協議。區域合作的參與也是多角色的,有政府機構,也有非政府行為體”[3]。這就為邊疆地區充分發揮人緣、地域、文化緣優勢,加強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空間。鑒于上述判斷,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邊疆省區市的對外傳播能力建設,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制定針對性的對外傳播策略,做到“一地一策”
由于中國與中亞、東北亞、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發展水平不一,因此要根據不同地區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針對性采取“一地一策”的周邊國家傳播策略。
如對中亞國家的傳播任務和項目設計,要以新疆與周邊國家文化交流歷史為依托展開,主要目標是澄清誤解、還原歷史事實,解決中亞國家大部分民眾對中國社會認知片面、誤解問題。比如出版一批有關中國與中亞國家歷史、民族關系、中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等俄文出版物,適當補充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等民族語種,內容淺顯易懂、圖文并茂,并以中國在中亞國家相關企業的名義贈送給所在國的圖書館、學校、公共機構。同時,擇機舉行有關中國與中亞國家項目合作、經濟發展的對話會、學術研究專題等,側重信息溝通的傳播活動,以直觀體驗、對面交流溝通為主,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相反,東北亞地區的對外傳播工作主要以中俄之間良好的政治關系為依托,加大兩國的新聞媒體、圖書出版、影視演藝、語言教育等文化交流頻次,充分利用文化產業化措施,支持和鼓勵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邊疆省區開展中俄文化交流與合作。在東南亞國家,則鼓勵和支持廣西、云南等地方出版企業利用中國與東盟RECP在2022年全面生效的大好契機,大步走進東盟國家,拓展南亞國家市場,開展文化深度合作,從而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聯系。
2.以獨特的人文交流案例為主線進行傳播,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等地,邊境貿易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大量中俄人們交往、生活的故事,為地方出版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國際傳播積累了獨特選題。
黑龍江省黑河市自1992年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不僅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批發、銷售中國商品的中心地區之一,還成為中俄兩國人民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一些俄羅斯人最初在黑河開展中國商品批發貿易,目前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到黑河開設服裝店、食品店、餐廳、咖啡店等。黑河對岸是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市, “住在俄羅斯,消費在中國” 成為中俄邊境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黑河還成為俄羅斯青年人來中國讀書、工作和就業的窗口,并發展成黑龍江省一個欣欣向榮、最具活力的邊境城市。
在吉林省也有類似中俄人文交流的典型案例。吉林省舒蘭市的一個農村,在20世紀90年代很貧窮,年輕的小伙都外出打工,大部分人都沒有成家,所以也被稱為“光棍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該村將近有300名小伙去俄羅斯打工,同時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女人嫁進這個村子,“光棍村”變成“俄羅斯新娘村”。這些嫁到中國的俄羅斯新娘,在網上向俄羅斯介紹中國吉林的風土人情,特別是中國物美價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互聯網上專門面向俄羅斯的“中國大集”。舒蘭市南陽屯是赴俄羅斯創業品牌的發源地。屯里的張氏兄弟帶動舒蘭人赴俄打拼的故事,一直是舒蘭人津津樂道的佳話。全屯60%的村民都在俄羅斯務工和經商,年勞務經濟總收入3.4億元。吉林省因勢利導,在舒蘭建立了一個充滿俄羅斯風情的小鎮[6]。除舒蘭外,琿春市也成為俄羅斯姑娘在互聯網直播帶貨的基地。
遺憾的是,東北地區中俄人文交流的典型案例,一直沒有有效轉化為針對俄羅斯傳播的圖書、文學期刊等題材,相關影視產品的拍攝和制作限于資金、制作團隊水準等各方面因素,在中俄社會獲得廣泛影響的典型產品不多。
3.推動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等多個層面與周邊國家深度合作,提高國際傳播水平
根據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區域合作一體化建設進展情況,在現有國家相關對外翻譯資助、工程計劃的框架下,設計一些針對性的邊疆地方對外傳播項目,以國家工程引導邊疆省區市加大資金投入,推動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等多個層面與周邊國家深度合作。鼓勵地方出版企業根據自己具備的人緣、地緣、文化緣優勢開展深度的國際合作,如共同出版圖書、期刊、報紙,合作投資拍攝電影、電視劇等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全方位展現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惠及沿線國家、地區的發展狀況,在項目實施中提高邊疆地方出版企業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
比如在中亞地區,目前僅有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電影《音樂家》,后續項目并沒有積極跟上。中國應抓住中亞國家社會精英逐漸轉變的機會,因勢利導,通過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等多個層面推動中國相關企業開展類似李白電影、電視以及李白博物館等項目,并開展以此為主題的中亞人文歷史交流活動,增強中亞國家普通民眾對中國社會的認知與理解,從而達到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在俄羅斯、蒙古、東南亞等國家、地區,基于日益密切的政治、經濟貿易發展現狀,特別是東盟RECP在2022年1月1日的全面生效,要鼓勵地方出版企業加大雙方人文交流典型案例的整理、文學藝術創作出版力度,鼓勵雙方出版機構、影視企業加大合作力度,通過多語種圖書、期刊以及報紙等主流媒體,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展現“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成果惠及相關國家、地區人們的實際狀況。
總之,在加強邊疆地方對外傳播能力建設方面,必須要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以溝通促理解、以交流促傳播的發展思路,真正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8月24日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因此,邊疆地方出版企業要順應中國綜合實力日益強大的大趨勢,結合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認知轉變的有利時機,發揮邊疆地方省區市已經具備的人緣、地緣、文化緣優勢,推動邊疆地方國際傳播工作的國際化、專業化發展,從而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中國國際傳播格局,為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石源華. 從 70 年大視角研究中國周邊外交[J]. 世界知識,2019 (5):72.
[2]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17-10-28 .
[3]新疆霍爾果斯去年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突破6000列[EB/OL]. (2022-01-02)[2021-01-04].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01-02/9642913.shtml.
[4] 中哈首部合拍電影《音樂家》: 跨越時空的中哈友誼[N]. 中國青年報,2018-06-13.
[5]張蘊嶺. 對區域合作的思考(一)[J]. 世界知識,2021(16):72.
[6]?恢復往日生機!舒蘭俄羅斯風情小鎮開門迎客![EB/OL]. (2020-07-13)[2021-01-04]. https://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826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