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才培養需要加強包含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必要條件是編輯出版高質量的教材。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教材編輯出版應抓住機遇,處理好教材與勞動理論研究、勞動教育課程、信息時代教學的關系,從教材的導向、邏輯體系、信息技術應用和校本教材開發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關? 鍵? 詞】高校;勞動教育;教材;思考
【作者單位】郭彩華,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中圖分類號】G40-015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4.018
當前世界瞬息萬變,信息社會飛速發展,專業化分工成為必然,專業領域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應用型高校肩負著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任務。勞動教育是五育之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僅是德育落地、智育提升、體育加強、美育升華的抓手和途徑,也是培養有能力、有吃苦耐勞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落實勞動教育需要建設勞動課程,而勞動教育教材則是勞動課程建設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
一、勞動教育教材編輯出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勞動教育教材編輯出版面臨的機遇
(1)時代發展提供的政策支持
當前,勞動教育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它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與訴求。為了更好地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素養發展,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相關文件,部分省份也下發了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勞動教育的性質、重要性及各個學段的實施方式,強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專設勞動教育模塊或設置為必修課程;明確了勞動教育課程的教育內容、評價體系;落實了勞動教育的工作機制,以制度的形式保證了勞動教育的落地實施。因此,要創新性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最大限度凸顯其綜合育人價值,就需要組織專家編寫大量可供選擇的能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從政策上為勞動教育教材的編輯出版提供支持。
(2)科技賦能給予的技術支撐
隨著信息社會向縱深發展,5G、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等新興技術在教育領域和教材出版上的應用助推了出版方式變革,使其從傳統的紙質出版發展到數字出版再到富媒體出版。不僅勞動教育課程的科學性、實踐性等特點要求數字一體化教材的支撐,數字課程、在線平臺等新形態也需要以數字化教材內容為基礎。數字教材的富媒體化能夠使VR/AR等新技術在數字化課程中落地實施。新興技術的發展為富媒體教材提供了技術基礎,也為勞動教育教材出版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機遇。
2.勞動教育教材編輯出版面對的挑戰
(1)教育教學改革對教材的新要求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強調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到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就是教育者教育理念改革及其指導下的教學關系變革。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角色,通過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教材編寫理念須貫徹落實教改思想,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編寫邏輯需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突出勞動教育的實踐性,便于學生在體驗中增長知識、健全人格。
勞動教育是培養未來社會勞動者的必修課,而勞動蘊含于各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又具有獨立于各學科之外的學理結構和實踐過程。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勞動教育的教材內容與呈現模式需以學科特點為基礎開發優質內容,增強內容的邏輯性和實踐性,以激起學習者的興趣。
(2)學生成長成才對教材的新需求
勞動是人存在于社會的必要條件,人通過勞動獲得生存資源,并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勞動是人實現社會價值和服務社會的中介,也是享受人生的渠道。社會發展需要身心健康的社會人,這就需要人在成長過程中認識勞動、理解勞動、學會勞動、熱愛勞動和享受勞動。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擁有不同于以往社會形態的生存方式,人的勞動內容、勞動方式均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的勞動內容或已不再存在,或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信息技術的縱深發展使信息和知識觸達方式越來越個性化。要讓學習者通過課程學習對勞動形成較為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創造性地進行勞動實踐,在“學與做”中實現自我成長,就需要有融入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富媒體教材,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和線下實踐平臺實現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勞動教育教材編輯出版應處理的幾對關系
1.教材與勞動理論研究的關系
勞動理論研究是教材編寫的前提和基礎,科學的教材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勞動教育教材的科學性要求勞動教育內容完備、體系完整,知識編排符合教與學的規律,能夠呈現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中國化的新成果,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新觀念、新思想。但由于勞動教育受到重視的時間較短,勞動科學理論、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關系的研究滯后且不成熟,導致勞動理論不能與時俱進,新時期的勞動本質、勞動價值等內容未能在勞動教材中出現,且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度不高,無法呈現依托專業引起學生深度思考、樂于參與和富有成效的勞動實踐項目。
2.教材與勞動教育課程的關系
應用型高校培養的目標是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要實現這個目標,勞動教育課程須以教育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幫助其逐步樹立勞動的基本觀念,學習并掌握基本勞動技能,認識勞動的價值,體驗勞動的樂趣。
要實現課程目標,勞動教育教材就需要結合學科的特點,以理論教學為綱,以實踐教學為要,突出實踐性、實用性。勞動教材編寫需要處理好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的比例關系、普適性勞動內容和特色化勞動內容的比例關系,要關注實踐內容是否與學生實際需求相匹配,是否適合學生在實習實訓、專業服務和創新創業活動中完成;勞動觀念養成的過程性環節設計是否合理,能否實現內容的多樣化和過程化,勞動實踐是否有利于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等等。
3.教材與信息時代教學的關系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縱深發展,使課堂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信息時代,教學實施可依托信息技術融入立體化課程,利用網絡技術在學校、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場所實現知識建構和能力養成。這就要求勞動教材編寫要與時俱進,適應信息時代的教學需要,增加數字出版內容,建設充足完備的課程資源庫;依托各種教學平臺,形成資源、活動設計、實踐過程一體化的勞動教材體系;完善數字出版的形式和內容,并綜合運用圖文、音視頻和動畫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勞動教育教材編輯出版的新思考
1.教材的導向應定位于國家育人標準
教材的導向決定了教材能否傳達正確的政治指向,決定了教育方針能否落實,以及教育目標能否實現。教育的導向應定位于國家的育人標準,育人標準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能夠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指導實踐,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有專門的章節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且所有章節均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組織內容。
2.教材的邏輯體系應以勞動理論為基礎
教材的邏輯體系須依據教材學理研究成果進行編寫。
首先,勞動教育教材要以勞動理論為基礎,以“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創造世界”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準確把握勞動的內涵和本質。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形態得到充分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形成了新的成果。《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分別用“勞動教育概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 “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章節闡述勞動理論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
其次,勞動教育作為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安全學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其內容應包含以上學科在勞動領域具體化的內容。如《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第四章“勞動保護”,就是針對安全學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為了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教材還可增加法學中的勞動權益、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理論等相關內容。
最后,要以心理學、教育學等科學知識為基礎,尊重勞動教育的內在邏輯,研究教材如何通過“事物、符號、形式”呈現內容。教材內容各章節知識之間應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呈現方式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教材更加適用于教與學,就要提升教材內容的邏輯性,通過教材學習達到知識學習、技能提升、價值觀養成等多維目標。因此,章節順序應按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進行理論編排,從學習知識到形成意識,然后投入行動,以確保內容編排順序符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的每個章節都按照學習目的、核心問題、思維導圖、引言、主要內容、章節小結和拓展實踐順序進行編排,主要內容除基本知識外,還包含經典案例、拓展閱讀、掃碼知等內容。
3.教材編排應以交互式數字技術為支撐
交互式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其在教材中的應用形成了立體化教材。立體化教材是基于紙質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將文字版資源制作成音頻、視頻以及加入超鏈接等方式。應用教學軟件采用AR/VR技術,將實踐類課程以模擬的方式實現操作,并將資源上傳云平臺。教師可以教材為基礎,利用平臺各種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可隨時隨地獲取平臺的各種資源,并按照教材設計自主、創造性地完成各項勞動任務,通過平臺記錄整個項目完成過程。立體化教材體系能夠規避勞動教育課程傳統紙質教材容量小、易過時、實踐性不強、與專業聯系不緊密等弊端。《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通過二維碼將相關資源濃縮,學生可通過掃碼學習相關章節的拓展知識,教師可參考二維碼中的內容實施教學。
好的教材應該同時服務于師生,既易于教師的教,也便于學生的學。立體化教材使用AR/VR等技術編寫專業相關的勞動程序,將二維碼嵌入教材中,不僅便于學生隨時重復觀看,還可以重新設計勞動程序,優化設計理念和方案。學生可在模擬的場景中與團隊其他成員合作,在虛擬環境中創造性完成勞動,并對勞動效果進行評估。新興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針對不同專業設置不同的勞動方案和勞動內容,整合本校實踐性勞動資源和校外實踐基地勞動資源,制作勞動操作視頻和安全視頻。
立體化教材還需要關注課程評價,特別是將勞動任務完成情況與勞動課程過程性評價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與教材、教師聯動,直觀感受教材內容,沉浸式體驗勞動過程,自主反思勞動成效,體驗個性化勞動的樂趣,從而養成勞動習慣,提升勞動技能。《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在每個章節的最后都設置了拓展與思考環節,其中一個內容是實習報告。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文圖資料、視頻、音頻等形式上傳實習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而實現勞動教育課程的過程性評價。
4.校本輔助教材的開發應以專業內容為依據
高校應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分類設置不同的專業,培養適合社會不同崗位的人才。不同崗位的人才都是社會建設需要的勞動者,應具備的勞動觀念、精神、品質等基本素養是一致的。因此,勞動教材中大學生基本素養培養的內容也應基本一致,但不同專業的勞動內容、方法等具體實踐各不相同,以實踐性為特點的高校勞動教育教材應以普適性內容為基礎,開發兼具專業特點的“1+x”立體化校本教材。
其中,“1”是指普遍使用的勞動教育課程教材,重點講述勞動理論、勞動過程、安全常識、法律法規政策、日常生活勞動、公益服務性勞動等普適性內容。如日常生活勞動可根據校本資源,提供家政類、維修類、園藝類、飼養類等不同模塊;公益性服務勞動可結合團建、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設置不同勞動主題。“x”是指校本輔助教材,可結合專業、學科特色突出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性,按照勞動教育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心理發展過程設計實踐活動,以勞動任務和勞動項目為主要形式設計勞動主題活動,應用于公益服務、生產和服務等各類勞動過程中。每個勞動主題可按照項目設計、材料準備、實踐操作、反思評價等順序編寫,同時對勞動實踐活動關鍵環節編寫指導內容,特別是勞動實踐過程、安全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編寫要準確、科學、嚴謹。
|參考文獻|
[1]高勇,吳淵. 新課程教材建設背景下赫爾巴特教材編寫思想的時代啟示[J]. 中國出版,2019(19):39-41.
[2]徐勁. 教育出版的未來模式:基于超媒體技術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出版[J]. 出版發行研究, 2021 (1):36-42.
[3]李長真,秦昌婉. 融合出版視角下高校教材出版的創新發展[J]. 出版廣角,2019(22):41-43.
[4]陳文,金玉梅. 校本教材開發的亂象、原因及消解[J]. 教學與管理,2019(3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