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晚上,接到父親的電話,詢問今年能否回家過節,想吃什么,好讓母親提前準備年夜飯。父親平時話不多,可這次電話里叨念了很久,大多是要自己多保重身體,注意防護疫情之類的話,還有就是如果能回家,就要注意錯峰出行,路上注意安全。聽著電話,不禁有些想家了。想起以前在南方上大學,一到放寒假的時候,為了早點兒回家,會帶著小馬扎排隊,或者找黃牛買一張春運票……一晃很多年過去了,我也從南方回到了北方,我的“春運”也從“通宵排隊”變為“手機搶票”,從火車飛機到自駕返鄉,一如那句歌詞,“所以南北的路從此不再漫長/靈魂不再無處安放”。
父母都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出生的,生活十分勤儉,而自小在“五講四美三熱愛”熏陶下長大的我,也會注意節儉。但每每帶著愛人春節回家時,母親還是會像我小時候那樣,做出滿滿一桌子豐盛的飯菜,雖然總是和母親說不要做這么多,太浪費,可母親總會笑著說,“沒事兒,多吃點兒,養養身體。”一邊說著母親還一邊不住給我夾菜,“西紅燒炒雞蛋,炒雞丁,這些啊都是你小時候愛吃的”。哎,看來,在父母眼中,已過中年的我還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
掛斷電話后想想,家里的來電,胡同樹下的燈籠,超市里的春聯、中國結,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年關將至。當然,最準確通知過年的還是手機里的各種APP,那句話怎么說來的,“大數據,比你自己都了解你自己。”盡管科技推動著時代變化,一些人對于文化、血緣、家鄉等問題的思考也在發生變化,盡管時代在變,人在變,可回家過年的心,從來未變。記得早些時候,看過一個公益廣告,是南方的在外務工人員組團騎摩托車回家過年,其中一輛車滑倒,駕駛員也隨之摔倒,可他依舊面帶笑容,晚上他們在路邊頂著寒風泡方便面,也是有說有笑,后來有警車過來幫他們帶路,大家更是喜笑顏開。那幾個笑容的特寫鏡頭,至今記憶猶新,那種發自內心的歸鄉喜悅,真的無以言表。因為只要思念和牽掛還在,鄉情就還是人世間最純樸、最真摯的情感,無論年歲幾何、身居何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盞盞大紅燈籠映照出國泰民安,在經過疫情沖擊后,中國能快速恢復經濟和日常生活,離不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大力防控,但是疫情仍未離我們遠去,2021年,我們還是應該嚴陣以待,尤其是春節前后,各地又有零散疫情出現,因此我們要有正確的抗疫認識,落實防控政策,根據所在地的風險等級,選擇是否回家。只有守好大家,才會有千萬個小家。
2021年春節又是一個特殊的春節,有志愿者逆行而上的感動,有抗疫戰士義無反顧的震撼,也有主動居家隔離眾志成城的溫暖,而一切疾病與困難都終將成為歲月的塵埃封存于一代人的心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春風吹過,又是一年春暖花開,在疫情肆虐過的土地上,是即將迸發的美好明天。
(作者單位:中國內部審計協會,郵政編碼:100873,電子郵箱:xuanchuan@ci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