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芳 陸峰
國家層面對于現代職業教育及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體系進行了專門的闡述,在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當中,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互聯互通,建立健全全新的企業與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是現代高職教育改革重要的一項工作和內容,也是社會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該通知明確提出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與產業對接的關鍵性舉措,是提高國家人才整體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教育優化改革發展、促進產業創新升級的戰略性舉措。所以校企協同培育人才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校企合作,形成產教融合,實現協同育人的目的。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實踐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升理論與技術傳授能力,從過去單一的理論傳授轉為知行二合一;學生通過學習的理論知識,將其應用于實踐生產中,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看到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企業通過自己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等影響著學生,讓學生提前感受社會生產實踐,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良性循環。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學生培養雖在改革當中,但依然處在探索階段。
一、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1.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的不斷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全新的網絡時代、數字時代、技術時代,在新經濟時代,技術知識永遠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對于企業而言,人才的儲備和培養至關重要,所以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凸顯,也越來越旺盛,高素質技術人才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這種發展趨勢不是單純的地方經濟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全世界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信息瞬息萬變,網絡人才沒有信息死角,但是國家在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的需求期望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適應企業需求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需要我們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快產教融合的步伐,提升企業參與辦學的機會和途徑,進一步優化培養體系,兼顧和平衡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關系,逐漸探索出適應現代企業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進而解決目前存在的差異性矛盾,形成良性培養機制,做好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的工作,同時為地方經濟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發展展示出自己的優勢。
2.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時代選擇。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升級和轉變,企業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技術過硬、理論知識豐富、有實踐創新能力的綜合性復合人才。侃侃而談,缺乏實踐應用能力的人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讓學校培養的學生在進入社會、進入企業之后能夠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讓高校招生、就業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企業招工和學校招生是分不開的,招工即招生;學生畢業與企業就職也是分不開的,學生在課堂當中學到的知識不單純是課本上的內容,還應該包含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的解決辦法。這不是死記硬背就能搞定的,需要靈活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創新性解決遇到的問題。所以說高職院校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開啟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的時代選擇,也是社會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
3.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和企業的優勢,借助企業實訓平臺和基地,開展多樣化的培訓,使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企業的人才培養更加高效,培養的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效果的提升。學校與集團企業的深度合作,既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又能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鍛煉專業技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校企產教融合育人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學校培養體系更新明顯滯后。對于各類企業而言,科技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逐年提升,但是學校的專業課程培養體系始終滯后于企業的發展需求,在于學校的培養體系構建有一個論證、調研的過程,且學生需要通過三到四年的學習進入社會以后,通過后期的企業用人評價反饋來檢驗培養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完整性和通用性,這就明顯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所以諸多合作規劃往往不能及時應用于學生培養當中,導致很多合作僅僅是一紙空文,流于形式,沒有深度融合,很難實現預期的培養目標,最終的培養效果也不明顯。
2.企業融入培養體系顧慮較多。企業始終是看重市場反應,效益第一,利潤至上,否則企業生存和發展都會存在問題,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利潤的百分比,這是企業長期追求的目標。但是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企業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畢竟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很難看出效果,對于現金流和利潤率本身就不高的企業而言,這就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在合作過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和長效機制,且在合作過程中也很容易因為雙方的立場問題,導致合作進行不下去,很難實現深度合作。
三、企業文化育人的相關問題思考
1.通過企業文化,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在全面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當中,適應市場機制和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就必須建立明確的針對市場和企業的課程體系,尤其是在實踐教學課程培養體系當中,更應凸顯企業的需求和學校培養的針對性與實用性。這就要求學校和企業必須通力合作,讓學生所學的知識與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素養相匹配,二者有機銜接,在職業教育當中,需要開設職業能力培訓課程,這些培訓課程要與校外實踐相結合,讓企業完全介入進來,通過企業發展歷程當中的文化素養、企業精神、企業工作氛圍等,直接影響學生,讓學生在企業實踐當中,有清晰的職業認同感、有團結合作的職業精神、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通過錘煉學生的職業精神,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最終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企業和社會輸送合格的具有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同時,我們在課程開設和實訓過程中,學校也可以聘請校外企業的實訓專家,通過專業的實訓培訓,讓學生能夠得到快速的提升,讓學校培訓與企業培訓無縫銜接,一方面提高學生在企業崗位競爭招聘中入職的概率,另一方面也為企業人才選拔提供更多的機會。
2.通過企業文化提前熏陶,促進企業快速進行人力資源體系整合。進入就業市場,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希望招聘的人員是有工作經驗的人員,企業注重效率第一,利益優先的原則,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提供市場就業人員工作崗位的同時,企業更多地需要考慮自己的承受負擔和運行成本。那么如何降低運行成本,獲得效益最大化是企業一直追求的目標。在企業人員選擇過程中,如果企業可以提前介入學校的人才培訓體系,讓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前接觸到企業文化,提前進入企業進行實訓、實習,提前熟悉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提前了解企業的團隊合作機制,提前熟悉今后可能承擔的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那么就能提前獲得企業的人才需求導向,學生在畢業之后就能夠快速的融入企業、融入社會,這樣無形中就解決了大學生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困境,增加了學生就業的機會。同時企業對于有一定培訓基礎和接觸過培訓的學生,也更容易接受,這些學生進入企業之后對于企業而言無形中也降低了培訓的成本,他們能夠很快的勝任自己的工作,便于企業進行人力資源整合,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讓培養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結合、讓教師教學與企業工程師培訓相結合、讓課本知識與產品研發生產相結合、讓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讓學校培養與企業培訓相結合,既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機會,還提高了企業用人的積極性,這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都愿意看到的結果。
3.企業文化教育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的實踐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生教育培養工作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不能單純停留在理論文字基礎上,更多的時候需要通過學生的實際行動再觀察和考核學生的思想教育成果,企業文化在這方面就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任何一家企業的團隊協作、吃苦耐勞、奮力拼搏等企業精神都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進行考核的實踐內容,通過學生在企業實訓實習當中的表現,通過企業文化來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接受和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學校通過學生的表現來考核學生的思想認知,達到雙向考核和評價的效果。[課題來源: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專業課程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19SJB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