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正在成為全世界紡織業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個涉及環保的問題正使可持續性變得日益復雜化。然而,這個問題涉及的方面如此之廣以至于有待各行各業共同探討才能解決。
目前,對于微塑料的單一定義還沒有廣泛的共識。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微塑料定義為“長度小于5毫米,對海洋和水生生物可能有害的塑料件”。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在其擬定義中更為具體:“微塑料”是指含有固體聚合物的顆粒,其中含有添加劑或其他物質,含有塑料顆粒,溶液濃度大于或等于1%的物質,其尺寸為0.1微米~5毫米,或纖維長度為 0.3微米,或長度與直徑之比大于3。
海洋中的微塑料的研究并不新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研究這一項目并出版相關讀物。歐洲科學院(SAPEA)的科學政策咨詢協會發表了一份廣泛的調查報告,微塑料的測試方法需要標準化和統一。該組織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納米級的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構成危險。”
雖然如何量化海洋塑料仍是個挑戰,但研究人員估計,每年約有480萬噸至1270萬噸塑料廢物流入海洋,目前的累計量估計為0.5億~1.5億噸。截至2014年,研究人員認為,在海洋的表面上,至少有5.25億萬塊塑料碎片,重約269000噸。地表水抽樣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存在于廣泛的濃度范圍內。截至目前,監管機構積極參與起草可能影響紡織行業和消費者的規則和條例,紡織業界也需要了解這些問題,以便做出適當反應。
目前對微塑料的水生取樣發現,微塑料是以纖維的形狀存在的,被稱為第二最嚴重的污染。然而,僅對微塑料表面脫脂取樣,不能準確地量化現存的纖維數量。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龍和丙烯酸的纖維密度大于海水,因此海底取樣只是被認為在海里收集微塑料進行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雖然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大多數微塑料起源于更大的塑料碎片,且化整為零所致,但目前尚不清楚紡織品衍生的微塑料是否也是這樣形成的。
許多關于紡織品微塑料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大多是從家庭洗滌后進入下水道,然后流入河流與海洋。研究發現,微塑料是否脫落要取決于紡織品的性能,包括纖維材料、紗線尺寸、織物結構、織物重量和織物整理。例如,與其他類型的滌綸織物相比,滌綸毛在多項研究中被鑒定為釋放數量更高的纖維。清洗設備和設置以及洗滌劑的可變性也會影響從服裝或物品中釋放的纖維量,其中洗衣機和烘干機都會導致紡織纖維脫落。其他研究發現,與洗滌方式相比,滾筒干燥過程釋放量的纖維是其他方式的3.5倍。
環境中其他潛在的紡織品衍生微塑料來源還可能包括捕魚繩的斷裂和漁網,或不適當丟棄的破裂無紡衛生品。因此,在防止微塑料釋放到環境的研究表明,家用級過濾和廢水處理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總之,紡織業帶來的微塑料問題不可小覷。

目前,指導該行業衡量紡織品微塑料排放率的更有效標準很少。行業公認的標準和環境標簽有如ISO14000環境管理標準、ASTM環保標準、全球有機紡織標準、歐盟生態標簽(Ecolabel)與國際紡織環保組織(OEKO-TEX?)。
然而,其他行業測試組織和獨立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可復制的方法,以提供教育并支持行業發展。例如,美國紡織化學家和顏色學家協會(AATCC),美國北卡州三角公園研究所(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正在開發一種重量法計算纖維的設備,以通過加速清洗設備帶來的質量損失的方式計量微塑料的脫落標準。德國霍恩斯坦研究所開發了一套測試方法,旨在提供微纖維的定量分析。這些測試方法包括英國利茲大學/微纖維聯盟方法采用的重量法,霍恩斯坦研究所使用了動態圖像分析方法評估纖維量、形狀和尺寸分布,以及評估纖維素與非纖維素含量。此外,還有一些標準化的測試方法,有能力修改并直接評估微塑料。
目前,微塑料立法的主要目標僅限于銷售或生產含有微塑料的個人護理用品。然而,更全面的立法已箭在弦上。早在2019年8月,歐洲化學品管理局就起草了《化學品登記、評估、授權和限制法》修正案,旨在不論怎么使用,也不管條件如何,都禁止在歐洲聯盟區域內出售“自行或在使用期間不可避免地向環境釋放微塑料的混合物”。該議案將含有材料的微塑料定義為:微塑料本身是一種物質或混合物,其濃度等于或大于0.01%。這不包括在自然界中發生且未經化學修飾的聚合物(水解除外),也不包括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此外,這一立法只適用于有意添加的微塑料,這些微塑料在使用時就已存在,可以預見會釋放到環境中。在使用或處置時會產生或脫落微塑料的產品,但最初不包含上述定義的微塑料添加劑,將不受該議案條例的約束。美國社會經濟分析委員會(SEAC)在2020年9月前就該立法發表最新的意見。歐盟原擬定的相關立法草案于2020年12月20日到期,他們將在2021年進行最后表決是否繼續沿用。
目前,未改性的天然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確認的規定下不被作為微塑料來調節。天然纖維是根據其來源而不依據在REACH下定義的化學結構。現有的聚合物的生物降解性由ISO17025認證的實驗室進行評估,這些實驗室就批準的測試在擬定的REACH法規中有概述,它確保聚合物符合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目標規格。
在美國,微塑料管控條例正在國家一級層面辯論。2020年6月,美國加州水務局根據加州參議院的法案要求,通過了微塑料的定義。飲用水中微塑料的定義為:“可能添加了化學添加劑或其他物質的固體聚合物材料,至少有3個尺寸大于1納米和體積小于5000微米的顆粒,未經化學改性(除水解外)的天然聚合物除外。”
由于所給出的尺寸約束,人造纖維的閾值長度最終將取決于其直徑。此外,加州安全飲用水標準法案(SB1422)要求在2021年7月1日前制定飲用水中微塑料定義的量化方法。加州參議院另一相關法案SB1263授權當局在2021年12月31日或之前制定一項全州范圍的微塑料管控戰略,以保護海洋水域免受微塑料的侵害。
毋庸置疑,西方國家有關微塑料的一級立法在今后會增加。此外,由于纖維是一種常見的微塑形狀,很可能會影響紡織工業。這個行業能為此做些什么呢?熟悉此類問題的企業和消費者均需關注,并與行業協會、標準組織、監管機構和研究組織合作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環境中的微塑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復雜性的問題。這的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利用健全的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有助于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更強大的工業條件。盡管各國尚未形成一整套統一的回收與利用微塑料的法律和法規,但全世界的紡織業可共同制定解決方案,以解決環境中復雜的微塑料問題。
(據美國《紡織世界》https://www.textileworld.com/textile-world/features/2020/09/microplastics-the-textileindustry/近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