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合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晶認為,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技術能力的打造才是最核心要素,只有提升技術能力才能驅動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她表示,首先TIC品牌必須要有其內涵,技術能力的打造是最核心要素;而在技術能力建設上,領軍人物要能做到攻克難關,建立標準,因為領軍人物在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至關重要,并且這樣的投入是長期的。
不久前,在2020中國檢驗檢測認證大會上,對于“TIC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議題”, 幾位嘉賓從戰略和整合、信任和責任、技術能力驅動、集約型和數字化發展等不同角度,闡釋了TIC行業在高質量發展中幾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分散性高,機構數量眾多。雖然目前行業仍在持續增長,但由于機構數量多,平均到每一家就很少,行業利潤在慢慢下降,這意味著,檢驗檢測行業過去30年快速良性的發展階段已然結束。機構管理者需要思考未來何去何從?”歐陸檢測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秦殊涵坦言,過去市場機會多時,即使不用戰略也能生存,隨便一撈都是錢。但當競爭愈發激烈、生意難做時就需要戰略跟進,企業的戰略要明晰透徹,更要得到認同,企業組織架構也要搭配市場需求。
他談到,我國TIC行業很有特點:處處是對手,沒有一個是標桿。不管機構大小都要不遺余力地把管理做好,節省成本不是不花錢,而是花錢花得有道理,投資回報要高。越是大企業越要天天講成本、月月講成本、年年講成本。口碑和品牌也要慢慢打造。當然,仍然要不斷強調“業務不能過于分散”,因為一家4000萬機構,有4個1000萬的業務都不如有兩個2000萬的業務值錢,太過分散就不值錢。一般來說,“小而精”永遠是中小機構的破局之路,“小而全”卻沒有出路。
另外,中小檢測機構機會有限,建議在遇到被整合機會時,要及早出手。因為我國檢測認證機構已達4萬多家,但觸目驚心的是,營業額超過1000萬的機構僅占13%;營業額能達到兩三千萬甚至一億的機構更少之又少。此外還有14000家機構,也就是接近1/3的機構,成立不到5年,也就是說,過去5年中,有太多機構進入到檢驗檢測市場,使競爭愈發激烈,而這樣的市場環境還將持續若干年。

過去,TIC行業里的機會被外界無限放大,各行各業的投資無限流入,致使行業機構數量迅速膨脹,但實際上,雖然TIC行業進入壁壘不高,但退出壁壘卻不低。比如企業花一兩千萬購買設備,在經營不善賺不到錢撤出時,賣掉設備卻并不容易。
其實,TIC行業退出難,某種意義上也代表風險大;進入壁壘低則代表利潤不高。因此在很多機構涌入進來卻賺不到錢時,假報告、假數據就出現了,這也給認真做事的企業帶來壓力。即便是本行業發展很好的企業,也被攪在渾水之中。所以一個發散且競爭過度激烈、機構數量過多的行業,如果不整合肯定沒有前途。
整合是發散型行業走向集中的過程,也是許多企業未來生存發展的機會。現在很多企業都處在十字路口,即便已經做到五六千萬生存也很艱難。這些年談整合,大多風聲大雨點小,整合案例比例非常低,數量極少,感受不到整合帶來的變化。不過疫情之后,國內資本會逐漸作為主流起到主導作用,國際資本也會放慢速度進入中國。
都說整合是1+1>2,但實際上,整合在任何行業成功率幾乎不超過50%。歐陸靠整合做大也只能算個例。所以整合一定要有預判性,要知道整合1+1>2的概率并不高,建議大家把期望值放低。另外,整合還要有技術考量,這是整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有些方面并不能進行整合,比如企業領導力、文化、團隊,這些是需要保留的。通常被收購企業一定有其優勢存在,否則就不該收購,要盡量保持其精髓。
再有,資本總是以增長為驅動,如果機構一直在增長,那么也一定值錢。但事實是TIC行業內4萬多家機構,能夠享有資本帶來的價值和利益的機構少之又少,建議檢驗檢測機構能兢兢業業地經營企業,認真確定方向,不要盲目擴張,把企業競爭力在局部領域認真做出來,還要有目標和長遠計劃,因為資本只有在企業有競爭力和增長不斷持續時,才會給予認可。
日益快速發展的社會,也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和轉變。消費者期望不同了,企業的使命也會有所不同。必維質量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大宗商品及工業與設施事業部大中華區總裁王勛表示,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發展速度加快,復雜性不斷增多,企業和社會都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就是質量。質量不但對TIC行業非常重要,也是國計民生里永恒的主題。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從對數量和速度的追求逐漸演變到滿足多元化需求。在此過程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等新時代理念都逐漸凸現。如何保障高質量發展,如何平衡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在我看來,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在當今的時代相輔相成。當下,企業的使命正在逐漸轉換,不僅要能夠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還要能為股東創造價值。”王勛說。
如今,很多企業正在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手段,加入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與供應商共同建立起公平、有道德的關系,這樣不但能保證質量和安全、不斷地改進和創新,還能造福社會。當然,消費者對企業也有訴求,主要是消費者在享受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更加關心產品構成,比如原料來自哪里,是否能重復利用,是否合規等一列問題。企業自身也要能有所承諾或發起倡議。
王勛坦言,事實上,整個社會都在發生變化,很多企業都已經把社會責任作為己任,并視為必須要做的事。因為很多客戶都會問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是什么,對社會的貢獻是什么,并且愿意與有社會責任和貢獻的企業進行合作。其實,TIC行業在如今這樣錯綜復雜的環境下,它的角色應該是怎樣幫助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尤其在面對如此復雜的環境和挑戰,企業和社會更要共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提升業績,更需要贏得客戶和社會的信任。因為信任是TIC行業的基石,更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保證。
在后全球化經濟時代,思維要改變,要更有效率、更敏捷地捕捉到市場變化,還要更快速、更有建樹地建立起彈性經濟體。誠然,全球化促進了國際業務交流,也增強了供應鏈管理難度。尤其疫情和政治環境的交織,其復雜度和風險都在上升,控制難度也在上升。比如供應鏈會涉及到很多環節,諸如計劃、設計、采購、制造以及運輸,更涉及到質量、安全、健康和交期,甚至還有政治因素導致的禁運,以及合規性,包括法律、環保、道德以及財務端。為此,必維對世界諸多大型跨國企業進行了調研,其中,73%的企業領導認為,將來供應商的分布應發生轉變;85%的領導認為,供應鏈管理的數字技術能力還不足;75%的領導認為,生產點和運輸方式需要改變。
鈦合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晶認為,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技術能力的打造才是最核心要素,只有提升技術能力才能驅動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她表示,首先TIC品牌必須要有其內涵,技術能力的打造是最核心要素;而在技術能力建設上,領軍人物要能做到攻克難關,建立標準,因為領軍人物在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至關重要,并且這樣的投入是長期的。作為企業來講,是否愿意投入、是否能夠長期投入、是否能夠果斷投入,是需要企業從股東到董事會,再到運營,整體形成一致的認知和強有力的戰略。
其次,加強技術核心人才隊伍建設也很重要,但作為技術機構,技術更重要。因為作為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不能光有核心團隊,還要進行全員技術能力提升,全部需要進行系統且長期的培訓,才能在諸多機構中獲得長期的技術底蘊。
此外,還要創新學習、擁抱變化。現在跨界融合技術在檢驗檢測行業應用非常多,很多行業都有諸多新技術,如果檢驗檢測行業不能擁抱這些新技術,便無法幫助客戶構想新產品和新產品線測試體系,包括質量管理體系。總之,技術、市場、運營要相得益彰,但作為技術型服務機構,技術一定是核心。
未來TIC行業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院長李翔稱,因為疫情和中美貿易的刺激,中國加快了新基建、大健康,包括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戰略性布局。地區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求,也為TIC行業帶來了挑戰。在他看來,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期間,更重要的還是創新驅動,特別是在科技創新中自立自強。
TIC行業未來發展有兩個重要特征:集約型特征和數字化特征,這兩個特征代表了產業發展的未來。以手機行業為例:過去,深圳手機業有超過100萬人從業,即便在2009年,深圳仍有800家生產手機的工廠;但2014年,深圳生產手機的工廠變為50家;2019年,連代工和品牌都算在內,不過10家。現在,手機產品品種越來越少,型號越來越少。2014年時,一家千人手機工廠每年推出手機型號高達350種;同年,蘋果推出一款手機,且大部分是外企業加工。這充分說明:在競爭性領域,特別是以高科技主導的領域,頭部企業正逼迫著產業向集約型方向發展。
那么,集約型發展對TIC行業意味著什么?李翔坦言,過去,TIC行業的繁榮昌盛是因為大量品牌及諸多產品型號帶來的更多測試服務,然而在整個品牌數量和產品型號都大幅下降時,就會逼著TIC行業必須向價值鏈上游要未來,因此TIC行業正面臨自我創新的挑戰。另外,2020年的疫情更加快了TIC行業數字化進程。有人說,2020年是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過渡的分水嶺。的確,數字化帶來的改變巨大,從產業而言,數字化描述的是數字革命,但最后體現出來的卻是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完美融合和數字化表征。而數字化表征的基礎是測量的準確性,測量的準確性又帶來測量方法和標準的改變。所以圍繞未來發展,數字化的確帶動了產業轉型。
TIC行業未來會重點服務兩類企業:一是參與國家安全及世界競爭的頭部企業組成的生態型企業;二是在細分專業化領域的冠軍型企業。需要強調的是,TIC行業在服務這兩類企業時,必須要自我創新且向價值鏈上游走;還要注意,生態型企業會直接帶來測量方法與標準的改變,這不但影響合格評定,也會影響TIC行業發展。因此在服務生態型企業時,必須要解決上游的拓展與創新,因為涉及到價值鏈與國際規則,所以在雙循環中,一方面要把國際規則引入到國內內循環中,另一方面必須把國內QA(質量控制)要素轉換成國際規則。
其實,高質量發展簡單來看是供給側匹配需求側,實際上解決的是整個價值鏈的不同節點在市場端實現價值及服務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是從上游往下游傳遞信任,并由下游往上游把市場需求通過QA語言轉換成上游解決方案,以此解決通過上游服務連接的創新和市場,并融入價值鏈來穩定下游市場端服務的問題。事實上,上游帶來的質量問題是如今產業界面臨的最大問題,這也逼迫著TIC行業必須往上游走。當然,生態型企業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也是把創新生態中的不同要素利用協同創新平臺,幫助企業更好地融入到下游價值鏈,或者頭部企業價值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