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綿羊毛生產大國,羊毛資源豐富、綿羊品種繁多,年產量約3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綿羊毛產業在社會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綿羊毛相關標準是促進綿羊毛產業發展,推動對外貿易及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有綿羊毛相關規范到現在,綿羊毛標準有了很大的發展。
我國是綿羊毛生產大國,羊毛資源豐富、綿羊品種繁多,年產量約3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綿羊毛產業在社會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綿羊毛相關標準是促進綿羊毛產業發展,推動對外貿易及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有綿羊毛相關規范到現在,綿羊毛標準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綿羊毛檢測標準大多數標齡較長,多為2000年前后發布實施,標準中的檢驗方法基本采用傳統方法,檢測設備未得到更新換代。隨著綿羊毛產業的不斷發展,綿羊毛的品質指標和生產加工方式、產品在不斷變化,相關的產品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已無法滿足生產、加工、交易、質檢需要,亟須整理、制定、修訂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
解放初期,我國綿羊毛收購還沒有按照品質進行分等的標準。隨著細羊毛、半細羊毛產量的逐漸增加和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綿羊毛產品標準逐步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1957年,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出臺了《畜產品收購規格》,將綿羊毛分為4個等別,即改良一等(套毛改良面積達到80%及以上)、改良二等(套毛改良面積達到70%及以上)、改良三等(套毛改良面積達到50%及以上)、改良四等(套毛改良面積達到20%及以上)。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布了我國第一個綿羊毛質量標準《綿羊毛收購規格》。1975年,由原國家標準總局主持,征求了各地農牧、畜產、紡織、供銷社、科研、纖維檢驗等部門的意見,制定了GB 1523—79《細羊毛及其改良羊毛》、GB 1524—79《半細羊毛及其改良羊毛》兩項全國統一的標準。1993年,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將GB 1523—79《細羊毛及其改良羊毛》與GB 1524—79《半細羊毛及其改良羊毛》兩項標準合并制定發布了GB 1523—1993《綿羊毛》國家標準。
我國最早實施的羊毛檢測方法行業標準是1981年原紡織機械工業部頒布的FJ 418—1981《國毛工業分級毛、洗凈毛和毛條試驗方法》。 最早實施的羊毛檢測方法國家標準是1981年原國家標準總局頒布的GB 4710—1981 《羊毛束纖維強力試驗方法》、GB 4711—1981《羊毛單纖維強力試驗方法》,隨后GB 6500—86《羊毛回潮率試驗方法》、GB 6976—86《羊毛毛叢自然長度試驗方法》、GB 6977—86 《羊毛油、灰、雜試驗方法》、GB 6978—86 《羊毛凈毛率試驗方法》等羊毛試驗方法標準也陸續發布執行,這些標準均實施超過20年。直到2007年以后,這些國家標準才得以修訂,GB 1523—1993《綿羊毛》國家標準也是經歷了20年之后才于2013年修訂。我國羊毛標準修訂周期如此之長,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羊毛檢驗的手段和方法沒有變化,檢測儀器落后;二是我國羊毛標準化水平進展緩慢,現有的標準科學性和先進性差。
由于我國綿羊毛涉及標準標齡較長,部分標準存在與目前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另外,標準中部分內容采用傳統做法,需要進一步完善,與國際標準接軌。本文對常用的幾個綿羊毛生產、檢驗涉及標準內容進行分析,對部分不適用內容提出見解,希望在標準修訂過程中有所幫助。
(1)建議將“土種羊毛”改為“死毛含量(占根數%)超過5%的羊毛”。標準中“土種羊毛”定義為 “未經改良、具有原始品種特征綿羊身上的毛纖維”。而現在的“土種羊毛”絕大多數來自“雜交改良”羊,因此,“土種羊毛”不能再從羊種定義,只能從羊毛品質特征定義。
(2)建議在GB 1523—2013《綿羊毛》標準中對同質毛技術要求C規格長度放寬到小于B規格,不做具體數值界限。據近三年的檢驗數據來看,部分細毛達不到C規格規定要求,達不到C規格規定要求的羊毛都被列入型號規格之外(即等外毛)也不合理。
(3)建議將“粗腔毛、干死毛含量(占根數%)”改為“死毛含量(占根數%)”。由于標準中“粗腔毛、干死毛含量(占根數%)”名稱與所采用的試驗方法標準GB/T 14270不一致,因此要統一說法。
(4)建議增加弱節毛毛叢個數百分比的判定界限。
標準中用樣品的平均強度確定整批綿羊毛是否是弱節毛,這并不能客觀反映該批羊毛的弱節情況,因無弱節的毛叢往往占多數,其平均強度大于25N/ktex~20N/ktex的概率很大,單用強度平均值判定弱節毛,不能全面反映弱節毛的存在,因此,用平均強度和弱節毛毛叢個數兩個指標結合確定弱節毛更為客觀準確。
標準中對樣品制備、檢測儀器具體規定等細節處需要細化和補充說明。例如8.3.2.2對散纖維樣品制備描述中將纖維整理成一束,卻未說明是否為一端平齊,用梳子梳去短纖維說法也不準確,因為梳掉的不僅僅是短纖維,還有游離在外的非短纖維,因此,應改為游離纖維更恰當。同理8.4.3.1樣品整理中提到“短纖維”也應改為“游離纖維”。另外,標準中一處計算公式錯誤需要更正,計算束纖維平均斷裂強度需要更正為:

(1)標準中所有涉及凈毛率均應修改為洗凈率。凈毛率是指羊毛經洗滌、去除雜質后的絕干質量,以公定回潮率和公定含油脂率修正后的質量占含脂毛質量的百分數表示,計算過程中沒有草雜等雜質,并將實測含油脂率剔除后用公定含油脂率修正的質量。洗凈率是指羊毛洗凈后的公定質量占含脂毛質量的百分數,檢測過程中只將大的雜質剔除,允許較小的雜質存在,而且不修正含油脂率。因此在GB/T 14271—2008《毛絨凈毛率試驗方法 油壓法》標準中的檢測方法應為洗凈率而非凈毛率。
(2)由于GB/T 14269—2008《羊毛試驗取樣方法》廢止,修訂標準中應補充取樣方法內容。
(3)標準中公式中用于計算洗滌試樣的實際質量公式有誤,需要更正:

式中:
m1——用于洗滌試樣的實際質量,g;
m2——原毛試樣規定質量,g;
m3——開松、去雜、混勻前的實驗室樣品質量,g;
m4——開松、去雜、混勻后的實驗室樣品質量,g。
標準中毛叢自然長度和標準差計算公式錯誤需要更正: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綿羊毛產業鏈不完善,標準滯后,品質退化,檢驗檢測手段落后等原因,羊毛質量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產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隨著標準化工作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產和檢驗技術的不斷改進,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綿羊毛生產標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陸續制定了GB/T 32132—2015《動物性材料(羊毛、羊絨、鴨絨、鵝絨)屬性DNA鑒定方法 實時熒光PCR法》、SN/T 1766.1—2006《含脂羊毛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1部分:有機磷農藥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DB15/T 881—2015《綿羊毛分級規程》、DB15/T 984—2016《原毛交貨批并批計算出證》等一系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這些標準從產業發展出發,根據我國綿羊毛產業特點和進出口需求制定,滿足我國綿羊毛生產需求的同時 ,逐步與國際接軌。
今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對健康環保要求也會不斷提高,紡織材料和加工工藝不斷向綠色生產、綠色制造方向發展,綠色標準、地理標志產品將引領各級標準向著綠色、環保高標準發展,同時借鑒澳大利亞IWTO羊毛國際標準中的先進經驗,將IWTO 羊毛標準研究轉化,制定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羊毛標準,推進綿羊毛檢測向儀器化、自動化、快捷化邁進,減少檢驗人員誤差,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和推廣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等多種標準共存,標準間相互補充、協同發展,使綿羊毛標準化工作更加廣泛、系統、科學,促進綿羊毛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