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晴, 周 鑫
(1.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2.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黔南 558000)
異地扶貧搬遷是我國消除貧困過程中所實施的扶貧策略之一,其主要針對分散居住在山區等生態環境脆弱、生活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笪玲,2020)。居住在邊遠山區的人們大多面臨著氣候高寒、災害頻繁、交通不便、生態惡化等現實狀況,并逐漸喪失生存條件。如選擇在原址改善以上狀況,除了需要巨大資金投入之外,很大程度上還要付出破壞生態環境的代價(楊甫旺,2008)。而異地扶貧搬遷則能夠兼顧生態環境、消除貧困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等多種維度(韋廣慧、丁阿芳,2020)。因此,異地扶貧搬遷這項舉措目前在我國被視為解決山區貧困的治本之策。
貴州省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這里山地眾多,在山區生活的人口大多分散居住,在這些地區運用傳統的扶貧方式,效益差、效率低,因此異地扶貧搬遷成為破解生存條件惡劣地區人口實現脫貧致富的戰略選擇(笪玲,2020)。但異地搬遷并非一勞永逸,搬遷只是貧困人口脫貧的環節之一,在搬遷之后還需要持續地跟進,去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社會工作的專業作用在其后的安置工作中更多得顯現出來。
對于異地扶貧搬遷的居民來說,他們首先面臨的就是陌生的居住環境,同時伴隨著生活習慣、人際圈子以及謀生手段的變化,為幫助搬遷居民解決適應性問題,做好搬遷居民“后半篇文章”,讓其“安身”又“安家”,確保搬遷后續工作的柔性化和人性化,讓搬遷居民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社會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參與到異地扶貧搬遷居民的安置、服務工作中。
貴州省C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移民搬遷服務項目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得以實施。C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其中一個項目點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某移民搬遷社區。社區中的居民是從貴陽市郊區的不同地方遷居而來,中老年人、殘疾人占社區的大部分,在進入城市社區后,原來依靠耕種生存的人們失去了土地,其自身面臨的生存壓力加重。因此,對于C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來說,無論是生存壓力還是適應性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
在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時,C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主要圍繞促進居民融入、促進就業、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工作重點,通過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組織技能培訓、組建文娛團隊以回應工作目標的要求。
社會工作中的倫理議題一般分為3個方面:價值觀沖突、倫理困境和倫理抉擇。價值觀的沖突被視為社會工作倫理議題的基礎。價值觀沖突的最直接結果是導致倫理困境產生,面對倫理困境社會工作者又不得不做出倫理抉擇,而這些抉擇將直接影響最終的服務質量與服務目標的達成(羅肖泉、尹保華,2003)。社會工作者在進行異地扶貧搬遷社區服務時便需要直面以下由價值沖突導致的倫理困境:
從貝弗里奇將“懶惰”視為“五巨惡”之一,我們便可以看出懶惰是不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肯定的。C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所服務的社區居民因為貧困由村寨或鄉鎮搬遷到現在的城市社區,一部分服務對象之前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耕種土地、打零工以及政府發放的低保金,收入水平低且不穩定。另外一部分服務對象則單純地依靠政府補貼維持生活,他們中大多是高齡老年人和殘疾人,除此之外,還有具備勞動能力的中年人。對于有能力勞動卻選擇依賴政府救助的這部分群體,在社會多數人的價值觀里會認為“懶惰”是這部分人貧困的原因,換句話說,貧困是由于他們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對于這一群體來說,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懶惰,異地扶貧搬遷的意義就只是將搬遷地的貧困轉移到搬入地區而已(何希婷,2019)。
社會工作者本質上也是普通人,其價值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人生經歷等密切相關,從而形成其特有的價值觀。當社會工作者認為服務對象的貧困是由于他們自身的懶惰所導致的,這便會造成社會工作者的個人價值觀和服務對象的價值觀產生沖突,從而影響社會工作者對待服務對象的態度以及服務工作的開展。
另一方面,雖然“從原則上說來,社會工作者個人的價值觀應當是與專業價值觀一致并代表專業價值觀的。但這種一致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社會工作者除了受到專業價值觀的影響之外,還受到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這又可能使一些社會工作者個人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之間產生沖突”(羅肖泉、尹保華,2003)。社會工作價值觀要求社會工作者對于服務對象尊重、非評判、平等對待,用優勢視角去看待服務對象,真誠地為他們提供服務。然而,當社會工作者個人價值觀與服務對象價值觀相沖突時,社會工作者難免在工作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那么以上專業要求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將很難達到,從而陷入個人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相沖突的困境中。
在移民搬遷社區開展專業服務時,社會工作者常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移民搬遷來的居民由于不適應社區生活會堅決想要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案主自決一直是社會工作所追求和倡導的,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適應搬遷后的生活是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職責與要求,如果依照服務對象的想法,服務將不得不終止,這與機構和服務購買方的初衷相背離。社會工作者要同時忠誠于案主、社會機構、專業價值以及社會整體,在以上問題面前忠誠的要求是相互沖突的。社會工作者既要代表案主,又要代表機構,甚至需要站在政策執行者的角度。那么面對專業價值觀與實際工作要求產生沖突時,社會工作者應該如何做出抉擇?
針對以上社會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中所面臨的倫理困境,本文不打算對社會工作者應如何做出價值抉擇給出意見,而是從社會工作者面臨倫理困境時給出實現的路徑。
首先,當社會工作者認為服務對象的貧窮是由于其自身懶惰所導致,而對服務對象和服務工作產生抵觸心理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嘗試探究服務對象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懶惰,或許懶惰的表象下是服務對象所面臨的處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他們作為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資源與途徑去改善生活,假如有更好的選擇,服務對象會義無反顧選擇甘于貧困嗎?同樣,當服務對象想要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時,其想要離開的真正原因是由于通過其努力后仍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只有社會工作者了解到事情背后的深層原因后,才能夠更精準地判斷如何幫助服務對象。
社會工作者還可以通過了解關于貧困產生的深層原因以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去突破困境。社會中個體的貧困與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密切關聯,并非僅是個體的懶惰便能解釋貧困的產生,不排除社會政策間接損害了服務對象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他們處于“貧困陷阱”之中的可能性。總而言之,社會工作者需要意識到社會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成員負責任,導致貧困的因素是多元的,貧困不應全盤歸咎于服務對象本身。
其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運用同理心這一專業方法,嘗試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想法。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等都會影響我們對于事情的看法,那么對于服務對象也是一樣,社會工作者可以嘗試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去了解其面臨的困難、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思維邏輯。如果有機會則認真傾聽服務對象的生命故事,這將有助于社會工作者發自內心地以尊重、接納、平等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同理心的運用并非是要讓社會工作者放棄已有的個人價值觀,而是幫助他們更加理解、尊重服務對象。
最后,社會工作不是萬能的,社會工作者亦然。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瓶頸,社會工作者可以尋求機構督導、同事的幫助以及他們能夠提供的心理支持。而當倫理困境仍嚴重影響到自身對于服務對象的態度與服務開展時,社會工作者可以考慮轉介,同時正確看待這件事,不因具有特殊性的個例而全盤否定個人工作能力,而是總結經驗,繼續學習、成長。
C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會工作者在異地扶貧搬遷社區服務中所面臨的專業倫理困境主要涉及:個人價值觀與服務對象價值觀、專業價值觀發生沖突導致的倫理困境以及專業價值觀與實際工作要求產生沖突的倫理困境。其更直觀地展現了價值觀沖突對于倫理困境產生的直接影響,因此,要解決由價值觀引起的倫理困境歸根到底還需從深層次的心理層面著手,不應單純通過外部教育或自我說服來強行改變社會工作者的認知,而是讓社會工作者了解到現象下的本質后做出進一步的倫理抉擇并采取行動,這樣才能做到標本兼治,不至于讓倫理困境將社會工作者困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