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高中時的化學老師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她時常告訴我們化學這門學科擁有怎樣的魅力,但這些熱情殷切的話語投進試卷和作業(yè)中,難以激起什么水花。
直到有一天,我們在她的辦公桌上看到一只十分好看的瓶子:澄澈的液體中,白色的羽毛狀物質團集在瓶底,像裝了半瓶雪花。老師告訴我們這叫“風暴瓶”,瓶中白色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能幫我們預測天氣情況。我們一下子被好看又實用的風暴瓶勾起了興趣,纏著老師教我們制作方法。老師拗不過我們,列出了材料清單,讓我們周末回去準備。
再次返校時,我們帶著蒸餾水、樟腦丸等原料,在一次午休時間偷偷溜進了化學實驗室。“用研缽搗碎樟腦丸,溶解在乙醇中……”我們在化學老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制作風暴瓶,到下午上課前,我們做出了三只風暴瓶,其中一只還加進了一點硫酸銅溶液,細長的瓶身裝著“藍天與白雪”,靜靜地立在教室后面的窗戶旁,同學們好奇地上來圍觀——真是一件讓人成就感爆棚的事情。
從此以后,我們好像真的發(fā)現(xiàn)了老師口中“化學的魅力”。“氧化”和“還原”對我來說不再是兩個冰冷的名詞,它們蘊含著物質變化的奇妙過程。我甚至可以想象氧氣慢慢爬上金屬表面,在原子空隙中跳躍穿梭的場面,那種感覺就像中科院物理所的“大師兄”李治林所說的,仿佛自己“能掌握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這才是真正的‘魔法師’”。更重要的是,我的化學成績也因此進步不小。
這一期雜志我們尋訪了很多與科學相關的從業(yè)者,中科院物理所的科普團隊以各種形式向大眾展示科學的魅力,隨“蛟龍?zhí)枴毕聺摰奶屏⒚防蠋煆男【蛯蒲杏兄鴪远ǖ男拍睢K麄兊慕洑v和觀點讓我們明白,科學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探索的樂趣無處不在。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把鑰匙,它可能是某一位你很喜歡的老師,某一堂讓你十分享受的課,某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書。這把鑰匙可以打開我們埋沒在瑣事中的好奇心,讓我們從科學的、藝術的、人文的視角,去感受,去研究,去收獲——這樣一來,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大千世界。
37345003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