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 金竹

我是王印,一名愛手工、愛攝影的科學老師。
最近,我和學生們在操場上發(fā)射“水火箭”的視頻火了。一聲巨響,水汽蒸騰,“火箭”在幾秒內升至百米高空,滿場都是歡呼與尖叫聲。視頻一出,央視官媒都來點贊轉發(fā),網(wǎng)友們也好奇我?guī)У倪@批小學生是怎么讓“火箭”飛得這么高這么直的,甚至還能實現(xiàn)“二級分離”和“艙體回收”。
其實,科學遠沒有大家想的那么遙遠,廢棄飲料瓶搖身一變成為“火箭艙”,普通垃圾袋成了“降落傘”……將隨處可見的日常物品組合起來,就能造出一支手工“火箭”。這個過程當然沒那么輕松,在此之前,我們“水火箭”團隊遭遇過無數(shù)次滑鐵盧,站立不穩(wěn),方向不正,開傘過早……失敗的案例千奇百怪,我的手工教室里至今還放著好幾個不完美的試驗品。
但動手操作的樂趣也在于此,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試錯,觀察研究每一種材料的特性,最終挑選最合適的零部件,親手組裝成完美的成品。在我的手工教室里,除了飲料瓶制成的“水火箭”,還有用各種廢瓶廢罐制作的可拆卸式“中國空間站”、用洗衣機定時器裝配的延時攝影臺、用木板制成的斯坦尼康穩(wěn)定器。我用紙板做的“祝融號火星車”甚至可以實現(xiàn)無障礙爬坡功能。只要善于觀察生活、動手動腦,我們就離科學近了一大步。
在我的科學手工課上,學生不需要背誦答案,只需要戴好護目鏡和手套,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力,充分運用動手能力,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用雙手展示出來。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奇的過程,對我來說也是——越接觸這些孩子,我越發(fā)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的只是動手的機會與能力。現(xiàn)代工業(yè)成品隨處可見,人們的動手能力大大退化,不知道該怎樣切割一塊木板,拆裝一個零部件,或從日常物品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
我小時候的情況不太一樣,那個年代物資相對匱乏,想要玩具就得自己動手制作。我用糖豆殼子當模具,往里面灌入熔化的燭,做成各種形狀的蠟燭;我一個人躲起來拆卸廢舊的電器,把里面每個元件拿出來研究;我得到一塊大人不要的廢木料,就動手切割打磨做“寶劍”,假裝自己是武俠書里的大俠……沒人教也沒人管,我靠著自己動手摸索,都快成了個民間“小手藝人”。
小時候的我哪知道什么熔點、沸點、榫卯結構,但長大了考進機械專業(yè),開始學習理論知識時,那些手工經(jīng)驗就派上用場了。童年時期的那些經(jīng)歷,一下子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這讓我吸收理論知識特別快,做起實驗來也比其他同學利索。在科學研究這條路上,我早就為自己埋下了一顆種子。雖然我最終并沒有選擇當一名工程師,但把這顆勤動手的種子帶到了教師崗位。我比誰都明白,讓孩子自由探索,自主動手,通過做手工培養(yǎng)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遠比抽象的書面啟蒙更扎實有效。
所以我堅持不使用現(xiàn)成的工業(yè)零件,而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物件著手,不斷提升他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瞧,一根舊水管可以成為軌道,一個塑料片可以做成彈性艙門,一只塑料袋能變成降落傘!親自動手獲得的驚喜與成就感,是人類“科學力”的絕佳催化劑。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科學一點都不深奧,生活處處蘊藏著科學原理,就等著你親自動手,抽絲剝繭,將身邊最常見的材料組裝成“飛天火箭”,由它載你沖向科學的浩瀚寰宇。
358650033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