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體現著人民的主體性,同樣肩負著歷史和時代的重任。文化自信的提升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精神主體性建構有著重要影響,不僅能夠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可激發其持久的文化實踐與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主體性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4-115-03
【本文著錄格式】劉燕.文化自信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主體性建構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24):115-117.
基金項目:2021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云南邊疆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和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J0490)。
引言
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文化是一個民族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是一個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內核。民族的產生發展過程,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華民族是由國土之內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體。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國各個民族不斷發展、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少數民族文化同樣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中國,正經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創造者,體現著人民的主體性,同樣肩負著歷史重任。少數民族大學生正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建設的核心力量。他們同樣需要緊跟新時代的發展步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為民族的團結和繁榮做出貢獻。文化自信的提升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建構有著積極影響,不僅可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可激發其持久的文化實踐與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
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中的一對范疇,它們在相互對應的關系中確定自身的屬性和特質。人作為自然界特殊的主體,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意識屬性的有機統一體,具有通過理性思維意識使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實踐活動能力。人的本質和自身的規定性正是在主體性的實現中形成的。人作為主體不斷在與客體的相互關系中認識客體、改造客體,使客體主體化以此達到自我理想和目的,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主體的自我成長和發展,體現自我力量和價值,最終得到主體性的自我確證。因此,主體性表現出“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2]的特征。作為主體的人,盡管在與客體的相互關系中能動的作用于客體,體現其主體性,但其實踐活動必然受制于社會歷史外在客觀條件和環境。由此,人的主體性也是歷史時代的表征。人的主體性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自然屬性向社會屬性轉化、適應、實踐的過程。
人的主體性體現著人的身份與特質,主體性決定著人的價值意義。人的主體性并非天生形成而是隨著個人成長不斷變化著。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僅具有普通大學生的特點,同時也有作為少數民族的特殊性。大學是人格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大學生富有青春活力,好奇心旺盛,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有著強烈的情感需求,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幻想,渴望在學習和生活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被認可。另一方面,知識積累不足,判斷思考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意志力薄弱,集體觀念和協作精神不強,情感和情緒的控制力不好,處于未真正成熟的階段,內心充滿各種困惑和矛盾。除了以上特點,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習俗的差異,其思想觀念、文化心理取向、行為模式顯現出獨特的民族性。在大學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繼續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飲食生活習慣,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注重維護本民族的榮譽和團結,更喜歡與本民族學生聚集相互幫助與提攜,并用民族語言進行交流。相較于漢族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入學后還面臨著文化適應的問題。從民族自治區到非少數民族聚集區,漢語基礎弱,科學文化知識積累不足,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異質文化的交互和專業學習中易出現文化隔閡,產生急躁和焦慮情緒。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進入高校后,生活環境發生極大改變,經濟壓力凸顯,大量新奇的事物涌現,充滿誘惑。同時,各種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地充斥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中,也容易導致他們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價值觀的混亂和動搖。大學階段主體性發展是從自我主體性過渡到自覺和自由主體性的重要時期,直接關系到個人未來進入社會是否能在實踐過程中通過顯現本質力量達到自我確證,實現個人價值和理想,以此獲得成就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大學期間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因此,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加強思想教育,進行積極正面的主體性建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文化自信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主體性的建構
每個個體的主體性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境遇中,作為文化客體的個體,往往受一定話語實踐體系的影響,不斷被塑造。積極而有效的話語實踐體系可以幫助個體潛在確認自己的政治文化身份認同,讓主體獲得更多文化實踐能力,以實現自我存在價值。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一種意義實踐活動,文化自信通過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而為其主體性建構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意識支持。
首先,文化自信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學史可明智,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不僅體現了歷史發展的經驗和規律,而且還蘊含著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偉大而深厚的智慧和思想觀念。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進行學習就是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的分析各民族的發展歷史,中華民族統一的歷史,從而總結和探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自覺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的過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條件,族群的遷徙、融合、碰撞使得各個少數民族大多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聯系,并在不同歷史時期被納入國家的統一版圖之內。盡管中原王朝在長期的發展中,政局時常變化,朝代不斷更迭,但是各個少數民族始終是中國大家庭中的成員,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歷史事實是不可質疑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統一國家,在歷史發展中少數民族不斷進行交流 、融合和分化,并在各自的生活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個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交錯雜居、相互影響、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局面。我國各個民族的發展依賴于大一統的國家,沒有國家的統一就不可能有各個民族的穩定發展。在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的政治聯系、經濟貿易往來、文化的交流、彼此的互惠互助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內在凝聚力,為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少數民族大學生只有通過學習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才能明白我國各族人民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也才能真正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對我國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
其次,文化自信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民族共同體。因此,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中國各個民族雖然生活在不同地域,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民風民俗、文化特征和心理構成,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正確的制定和實施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方針和政策,使得我國各民族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民族團結成為我國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的任務,這對我國提升中華民族內在凝聚力,集中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3]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對自身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無數次的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和方針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保持國家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解決各種民族問題,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繁榮。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但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一員,具有和漢族學生一樣的人民主體性,享有平等的地位、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也同樣肩負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創美好未來的任務。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復雜而艱巨的民族問題,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等以不同形式對我國制造分裂活動,給國家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造成極大威脅和破壞。少數民族大學生只有樹立科學正確的民族觀才能客觀地理解民族分裂的本質,有效的抵制錯誤思想的滲透,堅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和團結。
再次,文化自信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國家觀。強大和統一的國家是中國各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和基礎,也是民族文化得以繼承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文化自信,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理念。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憂國憂民的情懷中以“濟蒼生、安社稷”為己任,對國家民族的興盛具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的使命感。正是這份責任和擔當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克服各種磨難和困難得以延續和發展。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事業和建設中,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先進文化。革命先烈通過長期艱難的努力和奮斗把中國從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救出來,打敗日本侵略者,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紅色文化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了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勵著無數的國人為理想和信仰拼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處于重要時期,需要各族人民緊密團結,積極傳承紅色文化所體現出的愛國理念和革命傳統、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建設發展的實踐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需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堅持愛國主義精神,矢志不渝的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正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生通過文化自信的培育,在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中受愛國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和激勵,能更積極地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主動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重任,為各族人民的幸福和共同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后,文化自信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文化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行為和精神活動的總和,其理想信仰、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內在精神品質和文化邏輯,直接反映出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和精神取向。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奮斗目標,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新時代課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內核,是發展的內在動力。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就是要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深層次的認同。文化自信既是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也是情感記憶的認同,在文化的認同中得到安全感、歸屬感和實踐的驅動。中國傳統文化體現著中國人的智慧、價值理念和內在精神,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在傳統文化中有歷史的經驗和歷史的教訓,這對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和艱難處境的現代人仍然有著精神的指引和啟發作用。紅色文化蘊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革命斗爭激情、舍身取義的奉獻犧牲精神,這些優良的革命傳統正是最好的“歷史教科書”和“營養劑”,可以幫助以積極樂觀、無所畏懼的精神來面對現實的困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總結,指明了文化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前提。中華民族文化自有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套完整邏輯體系和觀念系統,其民族本質和特性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而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文化,是各個民族長期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體現了強大的包容性。各個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文化體現著56個民族共有的價值目標和精神內涵,是體現每個民族的文化個性又超越每個民族文化的共同文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體現在既要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又要對中華民族共同文化進行學習,并深刻理解其文化的實質和規律、內在精神、價值理念。通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學習,以開放包容的文化空間鏈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紐帶,共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對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和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40.
[2]袁貴仁,韓震.論人性、人的本質和人的主體性的相互關系[J].求索,1988(4):48-54.
作者簡介:劉燕(1982-),女,漢族,云南曲靖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
31385019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