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芳
唐代韓愈有首詩,名為《利劍》:“利劍光耿耿,佩之使我無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侶,持用贈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劍如雪,不能刺讒夫,使我心腐劍鋒折。決云中斷開青天,噫!劍與我俱變化歸黃泉。”
古人以利劍來喻指降妖伏魔、與邪惡作斗爭的利器。這把利器,既可以是來自內心、自我約束的“自律”之劍,也可以是來自外界的“他律”之劍。韓愈在詩中第一句就說,我佩掛銀光閃閃的寶劍,是為了提醒自己要像劍一樣純潔和光明,不能存任何雜念。可他轉而又嘆息,不能用劍來刺殺奸佞小人,真讓我怨憤盈懷,空將劍鋒折斷;如能斬斷空中的濃云,劈開密霧,使青天顯現,我情愿與劍一道功成身退,歸于黃泉。
顯然,韓愈筆下這把“利劍”,更多地是指他自己內心的自省自警自勵,是一把道德之劍。可古今中外無數經驗教訓證明,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即使價值觀相同,自制能力也參差不齊。因此,要做到“拒腐蝕,永不沾”,要確保政治生態長期保持風清氣正,光靠道德、光靠自律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強有力的外在監督機制。
而巡視巡察,就是這樣一把法紀之劍、監督之劍。這些年來,它戰功赫赫,威名遠揚,令心存僥幸者聞之色變,頗有韓愈詩中那種“決云中斷開青天”(斬斷濃云,劈開密霧,使青天顯現)的態勢。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讓它功成身退,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呢?那就得看你對人性的了解有多深。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大元在《中國憲法學二十八講》課堂上詢問聽課的學生:“假如你是總統,你最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是什么?”現場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不得要領,以至韓教授不得不反復提醒,要從法學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有個網友說出了大實話,估計也是無數人心中最真實而又不敢說出口的話:捫心自問,假如我是總統,我“最想做”的事,當然就是任憑手中的權力如野馬般脫韁疾馳啦!包括滿足自己無止境的“名”“利”兩方面欲望。對“名”的狂熱,使我濫權、任性、拍腦袋決策;對“利”的追逐,讓我貪腐。我之所以“不敢做”,那是因為,有黨紀國法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我頭頂呢。
是啊!人之初,既不是簡單的“性本善”,也不是簡單的“性本惡”;事實上,人性都是“天使”和“魔鬼”的復合體。人性中“天使”與“魔鬼”幾乎無時不在交戰,誰勝誰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界環境到底更適合“令行禁止”還是更適合“欲望泛濫”。
阿克頓在《自由與權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常被引用的規律: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地導致腐敗(All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他顯然深切明了,人心中的欲望之魔一旦沒有了制約就一定會泛濫成災。回頭再看韓愈那句詩,“利劍光耿耿,佩之使我無邪心”一語恰恰告訴我們,真正明智的人都深諳人性規律,愿意借外界監督之力來時刻警醒自己朝夕惕厲,三省己身,借助“利劍”之光,讓自己心無邪念。
寫到這里,網頁彈出一則新聞:“天津通報4起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典型問題:侵占拆遷補償款、虛報冒領惠農補貼……”而類似新聞絕非只有這么一兩例,不斷提醒我們:人性中“魔”的一面,正在等著你“心腐劍鋒折”,它才好決堤而出,大顯身手呢!
是的,再厲害的劍,不用也會生銹。無數事實證明,老虎不發威,人家就是會把你當病貓。而巡視巡察與貪、瀆、庸、懶之間,黨紀國法與人性弱點之間,就是“魔”與“道”的拉鋸戰,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此消彼長,永遠在路上。哪一方先停下來,這一方就敗了。恰似“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
利劍既已擦亮,便須常試劍鋒,勤修劍術,以使震懾常在,豈容它閑置匣中空生銹!
39015019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