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
李如雪畢業于大理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讀大二時,他和老師一起在原始森林里考察野生動物,沒想到竟與神秘的長臂猿偶遇,也讓他從此愛上了野外考察。
目前,我國僅存四種長臂猿,尤其天行長臂猿是2017 年才被我國重新描述命名的新物種,僅分布在云南的高黎貢山以及中緬邊境的一些原始森林里。
2017 年大學畢業后,李如雪進入“云山保護”工作,該機構是國內專門從事長臂猿保護的一家公益機構。2018年大年初一,老師問李如雪愿不愿意去找猿糞,以供科研人員對長臂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對于這份意義重大的事,他沒多想就答應了。從此,在深山密林中尋找和收集長臂猿糞便,成了李如雪的主要工作。

天行長臂猿

李如雪和他的工作犬“叮當”
天行長臂猿在中國現存不到150 只,比國寶級珍稀動物大熊貓還要稀少。李如雪是公益機構“云山保護”的一名野外科研助理,主要工作就是在深山密林中尋找長臂猿糞便,被譽為“世界上最艱難的鏟屎官”。
李如雪解釋說:“對于長臂猿研究而言,糞便堪比高德地圖之于路癡,不僅能指路,更能放大縮小,從各個尺度揭開長臂猿的秘密。首先,猿糞可以幫我們找到它們的主人,確定其數量;其次,它可以告訴我們這些長臂猿都吃了什么,在哪吃的,胃口好壞,心情如何等等……此外,糞便還可以確定它們的祖上都有誰、從哪‘拆遷’過來等;更重要的是,相較于血液、毛發等研究材料,尋找長臂猿的糞便不會對它們造成什么影響?!?/p>
但長臂猿糞便非常難找。因為長臂猿生活在十幾米高的樹冠層,它的糞便從樹上掉下來,可能會經過樹枝遮擋,從而“粉身碎骨”,最后砸在地上,風一吹就被蓋到了落葉下面或雜草叢中……李如雪后來才明白,為什么媒體稱自己為“世界上最艱難的鏟屎官”。
李如雪有一個“搭檔”——畢業于昆明警犬訓練基地的搜糞犬“叮當”。2018 年6 月2 日,李如雪帶著叮當來到高黎貢山的大塘,開啟了尋找猿糞的旅程。
在兩名護林員的帶領下,三人一犬來到了長臂猿經常出沒的區域。第二天一大早進入密林中,但一天下來毫無收獲,李如雪感覺就像大海撈針!
之后的三個月,李如雪又分別去了不同的地方找猿糞,但都以失敗告終。2018年11月,他又帶著叮當來到中緬邊境的村莊周圍。其間,李如雪為找猿糞想盡辦法。最難的是,即便找到長臂猿,也不知道它會在哪排便,而且長臂猿見人就跑,這讓搜糞工作難上加難。
十多天后的一個早晨,好運忽然降臨。當時李如雪坐在山脊上休息,突然聽到背后的樹上有動靜,竟是兩只長臂猿跑過來了,他和叮當馬上隱藏在了草叢里。
然后終于等到其中一只雌性天行長臂猿開始排便了。當時李如雪特別激動,當雌性長臂猿排便結束離開了之后,李如雪不顧一切地沖了過去。就這樣,李如雪終于收獲了新鮮的猿糞。這是第一個有效實驗樣品。他和同事用酒精浸泡24 小時固定里面的DNA,再干燥處理,然后寄到中山大學的實驗室請老師做DNA分析,以得到支持長臂猿保護的身體健康信息、譜系信息等。
初戰告捷,李如雪信心大增。為了找到猿糞,他和向導經常會一大早上山,爬到10 米高的樹上躲起來,等待目標出現;為了減小搜尋長臂猿的范圍,他們嘗試在其可能出沒的地方放置紅外相機。看到一只蒼蠅趴在猿糞上的照片后,甚至嘗試在山里靜靜地聽哪里有蒼蠅的聲音……
在近一年的工作中,李如雪只搜集到兩份長臂猿糞便,這還是碰巧遇到長臂猿正在排便“撿”來的大便宜。
在我國境內雖然沒有野生的猩猩,但卻有人類的近親長臂猿。它們會直立行走,很多人都把長臂猿當成了猴子的一種,其實猿和猴完全不同,最明顯的區別是,猴有尾巴,而猿沒有尾巴。天行長臂猿身長約60 公分,伸開雙臂的長度是身高的兩倍。它們身手矯健,擅長在密林樹冠間擺蕩,來去如風。它們鮮活、智慧,還有些神秘氣質。
李如雪平時喜歡在網上用文字、圖片和視頻做科普宣傳,喚起人們對國寶長臂猿的了解、喜愛和保護。令李如雪和同事們擔憂的是,現在長臂猿棲息地破碎化問題非常嚴峻。不足150 只天行長臂猿被隔離在一個個森林孤島中。它們正面臨著高度近親繁殖的困境,甚至連找對象都很難。
在中緬邊境的一片原始森林里,李如雪監測到一只雌性猿,它總是沖著河對岸不停地叫。因為對岸森林里生活著一只雄性猿。每天清晨,它倆都會對唱,一唱就是兩年多。但是,兩只猿卻沒辦法走到一起。“天行長臂猿常年生活在樹上,基本不下地,但它們生活的山腳下有河流、道路、村莊和農田,這造成了長臂猿之間幾乎難以逾越的地理隔離?!?/p>
2020年11月,在長臂猿生活的區域,李如雪發現大片竹林被人砍伐,他詢問老鄉后得知,外地人在冬季會過來收購竹子。同時,他還看到剛被砍伐的大樹鋸成板子,砍樹的夫妻說是為了給家里蓋房子。另外,附近還有一座石頭山,因為種不出農作物,整座山被賣給了開礦的商人。通往礦山的山林里修了路,六七米寬,最寬的地方超過10米,把道路兩邊的棲息地都隔開了。類似棲息地被破壞的情況一直在發生,這對長臂猿的行動非常不利。
李如雪說:“保護天行長臂猿,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并盡量減少對它們的干擾。同時,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中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