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玥 林梅 許志英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300052)
房顫患者心理問題普遍,合并有輕度及重度焦慮的患者比例分別達到28%和38%[1-3],且焦慮評分每增加1分,房顫復發風險比就增加9%[4],改善房顫患者焦慮情緒對其疾病預后至關重要。人格特質作為自我意識、自我調節與控制的主導因素不僅是個體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影響因素[5],同時也是預測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6-7]?,F代心理學從應激作用過程的角度研究個體身心健康,將情緒反應、心身癥狀等作為應激過程的結果,將人格特質作為影響身心反應的內部資源的核心因素,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認知評價作為反應過程的關鍵因素。心理靈活性作為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之一,是個體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靈活調整心理資源以堅持自身價值取向最終實現目標的能力,是心理健康重要的預測與保護因素[8]。個體的人格特質決定了心理靈活性的高低[9],同時,心理靈活性在調整個體心理病理狀態中發揮重要作用[10-11]。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①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在房顫患者人格特質與焦慮情緒中起中介作用;②心理靈活性對這一中介路徑具有保護作用,可以調節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焦慮的預測作用。因此,本研究從影響房顫患者焦慮情緒的路徑分析出發,旨在為提升房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心律失常門診就診及心內科住院的房顫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在患者病情穩定且周圍環境適宜狀態時,由研究者本人向患者進行充分解釋,告知本次調查的目的和主要內容等,并向其說明本次調查的保密性和匿名性,在獲得患者同意后由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根據2018年澳大利亞國家心臟基金會(NHFA)和新西蘭心臟學會(CSANZ)制定的《心房顫動的診斷和管理》中診斷為房顫的患者;②年齡≥18周歲;③意識清楚,能自行閱讀理解或在他人幫助下理解問卷內容。排除標準:①由急性酒精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導致的可逆性房顫;②處于惡性腫瘤終末期或存在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等軀體疾病;③存在精神疾病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者。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3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回收率96.6%。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靈活性綜合評估量表(Comprehensive as sessment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processes,CompACT) 由英國林肯大學Francis教授開發[12],共23個條目3個維度:經驗開放性、行為意識、價值行動。采用Likert 7級(0~6)評分法,量表總分0~138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靈活性越強。總量表及各維度 的Cronbach’sα系 數在0.79~0.91之間,總量表的聚合效度為0.79。本研究嚴格按照Brislin翻譯原則對該量表進行漢化,根據專家評審小組意見刪除條目13,信度分析結果顯示22個條目的中文版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88~0.91之間,重測信度在0.73~0.88之間,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結構效度良好,可以用于中國房顫人群心理靈活性的評估。
1.2.2 大五人格量表(General Big Five Scale,GBFS)由美國心理學家Howard編制,我國中科院教授張建新進行改編修訂[13],由5個維度25對形容詞組成,分別測量適應性、社交性、開放性、利他性、道德感,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每對形容詞計分依次為1~5分,其中適應性維度為反向計分。Cronbach’sα系數在0.75~0.82之間,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RESE)中文版由俞國良修訂[14],共12個條目,分為表達積極情緒自我效能感、調節沮喪/痛苦情緒自我效能感和調節生氣/憤怒情緒自我效能感3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對自身相應情緒的調控能力的信心感越強。分半信度和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914和0.75。
1.2.4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編制,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1”代表“沒有或很少時間”,“4”代表“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每個條目得分相加即為總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進行數據的描述與統計,變量在分析前經檢驗呈近似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采用Pearson相關進行相關分析。通過PROCESS V3.0進行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的檢驗。
2.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309例房顫患者,平均年齡為(65.40±8.57)歲,其中男173(56%)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者114(36.9%)例,已婚且配偶健在274(88.7%)例,居住地為城鎮者265(85.8%)例,醫保支付方式為城鎮醫保272(88.0%)例。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焦慮與情緒調節效能感得分在性別上存在統計學差異,女性焦慮得分(36.86±5.62)分顯著高于男性(34.04±5.03)分,t=4.58,P<0.01,男性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得分(44.90±4.13)分顯著高于女性患者(42.51±4.38)分,t=4.90,P<0.01。
2.2 相關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在大五人格中,僅有開放性人格特質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心理靈活性、焦慮呈正相關(P<0.01)。見表1。

表1 變量得分與相關分析結果(r)
2.3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檢驗 采用PROCESS V3.0中的Model 4[15]進行中介效應的檢驗,將性別作為控制變量,結果顯示,開放性人格特質對焦慮的直接預測作用顯著,在加入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作為中介變量后,開放性人格特質仍能顯著預測焦慮,見表2。Bootstrap檢驗結果顯示95%置信區間均不包0,即開放性人格特質對焦慮影響的直接效應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均顯著,直接效應(0.15)和中介效應(0.37)分別占總效應(0.52)的28.8%和71.2%。見表3。

表2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焦慮的中介模型檢驗

表3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焦慮水平的總效應、直接效應及中介效應分解表
2.4 心理靈活性的調節效應檢驗 在控制性別變量的情況下,通過PROCESS中的Model 14進行調節效應的檢驗。結果顯示,將心理靈活性放入模型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靈活性的乘積項對焦慮的預測作用顯著,見表4、表5。進一步簡單斜率分析可以明確不同心理靈活性水平在情緒調節自我效能對焦慮情緒的效應中調節作用的大小。結果顯示,心理靈活性水平較高(+s)的患者,其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焦慮的正向預測作用更強。見圖1。

表4 心理靈活性的調節效應檢驗

表5 不同心理靈活性水平對中介效應的調節作用

圖1 心理靈活性在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焦慮間的調節作用
3.1 人格特質對焦慮具有直接預測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開放性人格特質是房顫患者焦慮情緒的直接預測因素,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6]。人格是個體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與情緒的有效調節密切相關[17-18]。開放性人格的患者往往善于與他人建立聯系,尋求他人支持以減輕對癥狀的關注,從而減輕焦慮情緒的困擾[19]。同時,具備開放性人格的患者往往以樂觀、開放的態度看待疾病,善于采取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從而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與發展。人格特質作為一種持久且穩定的心理結構,不容易通過臨床干預而改變,然而醫務人員可以通過對不同人格特質的房顫患者的情緒表現進行識別,對于具有易導致心理問題的人格傾向(如低開放性、D型人格)的患者及早進行早期心理干預,避免負性情緒的發展。
3.2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在開放性人格特質與焦慮情緒的直接預測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對焦慮起緩沖的積極作用,與既往研究一致[20-22]。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反映個體對自己情緒調節能力的自信程度[23-24],可以顯著預測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產生[25-26]。研究表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產生往往由于個體管理消極情緒的效能感無效導致[27-28]。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存在個體差異,外傾型人格特質的個體對自己處理情緒的信心程度往往較高,在心理適應不良時傾向于采取積極的調節策略[29-30],及時進行有效的調整而不至于感到消極的情緒體驗。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遠高于人格特質對焦慮的直接預測作用,說明開放性人格特質主要通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來影響患者的焦慮情緒,由此提示醫務人員在護理合并焦慮的房顫患者時,應更多地從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展開干預措施,指導房顫患者采取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以減少負性情緒的困擾。
3.3 心理靈活性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房顫患者心理靈活性在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焦慮情緒的預測作用中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即隨著心理靈活性水平的提高,開放性人格特質更容易通過提升房顫患者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來改善其焦慮情緒。研究證實,心理靈活性在調整癌癥患者疾病適應及緩解情緒壓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8,31],心理靈活性越好,其狀態調整能力越強[32-33]。關欣等[34]研究發現,心理靈活性可以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心理靈活性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調整資源,在個體心身反應過程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高心理靈活性的房顫患者能夠根據變化的情境做出相適應的動態調整,采取積極的調整策略來緩解情緒壓力,從而減少負性情緒的形成。由此提示醫護人員在對房顫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干預時,不僅要從應激作用的角度關注其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同時更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重視其心理靈活性水平的提高,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本研究基于應激系統模型,在探討人格特質與個體不良心理反應的關系的基礎上,著眼于積極心理品質的調節作用,以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為中介變量、心理靈活性為調節變量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不僅明確了房顫患者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在開放性人格特質與焦慮情緒中的中介作用,并且進一步探討了心理靈活性的調節作用,為構建改善房顫患者焦慮情緒的心理干預措施提供了理論支持。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后續研究可以在如下方面加以完善:橫斷面的研究設計使得本研究不能推斷人格特質、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靈活性對焦慮作用的因果關系,后續研究應開展縱向調查,進一步探討房顫患者心理問題的形成及作用機制;其次,本研究只關注了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根據現代心理學觀點及應激系統模型,個體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等也是心身反應結局的重要影響因素,后續研究可以對本中介模型進行擴展,豐富人格特質作用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機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