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
當前,在大力推進小學美術學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兒童潛能開發與個性差異;引導自主參與,培養創造能力"已成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而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這樣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使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一、心理策略:培養意識,形成動手參與定勢
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鮮感。如,在上三原色知識時,把三原色中兩種顏色相調和,就會出現另一種顏色,這一變化,學生沒有見過,覺得很新奇,很好玩,興趣頓生,個個躍躍欲試,學生們自己動手,調出了不同顏色混后出現的新顏色,最后學生自己發現了規律,知道了紅加黃變為橙,紅加藍變為紫,黃加藍變為綠,而橙綠紫三種色又叫三間色,學生們在動手中學到知識,在實踐中得出結論。
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既對自己的付出報以肯定,又能激勵自己繼續前進。但是教師如果把學習任務的難度定得過低,學生不費多大勁就能夠達到,那么,完成了任務學生也感到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難度過高,學生可能會不愿去完成它或對此失去信心。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如何控制這個度,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隨機調節難度。當難度小時.教師可設置一些"障礙";當難度過大時,教師要適當處理,分步進行。同時,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給予表揚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愿意動手動腦、參與創造。
二、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動手參與能力
教學是教和學的活動的統一體。教學方法既包含教師的教法,又包含學生的學法。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是實現從教到學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應有系統地把學法指導與學習過程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動手動腦參與學習,進行創造。
l.加強技法訓練。美術課對技法的要求很高,這是學生正確描繪制作對象,進行創作的基礎。技法訓練包含的內容較多,如:蠟筆水彩的造型、勾線、上色;泥塑課的揉搓粘畫;手工課的折紙、裁剪、粘貼,……因此,技法訓練既要扣緊每節課的重點,又要胸有全局,點面結合;既要著眼于全班同學,又要照顧個別成績突出或能力較弱的同學,因材施教;既要表揚鼓勵,又要具體輔導,幫助他們解決技術上的困難。
2.選擇創作途徑。
觀察比較:中高段學生的觀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能自覺地、自主地觀察事物、分析異同。學生在繪畫中觀察比較自然和具體對象后,思維就有素材,接著以自身體驗進行創作就水到渠成。
三、環境策略:創造條件,提供動手參與機會
l.課堂繪畫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覽,讓學生在"看"中參與。繪畫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構成的可視圖像,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別是同班同學的或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學生都愛看,看了之后還會自覺地學習其中的優點。在上課前,拿一些前幾屆或平行班的作品當范例,或把自己班的優秀作品展覽,請同學按小組分別上去看。學生對此較感興趣,看得仔細,學得認真,因為這時的看,關系到自己的具體操作。教師若再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優點,學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布置任務,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于學生創作素材的積累也有很大的益處。
2.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說"中參與。大部分美術教師在作業講評中多采用教師講評法,可它受教師個人的年齡、性別、知識水平及愛好等的影響,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遏止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發展。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并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能力循序漸進。在三年級一般以師生互評為主。從四年級下半學年開始,一般以學生互評為主,讓幾個同學相互評價對方的畫,把個人的審美標準和制作心得表現出來,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在這一形式的評價中,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評價標準。到了五、六年級,基本上要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作客觀、公正的評價,強化優點,如果發現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創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過這幾種課堂習作展評,讓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動手、審美、創新等美術素質之目的。
33755019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