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師融合性美聲唱法的實踐教學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已經成為我國當代聲樂發展的兩大標志。美聲唱法歷史悠久,被世界認為是最科學的發聲方法。在現在的聲樂教學中,經過中國音樂學院金鐵霖先生改革后,中國的民族聲樂也逐漸形成一套科學的發聲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多數聲樂老師都是按照原有曲目教材以及練聲方法原封不動的給學生授課,沒有結合美聲唱法來進行教學實踐。在教學理念上存在把美聲和民族唱法劃分出來誤區。這顯然是不科學的。“民族”與“美聲”其實不能劃分開,民族唱法同樣需要科學的發聲方法,而不能完全依靠嗓音條件。金鐵霖先生提出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應該朝著“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四個美學原則發展,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做到了融合性—中國式的美聲,他說:“歌唱要考慮大眾的口味,用美聲來唱中國民歌和流行歌曲是一種過渡。”有著“中西合璧的夜鶯”之稱的青年歌唱家吳碧霞認為:“對我來說,國外美聲唱法與國內民族唱法沒有任何沖突,在這一過程中,甚至有一種感覺對自然的回歸”。對于綜合師范院校的學生也需要學習與實踐融入美學原則的民族聲樂發聲體系,在自然的歌唱狀態下較多的學習美聲聲樂作品,這樣對于學習聲樂的學生們演唱自己的聲樂作品能達到一個“美”和“好聽”的聲音。所以高師融合性美聲唱法的實踐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師融合性美聲唱法教學實踐的有效策略
高師融合性美聲唱法教學實踐必須根據高師聲樂學生的學習現狀,總結學生在以往的聲樂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好更適合如今民族聲樂學習者的教學與實踐思路。以融合性美聲唱法為基礎,對美聲與民族、流行的相互融合分別展開教學上的實踐與演唱上的實踐。
1.抓住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在組織教學中靈活運用,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美聲唱法中的科學發聲技術,懂得演唱時如何支持氣息和綜合運用共鳴,正確處理發聲時喉頭部位打開從而保持聲音的流暢圓潤,同時更應該讓學生學習掌握、繼承我國民族唱法中對語言、潤腔的多樣化處理方法,始終保持內外口型和面部表情隨語言和感情變化的自如性。自然地歌唱要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優點融合在一起,學生演唱美聲唱法時注意借鑒民族唱法的優點,在使用民族唱法時借助美聲唱法的技巧,這樣唱出來的聲音才會完美,表現出來的語言才會更加優美,語氣更加生動,方法更加科學,表情更加豐富,效果更佳顯著。
2.培養聲樂歌唱方法融合發展的概念,了解美聲與民族其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只有相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藝術文化的生命力。拓寬曲目范圍,不單是在歌曲的演唱方法上民族唱法需要借鑒美聲唱法的技巧,在曲目的選擇上也不能只局限于民族唱法的歌手才可以演唱中國民族的聲樂曲目。
3.對于民族聲樂學習的學生長時間內進行科學性與綜合性的訓練打好基礎,適當加入理論學習,使學生得到科學的發聲方法,從訓練中獲得養分。
4.在聲樂演唱風格上要通過美聲與流行和民族的相互融合大膽探索,靈活運用,積極實踐,勇于創新。
三、高師融合性美聲唱法教學實踐的操作范式
1.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高師聲樂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予以保障。讓學生成為建構綜合性聲樂實踐能力的主動學習者,教師不是通過聲樂技能技巧的簡單灌輸幫助學生獲得聲樂實踐能力,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地自主學習多方面的聲樂實踐知識,幫助學習主體自覺自愿的持續獲得綜合性聲樂實踐能力。
2.設計合理實踐教學體系:
(1)調整實踐方式
利用專業資源,從整體性出發,根據教學內容調整師范學院音樂學專業聲樂課程現有實踐方式布局。按階段實施,循序漸進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其自主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聲樂時間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授課方式上做出改變,不再將傳統的死板教學“教師死教,學生苦學”的模式搬上課堂,充分借鑒西方科學而系統的聲樂技能訓練方法與藝術表現手段。歌唱其本身沒有技巧,不要讓學生被束縛,鼓勵學生多琢磨,多提問,使學生始終保持“自然”去歌唱。
(2)改進實踐教學方法
綜合性高師聲樂課程實踐教學涉及多種實踐教學方式,不同教學實踐之間的協調合作,有序的開展,需要相匹配的教學方法予以保障。例如:以“聲樂表演二度創作”為學習主題,教學實踐方面,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習者直觀體驗和理解作品的內涵。通過模擬舞臺藝術實踐演出情景,讓學生真實感受聲光像三位一體實踐環境下的聲樂表演狀態,提高學生的舞臺實踐認知。通過網絡盡多的觀摩世界各地的優秀演唱視頻,仔細品味作品。同時教于學生時,不能丟的一個理念就是“好聽、自然、舒服”,拋去一些“千篇一律”的聲音。
(3)改進藝術實踐教學
聲樂舞臺實踐和教學能力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高師聲樂藝術實踐教學涉及“學”和“教”兩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內容既需要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又需要循序漸進。首先,借鑒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另外,通過團隊協作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利用團隊之間的相互協商,也就是學習小組內部之間的相互辯論與討論,引導學生完成當前學習任務。例如:組織學生排演四重唱,讓學生就四重唱的演唱形式、曲目選擇、人員選配等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深入了解“多元化的美聲”,它包括了歌唱者的風格與技巧流派的借鑒,既有美聲.民族.流行多元化聲樂作品的融合,也有歌唱者“反串”不同聲樂角色等,充分展現美聲唱法的多元魅力。
(4)在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中,讓學生取各種演唱方法的特色自如運用到作品中,做到融會貫通,例如譚晶演唱的夜來香,她把流行歌曲進行民族化的演繹,又借鑒了美聲唱法的科學性,達到一個“美”的效果。
結語
在保留民族聲樂基本特色的基礎上,明確認識以及定位教學實踐對象,吸取美聲唱法的精華,使融合性美聲唱法教學得到實踐與發展。讓學生接觸到更多世界音樂之林與中華民族音樂融合到一起的特點與魅力。學生能夠創作更優秀、更完整、更具特色的演唱作品,更準確地把握每首作品的風格,更完美地把融合性美聲運用到實踐中去,獲得“自然好聽”的聲音。
參考文獻:
[1]羨濤.高師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民族化的價值研究[J].大舞臺,2013,11:159-160.
[2]李婷婷.美聲唱法民族化在聲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J].北方音樂,2015,11:124
[3]薛靖淳.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教育藝術,2018(01):74.
作者簡介:邱兆偉,男,1978年9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聲樂碩士。現任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演出,多次在中國音協及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全國聲樂比賽中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2010年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歌劇《小二黑結婚》中擔任主演并獲得好評。2011年于北京成功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2015年十月獲山東省第六屆高校音樂舞蹈專業師生基本功比賽教師聲樂組一等獎。2018年12月發行專輯《最美春天的你》獲得業內贊譽;2019年9月發行個人音樂專輯《致青春》再次獲得業內好評。2019年11月出版個人音樂教育研究專著《音樂教學與聲樂表演探索》。
3078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