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茜
摘 ? 要:科雷利是17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通過對他的生平以及作品進行初步研究,分析了博洛尼亞樂派以及羅馬樂派對科雷利以及他作品的影響,以及科雷利對小提琴以及奏鳴曲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科雷利;博洛尼亞樂派;奏鳴曲
科雷利的音樂作品自19世紀晚期音樂學誕生以來一直被關注著。1968年,在意大利音樂學會和市政當局的贊助下,富西尼亞諾舉行了一次關于科雷利的會議,會議內容討論了對現存音樂的來源評估核對作曲家風格的起源影響的思考。激起了學術界對他音樂的持久興趣。科雷利無論是在歐洲或者是別的國家,他做出的音樂貢獻都是不可小覷的,但是諷刺的是他的一生幸存下來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份文件:他的洗禮和死亡證明、遺囑和財產清單、還有來自于各種音樂出版物,公共事件記錄和私人信件里一些零星的評論。
一、輾轉中的音樂家
他的一生像很多音樂家一樣,多個城市中輾轉多次,為不同的庇護者所保護和工作,這可能是由于當時的音樂家的身份地位和社會環境所造成的。
科雷利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城市——富西尼亞諾,這里距離博洛尼亞距離不到60公里。 根據Crescimbeni的說法,科雷利最初學習音樂是作為他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專業目的。他先是跟隨來自法扎恩的牧師,然后是盧戈,最后來到了博洛尼亞,接受了來自各個地區的音樂教學和音樂風格。約1670年,他跟隨愛樂學院的的院士喬瓦尼本維努第學習小提琴的基本原理,之后跟隨李奧納多.布魯格諾里學習威尼斯人的小提琴演奏方式,跟隨皮埃特羅.西蒙學習對位原則。博洛尼亞樂派的演奏保守而嚴謹的特點影響了科雷利一生中的創作,這也是他的作品在這么多年永恒流傳的原因——把握小提琴的音色之美。他整體的風格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交融,這與當時意大利歌劇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歌劇需要接近人聲的旋律來對故事情節及人物進行支撐。
之后科雷利輾轉到了羅馬,1679年作為紅衣大主教貝內代托·潘菲利的音樂大師,1690年擔任奧托伯尼紅衣主教首席小提琴手。而為什么科雷利之后很少再和博洛尼亞接觸,這也和當時一場激烈的學術爭論——平行五度的使用有關。
二、對音色的追求
1685年科雷利出版了他的作品二號《室內奏鳴曲》。在愛樂協會的一次會議上,一些博洛尼亞音樂家注意到科雷利在第三首奏鳴曲中很像使用了五度進行,并要求他對此做出解釋。科雷利做出了十分激烈的回應:“我收到了你非常客氣的信…這是我意料之中的,因為我可以看到他們的理解程度幾乎不超過作曲和和聲轉調最初步的原則。如果他們能進一步學習,熟悉和聲的美妙和深刻,了解和聲是什么樣的,他們就不會那么大驚小怪,這都源于無知。”[ 出自于彼得·奧索普,賈抒冰.科雷利——過去、今天和未來,是科雷利的信件內容。]平行五度進行無論是在巴洛克時期或者如今都不被認為是一種主流的和聲進行,但是科雷利卻運用在了三重奏鳴曲中,在筆者看來飽滿而又協和的和聲效果是科雷利所追求的,在此體現了科雷利注重小提琴音色的表達,而不是偏向于復雜的和聲進行。
三、獨樹一幟的奏鳴作品及其貢獻
而科雷利作為第一位意義上完全使用大小調作為音樂創作的作曲家,對后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確立了三重奏鳴曲“慢-快-慢-快”的四樂章結構,一共寫了6部作品,幾乎大部分都是為“教堂奏鳴曲”所創作的。但是從科雷利所發表作品的扉頁中沒有看到他使用了“教堂奏鳴曲”這個術語,事實上這在當時的時代意大利出版的樂譜中都是十分罕見的。他的一號作品不是為教堂音樂構想的,而是為當時的贊助人克里斯蒂娜女王的音樂會所寫的室內音樂。像是作品1、3號這樣的奏鳴曲是通用音樂,既可以用于音樂會和教堂,不是專為教堂音樂所作。所以后世出版再次編排的時候明顯對此進行了錯誤的分類,雖然并不會改變音樂的本體藝術風格,但是對于音樂的屬性對后世是一種誤導。再例如op6里“大協奏曲”中的《圣誕協奏曲》,雖然一貫被人們認為是在教堂里演出,但是它的部分樂章卻有著典型的舞曲特征。這反映出科雷利對待器樂合奏體裁的靈活變通性,也證明了他作為小提琴奏鳴曲奠基人所具備的專業素養。
他的音樂技法相對來說也并不困難,不超過第三把位,不常用最低音,這也是為什么在當時的意大利所受推崇的原因——當時的音樂流傳并不是依靠現在的精英通過視屏媒介流傳的,而是通過業余演奏者。正因為科雷利的音樂并不是精英音樂,難度較小旋律優美,所以一問世就馬上被世人所接受。此外技術的降低使得小提琴的歌唱性被純粹地發揮出來,這也是科雷利想追求的效果。科雷利作品中也很少顯露出獨奏者(solo)在樂隊中的顯赫地位,科雷利明顯傾向于“協奏曲”的意大利語義“合并、協同”(to join,to agree),而不是拉丁文原意“競爭”(to compete)。
四、結語
事實上,正式科雷利開創了羅馬器樂市場,使之能夠與博洛尼亞和威尼斯的老牌印刷商所抗衡。他首先利用了整個市場的區域化,并利用了北歐印刷機的處理。歷史學家統計,科雷利死之前他的作品op1-5在意大利的出版社共印刷了49版;截至1707年只op1就出版了12版。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歐洲主要出版中心,統計出有不少于71份再版。[ 出自于Sanna, Alberto. “Arcangelo Corelli and Friends: Kinships and Networks in the Papal State.” Early Music, vol. 41, no. 4, 2013, pp. 645–655. JSTOR] 科雷利一生作品并不多,但是他對奏鳴曲中的音樂要素進行再次排序,憑借自己的作品確立了兩把小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和通奏低音樂器的創作規范。他對音樂認真且堅守的態度是我們每個人要學習的,他的光芒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劉小龍.論阿爾康格羅·科雷利《圣誕協奏曲》對古典交響曲的預示[J].音樂研究,2017(04):84-97.
[2]焦敏.樸實中閃現出耀眼的光芒——論科雷利對小提琴的貢獻[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8.
[3]彼得·奧索普,賈抒冰.科雷利——過去、今天和未來[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04):4-10.
[4] Sanna, Alberto. “Arcangelo Corelli and Friends: Kinships and Networks in the Papal State.” Early Music, vol. 41, no. 4, 2013, pp. 645–655. JSTOR.
371450033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