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瓊
摘 ?要:創新教育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對于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技巧,采用創新理念,真正在生活實踐中融入語文知識,滿足小學生發展需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研究
一、創新教育概述
1.創新教育概念
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利用先進高效的教學方式,綜合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與文化素質,構建完善的語文知識與技能體系。以創新教育為導向的語文課程中,教師應側重培養小學生的實踐探究與自主學習能力,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組織教學活動,在激發個人學習潛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創新水平。
2.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首先,可以激發學生想象潛能。小學生對未知事物具備強烈的好奇心,教師應以此為依據,采用鼓勵方法逐步培養其創新能力。教學期間應用創新教育,可以使學生由自身情感出發探索問題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創新教育方法時應結合教材內容,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其次,可以滿足新課改與素質教育內在要求,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最后,可以滿足語文學科的內涵要求。語文學科具備人文性與工具性,進行創新教育可以發展學科內涵,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為此后語文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沒有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協調教學內容與教學評價,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師僅要求培養學生的語言技巧與想象力,沒有涉及情感培養,以致學生在完成內容學習后無法體會文章深層次含義,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次,依然存在灌輸式教學模式。當前部分教師只看重最終成績,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學生很容易產生煩躁情緒,無法長久保持學習積極性。再次,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小學生依然處于愛玩的年齡段,師生互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了解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導致學生無法更好了解講授知識。最后,教學評估方法陳舊。學生學習表現需要通過評估體系實現,只通過成績評價學生,會導致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實施的策略
1.確定創新性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學任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的運用確定教學目標方向。比如,在學習“黃繼光”一課中,要求通過人物描寫多方面體會黃繼光精神,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為了創建良好的創新性目標,教師應分解教學內容,找出關鍵詞語,在分解過程的基礎上找出學習內容及方法,確定創新生長點。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前提下,在教學目標中融入發展能力與創新能力。學習“黃繼光”一課時,語文教師應將課文分為兩部分,一是通過人物神態、語言、心理等體會黃繼光百折不屈的精神;二是通過環境描寫體會黃繼光不怕犧牲的精神,之后勾畫有關教學語句,并在班級內分組討論,真正建立融合知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目標體系。
2.挖掘教材中創新因素
小學語文創新教學中應結合課文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一方面,創新因素包含在課文語言、德育及思維之中。
3.改革創新教育方法
(1)引入開放式課堂
以往小學語文中,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只需要記住答案,沒有經過思考,逐漸喪失了創新意識。對此,教師應創建開放式課堂,引導學生勇敢說出自己想象中的答案,樹立創新思維。比如,在講解“井底之蛙”一課時,教師應通過問題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為什么青蛙不愿意離開這個井呢”,之后學生提出答案,有些認為井里有青蛙的好朋友,有些認為井是青蛙的家,在開放式的民主氛圍中,學生可以由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發散多種思維,從而激發創新意識。除此之外,還應增加學生的獨立體驗,突破常規思維,實現個性化培養。比如,在以“雨”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對雨的體驗各不相同,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精美語句描述,分享描寫雨的景色,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有效提高創新能力。
(2)引入多媒體技術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大多需要死記硬背,學習模式枯燥乏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有效引入多媒體技術,通過動感的音樂與畫面刺激學生感官,為學生提供立體感的教學情境,加深知識印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應為學生播放桂林山水的短視頻,使學生真實感受桂林如畫的風景,之后根據課程內容對照講解,學生頭腦中自然會形成相關影像,保證思維的立體性與生動性。
(3)實行分組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分組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交流學習,提出各種見解,由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師在完成內容講解后,可以為學生留出思考題,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之后分組討論,使學生在共享中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生討論期間,教師也應適時指導,了解學生討論情況的基礎上,給予幫助,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4)角色互換方法
教學是師生互動過程,也是角色扮演過程,為了達到良好的創新效果,教師應在課堂中采用角色互換模式,學生也可以體驗教師,能夠暢所欲言發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看法。比如,在學習“憫農”一課時,教師應先解釋此首詩的思想與詞句,之后讓學生做老師進行講解,闡述自身看法,自由表達觀點。期間教師應給予適當引導評價,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此首詩的精髓。
結語
小學語文屬于實用性較強的基礎學科,為了滿足素質教育要求,應在教學中有效融入創新理念,改革教育模式,設計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學習活動,通過引入先進教學手段開發學生創新思維,保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琳.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0(8):3.
[2] 李永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引入與教育方式創新[J].名師在線,2020(5):52-53.
[3] 潘旭鵬.快樂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探討[J].課外語文,2020(2):40.
311750033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