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濤


摘 ?要:教育部自主辦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高漲,創新創業的項目眾多。雖然不乏一些優秀的項目但大部分的項目關注到的領域比較大眾化,思路還沒有打開,項目的解決方案創新性不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團體協同創新的意識。導致大學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打擊了創新創業的熱情。本文希望通過對創新方法的簡單分析并提出針對大學生的運用策略,能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新方法;協同創新
教育部自2015年起主辦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大賽精神也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賽是手段,促進高校更好地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才是目的。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各學院積極宣傳和廣泛動員學生參與大賽,通過舉辦“精通杯”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內選拔賽,為大賽征集優秀項目、優秀團隊。在校內選拔賽中,雖然出現過獲得國賽銀獎的優秀項目,但在征集的過程中大部分的項目,有創新熱情但缺少創新思維,有創新意識但缺少創新方法,不乏靈感但欠缺學科整合,思維敏捷但創新目標不明。導致很多優秀的想法被扼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迫在眉睫。
創新其實質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創新創業大賽顧名思義項目的選擇要兼顧創新和創業。創新是要真正解決市場的痛點、需求、問題,要產生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創新就有了目標,不再是天馬行空沒有價值的創意。
大學生要具有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對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對事情不是認為理所當然而能提出尖銳問題的能力,不僅是科學發明的關鍵,而且也是許多領域中有創見性的思想家的顯著特征。”由此可見發現一個好的問題是多么的重要。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都是圍繞著發現的問題而展開。一個好問題就能形成一個好的創業機會。
按照彼得·德魯克在1985年出版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地說法,創新機遇有七個主要的來源,分別是意外之事、不一致之處、流程需要、產業和市場結構的變化、人口變化、觀念變化和新知識。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先前經驗,思考這些方面是否有適合創業的項目。突如其來的奇思妙想,顛覆現在現有事務、狀態的沖動,感覺不滿意、不舒服、低效率的事情等。將自己的知識、能力結合產業、市場、人口、觀念、新知識等各行各業的趨勢變化是否能看到問題、機會。同時也要利用、發展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建立信息通道,多方獲取創業機會。
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創新方法是人們在創造發明、科學研究或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總稱。其根本作用在于根據一定的科學規律,啟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提升人們的創新效率。
特性列舉法,是美國克勞福德教授在1954年提出的一種著名的創意思維策略.此法強調使用者在創造的過程中觀察和分析事物或問題的特性或屬性,然后針對每項特性提出改良或改變的構想。這種方法被不斷完善引申出缺點列舉法、希望點列舉法。大學生可以針對現有產品使用過程中的不便之處通過更新、迭代進行創新。先將問題的原型根據特性進行分析。名詞類特性指其屬性,如制造工藝、材質、局部和整體等。形容詞類特性指其狀態,如外觀形狀大小、色彩、輕重等。動詞類屬性指其內在價值,如功能、作用、機能等。針對現有產品,對其各特性的組成部分展開聯想性升級、替代,以期更優的解決方案。名詞類、形容詞類相對比較直觀容易創新。動詞類屬性就要進行發散性,創造性的思考,需要跨學科跨領域借鑒。現有產品已經存在,其有效性在某領域已經被驗證,那么其他領域是否有效?其內在機能、功能等的更新升級,能否改變其內在價值?例如腳踏車的動力系統由人力更改為電力于是就有了電動車。特性列舉法思維比較發散而缺點列舉法、希望點列舉法具有目標性相對而言較容易掌握,大學生進行創新時只需改善缺點或追求事物的理想狀態。
智力激勵法,歷克斯·奧斯本在其1941年出版的著作《思考的方法》中,提出了智力激勵法又稱頭腦風暴法。它擁有個體成員沒有束縛禁錮自由想象及群體成員相互激勵想象的特點。此法追求解決方法的數量不求質量,延遲評論性的判斷,鼓勵自由想象及聯想并做下記錄。大學生思維活躍,不乏靈感,創新意識強在頭腦風暴法中很容易激發創新熱情產生大量的新觀念及新設想。大學生可以應用在原創型的沒有具體路徑的創新,尋找靈感得出最優解決方案。
信息交合法,1983年,我國創造學者許國泰經8年摸索與嘗試,首創了信息交合法。本質上就是依據所要解決的問題,獲取信息通過聯系來構造信息場,對信息場進行篩選尋求新設想。信息交合法有兩個定理。1、心理世界的構象即人腦中勾勒的印象,由信息和聯系組成。2、具體的信息和聯系均有一定的時空限制性。在信息與聯系形成的二維空間再加上時空(相互作用的條件)形成全部解。最優方案也在其中。
相同
信息
相同 ? ? ? ? ? ? ? ? ?聯系 ? ? 不同
時空
不同
相同聯系,相同信息來自問題本身。不同性的信息和聯系結合第三維時空條件,組成的交點范圍過廣靈感型創新很難捕捉。具有相同性的信息、聯系對創新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先將問題分解成一個個的單獨信息,形成信息標。再將問題的聯系分解成一個個單獨聯系,形成聯系標。之后將信息標與聯系標的元素排列組合,形成解集。最后從中篩選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形成的解集數量會較多,有的可能形成不了交合。大學生可以應用在原創型且有一定模糊路徑的創新。創新的難點在于對聯系的發散性思考。信息交合法運用的程序與形態分析法類似,也是用組合的方式來進行創新。
形態分析法,1942年,瑞士天文學家F·茨維基在火箭研制過程中,利用排列組合原理提出了形態分析法3。因素和形態是形態分析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構成事物的特性因子,稱之為因素,形態是實現各功能的技術手段。大學生針對某產品或問題進行創新時,可以先對其進行因素最小性分解,分的越細越好。再對分解后的因素進行形態分析(發散性思考各種技術方案),之后再進行形態組合選出最優解。例如專家們的研究表明,熱水器(太陽能)關鍵因素是箱子材質、深度以及底部的顏色。那么我們設計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根據每種因素對應的形態進行排列組合,我們可以得到多種設計方案。
太陽能熱水器形態表
因素 ? 形態(可行性)
箱底顏色 銀白色|白色|黑色
箱底質地 有光澤| 粗糙|
箱子深度 深|淺|
然后對這些方案進行試驗,從中選出最優的方案。形態分析是對創造對象進行因素分解和形態集合的過程。大學生可以從現有產品的功能角度進行升級更新型創新,跨專業跨學科協同創新,嘗試各種功能的實現方法。
提喻法,又名綜攝法、類比法。1944年,W·J·戈登教授發明了提喻法,并用于魚雷研制。其理念為:由合而分,使熟悉事物變得陌生。由分而合,使陌生事物變得熟悉。例如外星人,迄今為止還沒有證據證明外星人的存在但卻有對其各種各樣的描述。這些描述都是根據人類的特征推測而來,將外星人與人類比。提喻法的應用在于對事物本質地把握,借代不同知識領域的相似性質。大學生運用此法進行創新受個人平時的觀察、認知、經驗等所限,應集思廣益,跨專業跨學科的集體思維更利于此法的運用。
思維導圖法,1960年,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托尼巴贊發明了思維導圖法,又名心智圖。思考問題時運用圖文的形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可視化,具有系統觀念,全局觀念。依主題展開聯想,條理清晰避免遺漏,決策更準確。由于分析問題時對各個層級主題發散性思維,層層遞進。大大簡化大學生的創新難度,是應用廣泛的創新工具。
5W2H 法。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首創了 “5W2H 法” ,又名“七何法”。這種方法方便易于使用富有啟發意義。廣泛用于技術創新與企業管理活動。對于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非常有幫助。大學生在“七何法”在創新應用中,不能滿足于表面的答案,深層次的追問,通過回答7個問題的提問,尋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七個問題任何一個的回答不滿意都是需要改進、創新的方向。對本質的問題的解答就是形成創新的過程。
奧斯本檢核表法。1941年出版世界上的第一部創新學專著《創造性想象》,提出了奧斯本檢核表法。此法通過“能否”式提問,以某一原型出發,能否他用、借用、改變、擴大與縮小、替代、調整、顛倒、組合提供了9個創新的方向。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有熱情但通常不愿意提問。檢核表法的設計特點之一是多向思維,是一種強制性思考過程,用多條提示引導你去發散思考。好像有九個人從九個角度幫助你思考。九個思考點都試一試,也可以從中挑選一、兩條集中精力深思。在進行逐項檢核時,強迫人們思維擴展,開拓思維想象空間,啟迪創新的思路,促進大學生產生新設想和新方案。
和田十二法,1991年,許立言、張福奎在對奧斯本檢核表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和田十二法。此思路指導創新者在觀察、認識、改變和創造一個事物時,可以以某一原型為基礎從以下12個方面進行思考。此法相對更符合我們國人的理解習慣,但大部分的內容跟奧斯本檢核表法相似,其中“定一定”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彌補了奧斯本檢核表法的不足,也帶來了全新的創新方向。大學生可以以“定一定”為思路,尋找行業、生活中的各種標準設計創新產品。例如背背佳、近視預防報警器等。這類設計市場潛力巨大,競爭壓力小適合小資金的大學生創業。
六帽思維法,1985年,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發明了“六頂思考帽”思維法,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向,用不同顏色的帽子進行標記。它不是理論而是具體的思維操作方法。通俗易懂的操作模型,創新者可以站在產品的角度審視最初需要解決的問題。紅帽:談談對產品感性的看法。白帽:描述產品的客觀事實。黑帽黃帽:提提優點、缺點。藍帽:再從系統的角度綜合信息評價。綠帽:最后再嘗試創新。大學生可以根據扮演特定的思考角色,來開辟一條創新路徑。
《工匠革新36技》,是作者李葆文對古今中外大量的工匠革新活動進行反復比較研究,并按照其革新的主導思路進行了歸納,提出工匠革新三十六技。都是以四字成語命名,總共36個成語,根據成語內涵引申出創新方向,更符合國人的思維習慣。例如此法提到的成語“曹沖稱象”,古代沒有能稱大象的秤。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是借鑒“船”參照物的不同達到“稱重”的目的,創新中可以借鑒其他原理,機制等改變方法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例如“留有余地”法,創新中增加對類似系統失靈狀態類的小概率事件思考,留出冗余量或增加冗余方案。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可以組合使用多種技法,不拘泥僅僅某一個技法。36種方向的創新性思考促使思維碰撞、激蕩啟發創新思路。
TRIZ理論,1946年,蘇聯海軍專利局的專利調查員根里奇·阿奇舒勒通過對上百萬件發明專利的分析研究 ,抽出了 40個發明創造所遵循的原理 ,提出了解決發明問題的理論。例如“針”的創新。穿針引線,在針在使用過程被廣大用戶詬病。怎么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呢?“分割原理”將針尾部分割,增大“穿針”的空隙,“引線”后分割處閉合形成了“針”。“抽取原理”將針的功能抽取,保留帶線穿入物體的功能,把尾部針孔做成易入難出的卡口。“局部質量”保留針頭部的硬度,將后半部針孔材質做成軟絲,易于穿針。“增加不對稱性”把針孔一側開口。“嵌套原理”利用穿針器穿針。“一維變多維”借助工具,將工具做成可以貼近針尾的具有漏斗形內槽的立方體。小口跟針孔對齊,線從漏斗形的大口處進入。40個發明原理給創新帶來不拘一格的思路。在解決問題的創新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當改善系統的某個屬性時,往往會使系統中其他屬性惡化,出現系統矛盾對立。為此整理成一個39×39的阿奇舒勒矛盾矩陣,歸納出化解矛盾所使用的發明原理。但由于要求每個交點處最多有4個原理就有遺漏最佳解法的可能性,矩陣也會形成思維固化限制思維創新。TRIZ理論還提到很多解決創新問題的思想,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可以借鑒。追求創新方案的雙贏,不以某些損失為代價。對問題的界定:最小問題、對立沖突、理想解、矛盾的去除等。大學生要注意創新的系統性思考,問題的實質性思考,雙贏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創新具有創業屬性,不讓創新僅僅停留在創意層面,讓創新更具有普惠性。
創新方法的形成來源于創新思維的運用。創新思維在表現形式上包括:逆向思維、抽象與形象思維、直覺和靈感思維、收斂與發散思維、聯想思維等。何克抗教授認為,“創新思維過程由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時間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橫縱思維等六個要素組成,它們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個要素都發揮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信息交合法就屬于發散思維,要求將所考慮的對象進行發散式的思考,分解成若干個單獨的信息要素。大學生在項目的創作、設計中要克服思維固化、挑戰常識、規則、權威,解開創新的枷鎖,要在創新思維下靈活運用創新方法。創新方法只是給出了設計框架,具體的創新成果還要運用創新思維整合多方資源,多方協作發現一個好問題,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劉昌明,趙傳棟.創新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悟非.形態分析法的研究及應用.全國工業設計會議論文集.1997,3
[3]Synectics,W.J.Gordon,1961,pp.33
[4][英]托尼·巴贊.張鼎昆,徐克茹譯.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5.
[5]余偉.創新能力培養與應用[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8:81-85
[6]李葆文誠外無物匠韻絕倫工匠革新36技[M]冶金工業出版社: 2017-5
[7]1 Fey V S, Rivin E I,煙村洋太郎編著. TRIZ入門.日刊工業新聞社 , 1997.
37695003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