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女科學家”,你腦中會浮現什么樣的形象?
戴眼鏡,身穿白大褂,兩點一線往返于家和單位,在實驗室里用瓶瓶罐罐鼓搗出一摞摞科研成果?
今天要說的這位可是全靠腳步去丈量貧困落后的地區,高海拔、沙漠、鹽堿地、灘涂、環境惡劣的亞非拉貧困地區都是她拼搏耕耘的工作場地。
她,就是林冬梅,現任國家菌草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和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農工黨福建農林大學總支主委,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技術顧問。
17歲留學新加坡,學成后林冬梅放棄了國外高薪的工作和永久居留權,于2003年回到祖國,跟父親林占熺教授一起研究菌草、推廣菌草。奔走在世界各發展中國家,用國際的視野、流利的英語、簡潔的文字和生動的影像資料向全世界推介菌草技術,組織技術落地和成果轉化。

當被問道為何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毅然決然回國跟父親一起搞研究時,林冬梅說首要原因是有位一起出國的同學,她父親年紀輕輕得了重病,因為距離的緣故,未能見上最后一面?!白佑B而親不在”,這件事情對林冬梅觸動很大。作為女兒,在留學時期,正趕上父親援外去巴布亞新幾內亞傳授菌草技術,她也只能在父親從新加坡轉機時匆匆見上一面,每次都覺得父親日漸衰老,這戳到了她的內心深處。
其次,她深知父親作為一位具有極其堅定信念的共產黨員,非常癡迷于菌草事業。父親從小對她的教育就是要“為人民服務”、走科研道路、為社會做貢獻,而且出國前父親對她“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學成后必須回來服務國家。作為女兒,不論從忠還是從孝,她愿意遵從父親的心愿,也希望能幫父親實現“發展菌草造福人類”這個美好愿景,所以選擇回國傳承菌草研究事業。
回國后的林冬梅,跟隨父親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工作狀態。面對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在身心俱疲時她也曾經猶豫過,是不是應該選擇一條讓自己更輕松舒適的道路?是不是可以稍作休息享受生活?轉念一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己從事的工作決定了不能享受安逸,只能去最艱苦的地方,哪里貧困哪里就是她的主戰場。
尤其是在跟著父親去西部、去非洲鄉村做菌草扶貧工作過程中,她真正接觸到貧困農村的生活,每天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親眼看到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當看到那些孤苦無依的單親婦女通過菌草技術的幫助能夠自食其力、能夠獨立自強的時候,林冬梅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大道不孤,通過菌草扶貧事業,我們在全世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一個普通人,因為從事菌草事業,能夠對他人有益處,能夠獲得各方的認可與尊重,能夠為國爭光,這是我本人和團隊都非常珍惜的榮譽,所以這項事業值得我全身心投入?!绷侄氛f。
作為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林冬梅與老一輩的科研理念有些不同之處,那就是技術創新與科學管理并重。
“我平時都叫他‘林老師’而不是爸爸,剛回國時,比較擔心和父親一起工作會影響工作形象。所以,我要求自己在工作場合首先要把他作為上級來對待。我與他的工作風格、思維方式、觀念、行為習慣等有很大差異,沖突也時有發生。有時我們兩人在書房、在田間地頭非常激烈地討論問題,各執己見,就像是吵架一樣,但很多難題往往是在這種激烈的交鋒中,互相說服,加深理解,最后達成共識”,林冬梅對記者說。
在第二屆菌草技術國際研討會上,現場專家們對菌草的命名持不同意見,林冬梅堅持菌草的英文采用漢語拼音“Juncao”命名,就是要昭告全世界,這項菌草技術是中國人的發明。爾后,她提出,應把菌草定位為真菌與草本植物的交叉研究領域,要對菌與草之間的科學關系在“以草代木”栽培菌菇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研究。
2007年,在父親首次開展“能源草”的研究應用時,她敏銳地捕捉到菌草在未來全球工業化應用和生態治理的發展前景,建議把“草”的多功能多用途作為應用研究的重點,把近期產業研究應用的重心由“菌”移向“草”,“草”與“菌”并重。在貴州,林冬梅提出,用菌草技術開展礦山修復,把生態效益變成經濟效益,使當地群眾持續受益。她積極探索如何利用菌草把礦山生態修復和農業環境治理結合起來,讓菌草“生綠又生金”。
近十多年來,林冬梅與父親一起,帶領菌草技術團隊先后在寧夏、內蒙古、青海、山東等沿黃9省區30多個縣市,以及福建、西藏、新疆、貴州等省區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她還主持建設福建泉港“礦山菌草生態治理示范基地”、“湄洲島菌草防風治理”等項目,在不同生態類型地區開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治理石漠化、治理砒砂巖、治理鹽堿地的試驗示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獨具特色的植物、菌物、動物三物循環,與草業、菌業、畜牧業有機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治理模式。
此外,林冬梅多次到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菌草研究示范基地指導研究,近10年的攻堅克難、不懈探索,無邊的沙漠出現了綠洲,當年種植的菌草100天就能把流沙固住,對于黃河生態治理具有典型意義。
2014年,菌草技術被列為我國援助斐濟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林冬梅精心策劃技術落地,因地制宜開創產業發展新模式,特別是創造了利用集裝箱改裝栽培菌菇的新辦法,帶領專家組攻克了當地氣溫偏高不利菌菇生長等難題。現在,菌草項目已經成為斐濟農業部的第一大支柱項目,同時為南太平洋海島國家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可持續農業樹立了典范。盧旺達駐中國大使本杰明對林冬梅說:“在你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道主義的光輝。菌草技術不只是扶貧,它治理水土流失的價值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因為每一寸流失的土壤都是我們的國土?!本菁夹g在中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誼之橋,為全球減貧事業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2019年12月21日,林冬梅(右一)為前來菌草中心參觀的阿聯酋氣候變化與環境部長薩尼博士介紹菌草技術。
林冬梅對記者說,她喜歡讀波特的管理學書籍。其中《有效的管理者》對她啟發很大。在科研工作中,之前她對自己的定位是:做好“林老師”的助手,讓林老師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現在,她已經接過了“林老師”的擔子,工作重點已轉換到帶領技術團隊發揮出最好水平上。
“如果說把菌草技術看做是‘魚’的話,我們不僅給魚,還提供養魚、捕魚、加工魚的一整套產業”,林冬梅說,“在成果轉化方面,秉承‘尊重生態、道法自然’的理念,依托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撐,為世界范圍內上千家合作伙伴在牧草種植、工業應用、生物能源、鹽堿地改良、礦山修復、土壤修復、荒漠治理等業務領域提供技術服務?!?/p>
菌草是一種新型的農業資源和生物材料,用于生態治理具有效果好、投入少、見效快的特點,可“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靈芝等59種食用菌和藥用菌;在水土流失區種植菌草,形成草-土-菌-肥的良性循環;用于生物質材料,用于發電、造紙、制板材等潛力大??傊镁莅l展的新型產業鏈長且覆蓋面廣,能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緊密結合。
菌草技術團隊開展“以草代煤”發展生物質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示范顯示,人工種植巨菌草每畝的發電量相當于4噸原煤的發電量,此外,還能有效解決木質板材原料不足的問題。
菌草礦山生態修復方面,能有效緩解地表徑流,減緩水流沖刷力度,形成“菌草—生態治理—綜合循環利用”為一體的治理模式。在福建、湖南、山西等地進行了礦山植被修復試驗也體現了見效快、效果好的特點,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菌草防風固沙效果也很好,如在平潭綜合試驗區濱海菌草試驗基地,當地每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篩選出適宜當地生態治理的巨菌草、綠洲1號等菌草,叢移栽菌草50天即可起到固沙作用,可有效降低風速47.99%~91.93%。
為了解決農業技術進村入戶難的世界性難題,林冬梅創建了“基地+旗艦點+農戶”的模式,通過對技術流程一再簡化,使得農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在南非夸祖魯那他爾省,林冬梅和同事們走遍了偏遠鄉村,開創了“10平方米菇場可年產1.2噸鮮菇”的先河,僅花了兩年時間就在當地建起了32個菌草旗艦點,讓成千上萬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目前,菌草技術已傳播到世界106個國家,在國內外舉辦菌草技術培訓班共245期,累計培訓學員8653人次,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非、盧旺達、巴西、馬來西亞、斐濟、泰國等13個國家建立起示范培訓和產業發展基地。菌草技術正加快走向世界,成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和平友好“植物大使”,對促進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實質性貢獻。
“對于父親取得的成果,我沒有不可逾越的壓力感。我的壓力來自于菌草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初步規劃是,5年內再建20~30個發展中國家的菌草生產培訓示范基地,在各國復制利用菌草技術的中國經驗,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推動菌草業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推進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美麗中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讓菌草技術發揮更大的作用?!睂τ谖磥恚侄烦錆M信心和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