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常秀娟, 程家敏, 趙志芹, 李茵茵, 陸蔭英, 曾 珍,
1 北京大學三〇二臨床醫學院 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9;2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 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9
肝細胞癌(HCC)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占原發性肝癌的80%以上[1],其發病原因包括HBV及HCV感染、酗酒、肥胖、黃曲霉素感染等,隨著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抗病毒療效的提高,大量飲酒導致的酒精相關性HCC的比例逐漸增高。在HCC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于肝細胞膜或線粒體損傷、細胞能量供應缺乏等因素,使得HCC患者在臨床中出現血清HDL-C水平下降[2]。已有許多研究表明, HDL-C水平降低是HCC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3];而依據血清TC和HDL-C水平建立的系統性肝損傷指數可提示乙型肝炎相關性HCC術后預后情況[4],但尚缺乏研究明確HDL-C水平與酒精相關性HCC的關系。本文旨在通過對行初始根治性治療的酒精相關性HCC患者臨床病例回顧性分析,初步探討HDL-C在酒精相關性HCC患者中異常情況及其與酒精相關性HCC患者根治性治療預后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7月于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行根治性治療(定義為術后6個月復查腫瘤未復發)的43例酒精相關性HCC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HDL-C水平分為HDL-C正常組和HDL-C異常組。入選標準:(1)有長期飲酒史,一般超過5年,酒精攝入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 或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80 g/d)[5];(2)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6]診斷標準;(3)在本院住院的初診酒精性HCC患者,術后6個月內未進行其他治療;(4)無降脂藥服用史。排除標準:膽管細胞癌,混合細胞癌,存在HBV或HCV感染(HBeAg陽性或丙型肝炎抗體陽性),或由其他因素導致的肝臟疾病如免疫、藥物、寄生蟲、遺傳代謝等,伴有其他基礎代謝疾病的患者。
1.2 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BMI;入院后首次影像學檢查結果,如腹部超聲、CT、MRI等;生化指標,如入院后首次血脂檢查指標HDL-C、凝血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腫瘤標志物相關指標等。隨訪開始時間為2008年4月1日,每3個月電話、門診或住院復查,截止時間為2017年9月31日。研究起始時間為接受主要治療的時間,結束時間為患者死亡、最后1次隨訪時間。
1.3 倫理學審查 本研究方案經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2019002D,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2.1 一般資料 43例患者中11例為消融治療,32例為外科手術治療。中位隨訪時間5.25年。全為男性,年齡44~79歲,平均(62.23±9.57)歲。平均飲酒時間為27.53年,中位飲酒時間為30年,范圍為5~60年。酒精攝入量40~80 g/d的患者有12例(27.9%),>80 g/d的患者有31例(72.1%)。37例(86.0%)合并有肝硬化背景,20例(46.5%)患者伴有少量腹水,1例(2.3%)伴有中度腹水,22例(51.2%)無腹水。37例肝硬化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1例(56.8%),B級15例(40.5%),C級1例(2.7%)。腫瘤標志物檢測中,血清AFP正常的患者28例(65.1%),異常升高者15例(34.9%)。最大腫瘤直徑1~15 cm,其中<5 cm的患者有25例(58.1%)。5例門靜脈侵犯患者的門靜脈癌栓分級均為 Ⅰ 級或 Ⅱ 級,無其他血管侵犯;3例淋巴結轉移患者均是肝門部淋巴結轉移,經整體評估后,選擇手術切除是其最佳的治療方案。BCLC分期中,A期27例(62.8%),B期8例(18.6%),C期7例(16.3%),D期1例(2.3%,進行消融治療,腫瘤單發、無血管侵犯、肝外轉移、淋巴結轉移,Child-Pugh評分11分,分級C級, PST指數1~2分,其中Alb 24 g/L、TBil 63.4 μmol/L、腹水分級中度,無肝性腦病、凝血酶原時間正常。經14 d保肝、退黃,補充人血Alb、利尿以及營養支持治療,患者膽紅素下降至33 μmol/L,Alb 31 g/L,腹水基本消退,PST指數1分,Child-Pugh評分7分,分級B級)。
2.2 HDL-C與臨床相關指標的關系 43例患者中HDL-C正常組(>0.91 mmol/L)、HDL-C異常組(≤0.91 mmol/L)的患者分別有26例(60.5%)、17例(39.5%)。前白蛋白(PAB)水平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 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Cox單因素分析發現,HDL-C、腫瘤數目、腫瘤大小為患者整體生存的危險因素(P值均<0.05),進一步多因素Cox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發現,與患者生存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有HDL-C水平、腫瘤數目、腫瘤大小(P值均<0.05)(表2)。
HDL-C正常組的1、3、5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88.5%、72.4%、55.7%,HDL-C異常組分別為70.6%、43.7%、17.5%,兩組累積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81,P=0.015)(圖1)。
圖1 2組患者生存曲線
表1 2組臨床相關指標的比較
肝臟是脂類及脂蛋白代謝的樞紐, 肝功能正常時可以通過代謝維持體內血脂和ChE代謝的相對平衡,同時肝臟也是合成代謝膽固醇的重要器官。膽固醇不僅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還可在體內合成各種類固醇激素,進而在機體的激素調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HDL-C和LDL-C三種。HDL-C主要在肝臟合成,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可將膽固醇從肝外組織轉運到肝臟進行代謝,由膽汁排出體外。肝臟發生癌變時,HDL-C合成減少,與肝臟實質細胞減少有關。但是HDL-C在HCC中的作用,尤其是酒精相關性HCC預后中的作用及機制,目前尚未報道。
表2 Cox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數據表明:酒精相關性HCC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2.23歲,高發年齡在50~70歲,而據醫學統計發現,不分原因的HCC患者的高發年齡段在40~50歲[7],提示酒精相關性HCC的好發年齡相對較晚。并且與非酒精性HCC患者相比,酒精性HCC患者的總生存期更短,主要是因為患者在診斷時肝功能基礎和腫瘤特征較差,但酒精誘導HCC發生、發展的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8]。
已有研究證實,HDL-C可以通過ABCG1提高癌細胞中膽固醇的清除水平,從而降低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映,抑制腫瘤進展。同時,Apo-A1作為HDL-C的主要載脂蛋白,也可以通過膽固醇轉運、抗炎和免疫調節等途徑,抑制腫瘤的發生和發展[9],比如Apo-A1可以通過抑制脫脂轉化酶誘導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產生,來抑制腫瘤的進展[10]。ApoAM作為HDL-C的另一載脂蛋白,可與 1-磷酸鞘氨醇結合,降低HDL-C促進內皮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抑制腫瘤的發生與發展[11]。這些研究提示HDL-C降低導致腫瘤進展,不僅與HDL-C本身相關,還可能與其載脂蛋白具有密切關系。但具體在酒精相關HCC患者中HDL-C抑制腫瘤進展的詳細分子機制仍需研究明確。
已有研究[12]表明,HCC患者肝細胞損害會導致血脂代謝異常,血脂水平可反映出肝臟脂類的代謝狀況,對肝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后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一項前瞻性隊列以及驗證隊列研究[13]發現,HDL-C水平的降低與肝衰竭的嚴重程度、疾病進展及短期生存預后密切相關。有研究[14-16]報道HCC患者血清LDL-C水平的降低與肝臟疾病加重密切相關,血清TC和Apo-A1水平降低可能提示HCC預后不良。有研究[17]發現,血清HDL-C的具體水平可以反映肝病患者的肝臟合成功能, 其水平越低,表示肝損傷越嚴重。本研究發現,HDL-C異常組患者PAB水平降低,證實在酒精相關性HCC患者中,HDL-C下降與更差的肝功能基礎以及肝臟合成功能相關,該類患者伴有更嚴重的肝損傷,可能與預后不良相關。
大量研究表明,低水平的HDL-C和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相關。有研究[18-20]發現低水平的HDL-C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并且有研究[21]發現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輔助化療前,高HDL-C水平與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較好治療反應相關。然而,Ganjali等[22]表明,HDL-C水平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為非線性模式,性別、癌癥類型和疾病分期也有影響。一項納入1580例惡性腫瘤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23]發現,肝癌、消化道惡性腫瘤、乳腺癌、婦科惡性腫瘤患者,HDL-C 水平隨疾病嚴重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另有研究[24]發現,較低的HDL-C水平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表型胃癌較高的分期或較大的腫瘤相關。回顧性分析結腸癌患者的術后無復發生存率發現,高水平的HDL-C增加結腸癌患者的無復發生存率[25]。一項回顧性分析[26]研究膽囊癌病例發現,低水平HDL-C患者的總體生存率降低,并且與腫瘤分期和遠處轉移呈正相關。一項日本的大型隊列研究[27]表明,低HDL-C水平與HCC病死率升高正相關。一項Meta分析[28]表明,與HDL-C低水平患者相比,治療前高水平HDL-C惡性腫瘤患者的總生存期及無病生存期均延長。已有研究[29]表明, HDL-C水平下降與接受手術治療的HCC患者的總生存期和無病生存期的下降呈顯著相關,因此低HDL-C水平的根治性切除HCC患者的預后較差;而另一項回顧性分析[30]卻得到了相反的結論:HDL-C水平的降低能提高HCC患者的生存率。同時,另一項共納入37項研究,涉及3 524 505例參與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31]表明,較高和較低水平的HDL-C均與癌癥的高病死率相關。因此,HDL-C對于腫瘤預后的影響仍有爭議。考慮到研究納入的HCC病例均主要以病毒相關性HCC為主,以及基礎代謝疾病相關病死率的影響,HDL-C對于HCC的具體預后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明確。本研究發現,在酒精相關性HCC人群中,更低的HDL-C水平往往提示更短的總生存期和更低的累計生存率,這可能與該類患者肝臟合成和代謝功能下降,以及腫瘤特性較差相關。
本研究經過初步探索分析表明,HDL-C水平是影響酒精相關性HCC根治術后患者生存的獨立因素,可作為判斷酒精相關性HCC患者預后的簡易指標。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要得出較為準確的結果,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或大數據進行補充,從而納入更多的影響因素,證明本研究初步探索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雖首次具體探索性分析HDL-C對酒精相關性HCC患者預后的影響,其潛在的具體分子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
利益沖突聲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倫理委員會成員、受試者監護人以及與公開研究成果有關的利益沖突,特此聲明。
作者貢獻聲明:張蕊負責課題設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趙志芹參與收集數據;常秀娟、程家敏、李茵茵、曾珍參與修改論文;陸蔭英、曾珍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