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仇麗霞, 范作鵬, 宋靜靜, 張 晶, 展玉濤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北京 100730; 2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肝病中心三科, 北京 100069
藥物性肝損傷(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tǒng)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chǎn)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fā)的肝損傷[1]。根據(jù)病程,DILI分為急性DILI和慢性DILI,其中急性DILI占大多數(shù)。我國一項大型研究[2]顯示,25 927例DILI患者中87%為急性DILI。根據(jù)受損靶細胞類型,急性DILI被分為肝細胞損傷型、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大部分急性DILI患者在停用可疑藥物后肝功能逐漸恢復正?;虬Y狀消失,但有少部分患者疾病進展至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我國對不同類型DILI的轉(zhuǎn)歸研究較少,本文回顧分析了不同類型急性DILI的臨床結(jié)局。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0年12月—2019年3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和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收治的,符合2015年《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1]診斷標準的790例急性DILI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所用藥物、入院時生化指標、嚴重程度、分型及轉(zhuǎn)歸等。
1.2 DILI臨床分型標準 根據(jù)國際醫(y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CIOMS)標準R值將DILI分為:肝細胞型,ALT≥3×ULN且R≥5;膽汁淤積型,ALP≥2×ULN且R≤2;混合型,ALT≥3×ULN,ALP≥2×ULN,且2 1.3 嚴重程度評估標準 根據(jù)2015年《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11]進行嚴重程度評估,輕度(1級):血清 ALT 和/或 ALP 呈可恢復性升高,TBil<2.5×ULN(2.5 mg/dl 或 42.75 μmol/L),且 INR<1.5;中度(2級):血清 ALT 和/或 ALP 升高,TBil≥2.5×ULN,或雖無 TBil 升高但 INR≥1.5;重度(3級):血清 ALT 和/或 ALP 升高,TBil≥5×ULN(5 mg/dl或85.5 μmol/L),伴或不伴 INR≥1.5;急性肝衰竭(ALF)(4級):血清 ALT 和/或 ALP 水平升高,TBil≥10×ULN(10 mg/dl或171 μmol/L)或每日上升≥1.0 mg/dl(17.1 μmol/L),INR≥2.0 或 PTA<40%,可同時出現(xiàn)腹水或肝性腦病,或與DILI相關(guān)的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致命(5級):因DILI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才能存活。 1.4 Hy′s法則[3]ALT或AST>3×ULN且TBil>2×ULN且無明顯的膽汁淤積。 1.5 結(jié)局評判標準 治愈:患者出院時癥狀消失且生化指標恢復正常;好轉(zhuǎn):患者出院時癥狀消失且生化指標接近正常;未愈:患者出院時生化指標未好轉(zhuǎn)或惡化;死亡:因DILI死亡。 1.6 倫理學審查 本研究方案經(jīng)由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京佑科倫字[2019]010號,所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一般資料 790例患者中男性269例(34.05%),女性521例(65.95%);平均年齡(49.4±16.7)歲,其中<18歲33例(4.18%),18~65歲患者627例(79.37%),≥65歲130例(16.46%)。肝細胞損傷型554例,膽汁淤積型99例、混合型137例。女性多見,肝細胞損傷型女性比例顯著高于膽汁淤積型,膽汁淤積型女性比例顯著低于混合型(P值均<0.05)。肝細胞損傷型、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嚴重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導致肝損傷的藥物 導致肝損傷的藥物包括中藥、西藥、中藥與西藥聯(lián)用及其他,其中中藥所占比最高,依次為西藥、中藥與西藥聯(lián)用和其他。西藥中引起肝損傷的前五類藥物為抗感染藥物、心血管藥物、非甾體抗炎藥、抗腫瘤藥物或免疫調(diào)節(jié)藥和內(nèi)分泌藥。其他中常見的有保健品等(表2)。 2.3 3組間患者結(jié)局的比較 不同分型患者出院時結(jié)局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14.390,P=0.001)。肝細胞損傷型患者的治愈率顯著高于膽汁淤積型,而未愈率和病死率顯著低于膽汁淤積型(P值均<0.05)(表3)。 表1 3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 表2 主要致病藥物的情況 表3 不同類型DILI患者出院時臨床療效差異 表4 Hy′s 法則與患者臨床轉(zhuǎn)歸 2.4 符合Hy′s 法則患者的轉(zhuǎn)歸 554例肝細胞損傷型DILI患者中符合Hy′s 法則的有388例(70.0%),不符合的患者有166例(30.0%)。2組患者的臨床轉(zhuǎn)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U=38 372.0,P=0.033),不符合Hy′s 法則組患者的預后較好(表4)。 DILI是肝功能異常的常見原因之一,我國DILI的發(fā)病率為23.80/100 000人[2],顯著高于法國、韓國和冰島[4-6]。而且DILI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研究[7]發(fā)現(xiàn)DILI在非感染肝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已成為非感染性肝病的第二病因。因此,深入認識DILI及其防治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DILI中女性為主,與國外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一致[8]。其機制可能為女性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時間短和腸道轉(zhuǎn)運率低,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女性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表達少,藥物清除速度慢,以及女性月經(jīng)周期中的生理激素變化都可能影響藥物的代謝;相對男性,女性的固有和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敏感,可能更易導致免疫介導肝毒性[9]。急性DILI可表現(xiàn)為僅輕度轉(zhuǎn)氨酶升高至進展為ALF或死亡。我國一項研究[10]顯示,DILI中嚴重程度1級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但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DILI中3級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3.8%),可能與部分嚴重患者傾向就診本院有關(guān)。DILI三種亞型中,不同的亞型其嚴重程度分布不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肝細胞損傷型和膽汁淤積型以重度肝損傷為主,混合型以輕度肝損傷為主,與美國的一項研究[11]相同。 關(guān)于引起肝損傷的藥物種類,一項國外研究[12]發(fā)現(xiàn),導致肝損傷前十位藥物的分別是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氟氯西林、阿托伐他汀、雙硫侖、雙氯芬酸、辛伐他汀、卡馬西平、布洛芬、紅霉素和合成代謝類固醇。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導致肝損傷的藥物首要為中藥,與我國Shen等報道[2]結(jié)果一致。這種情況與近年中藥在國內(nèi)應用增加有一定關(guān)系。某些中藥及其成分可能會引起肝損傷??股厥且鸶螕p傷的常見原因之一,其中抗結(jié)核藥易引起肝損傷[13]。國內(nèi)一項多中心研究[10]顯示,172例抗生素導致的肝損傷患者中抗結(jié)核藥物約占60.0%,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在55例單用抗生素引起的肝損傷中,抗結(jié)核藥物引起的肝損傷占47.3%。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肝損傷中,對乙酰氨基酚是其最常見的藥物,這與歐洲國家結(jié)果一致[14]。 不同急性DILI亞型其臨床結(jié)局不同,有研究[11,14]發(fā)現(xiàn),肝細胞損傷型的患者預后最差,是肝移植的主要DILI亞型。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膽汁淤積型的病死率最高。我國一項研究[10]發(fā)現(xiàn),1096例DILI患者中所有死亡患者均為膽汁淤積型。另一項埃及的研究[15]亦表明7例死亡患者中5例(71.4%)為膽汁淤積型。這些研究均提示膽汁淤積型患者的預后相對較差。Hy′s法則被認為是判斷肝細胞損傷型DILI患者預后的一種方法,早期研究[3]認為符合Hy′s法則的患者有10%的病死率。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符合Hy′s法則的患者病死率僅為1.3%,且與不符合Hy′s法則的患者病死率無明顯差異,這提示Hy′s法則不能較好地預測急性DILI的死亡情況。 綜上所述,DILI患者多數(shù)為女性,以肝細胞損傷型為主。中藥是導致肝損傷的主要原因。肝細胞損傷型和膽汁淤積型患者病情較重。DILI預后相對較好,病死率較低。Hy′s法則不能較好地預測急性DILI的死亡情況。 利益沖突聲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倫理委員會成員、受試者監(jiān)護人以及與公開研究成果有關(guān)的利益沖突,特此聲明。 作者貢獻聲明:王瑜負責課題設(shè)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仇麗霞、范作鵬、宋靜靜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修改論文;張晶、展玉濤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2 結(jié)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