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光

筆者在湖南湘西州老年大學講授文史課已近20年,文史課一直是深受學員歡迎的熱門課程之一。有人問:文史課為什么會有這么好的教學效果,有沒有什么秘訣?我總結了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做法,大致如下:
要想讓老年學員喜歡文史課,不但要看教師“說什么”,還要看教師“怎么說”。這個“怎么說”有時比“說什么”還重要。教師要想上課時吸引學員的注意力,首先得讓學員喜歡文史課的教學內容和講授方式,甚至還得喜歡教文史課的人。試想2節課90分鐘的時間,一個活生生的教師站在他們面前,你的講課內容和講課方式,你的儀態和語言是否讓學員喜歡,能不重要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好的內容,學員沒有興趣也無濟于事。所以,我努力把文史當故事講,爭取把真實的歷史講得生動有趣,讓學員都能聽得懂、聽得進。
每次上課前,我會先把詳細講稿寫好,上課時極少照本宣科,而是根據學員的反映、課堂的實際情況,脫離講稿,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一氣呵成講下來。下課后,總有一些學員圍著我問這問那,因為看了電影、電視上的“戲說”歷史之后,他們都極想聽聽歷史的“正說”。他們在課上、課后的提問,正說明老年學員聽課后“腦動”“心動”了,這些正是師生互動的表現。
“文以載史”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特點。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講古典文學必須“文史結合”。離開了“史”,就文解文,既違背了古典文學自身的特點,又不符合老年學員的求知要求。
每講一個古典文學作品,我都要把與之相關的歷史情況,作者所處的政治、經濟、學術地位,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像講故事一樣介紹給學員,幫助他們理解作品中深層次的意思。同時,我還會加上一些民間的傳說故事等,增強學員的學習興趣。如,講李白的詩歌時,我會介紹李白生活于唐玄宗后期,那時玄宗已由一位明君變為沉溺享樂的昏君,李白不可能被重用。因此他在苦悶中寫下了許多憤世嫉俗的優秀詩篇,才有“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不朽詩句。也正因李白不為皇帝所用,才有時間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才能寫出《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許多壯麗詩篇。我在講古典文學作品時,還特別注意緣文講史,以史解文,文史結合。如,在講到《長恨歌》的“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時,我就補充講述關于楊貴妃的父親、叔叔、三個姐妹,依仗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升官斂財的史實,以及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從一個縣尉爬到京兆尹、御史大夫直至宰相的記載。這樣把講“文”同講“史”結合起來,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講課的知識含量,使學員既受到“文”的感染,又得到“史”的熏陶。我注意到,每當補充這些相關歷史故事時,學員們在課堂上立刻就會精神百倍。
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有不同的歷史代表人物影響著歷史的發展進程。如古代的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等;近代的慈禧、袁世凱、孫中山等。老年學員對這些歷史人物雖然早有所聞,但對他們的為政之道、官場生涯、愛情家庭等,卻知之甚少。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系列講解,客觀公正的分析,實事求是的評價,將歷史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征、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現在學員面前,以他們的生平故事來還原真實的歷史,可使學員印象深刻,學習文史的興趣更為濃厚。
譬如在講史時,我選講“慈禧系列”是因為慈禧跟清史的關系太深太復雜,影響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有關慈禧的材料很多,尤其是近年來影視劇中也塑造了頗多的慈禧形象,觀眾對她很熟悉。但應該怎樣給老年學員講呢?我決定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例,從慈禧參選秀女,講到慈禧“入宮斗智”,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像電視連續劇一樣講下去。我講慈禧系列,不僅告訴學員慈禧是個什么樣的人,而且要讓學員領悟到慈禧的人生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啟示和借鑒。慈禧雖然是滿洲旗人,但她父親官職太小,像她這樣一個年輕的女子,怎么能夠一步步成為貴妃,最后做到皇太后?慈禧不是長得最漂亮的妃子,怎么能夠得到咸豐皇帝的恩寵,最后大權獨攬?一個女人要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她的人性就在殘酷斗爭和人生搏擊中得到了展現。我著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慈禧和慈安的那些事兒,抓住人性的本質,就把慈禧這個人講得鮮活了。就這樣,以重要的歷史人物為中心,將相關的歷史事件串連起來,把人物和事件講得有起因、有發展、有高潮、有結果,情節曲折生動,一環扣一環,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學員們更容易被吸引,從而增加了學習文史的濃厚興趣。
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因此給學員講述重大歷史事件時,告訴他們借鑒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可古為今用,便能有效提高學員學習興趣。如,講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者強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清政府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使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我聯系到1997年香港的回歸和1999年中國收回澳門,進行了今昔對比,使學員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們能以“一國兩制”的方針收回香港和澳門,根本原因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的結果。學員們聽后,都為祖國的發展強大而自豪。
另外,我發現老年學員社會閱歷廣,他們在學習文史時,對某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許多自己的了解和感想,往往有不少精辟的見解。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他們多進行討論,啟發他們各抒己見,互相交流,讓學員在課堂上“動起來”,這樣課堂教學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