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從教已二十多年,工作頗為勤懇,也有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策略,可面對班額超大,農村孩子讀書太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很不關心等困惑,我還是常覺疲憊和無奈。但濰坊孩子的大量閱讀、昌樂外國語學校的“三效課堂”和北海學校的課程整合等,卻讓我猶如“入芝蘭之室,久浸其香”,并在反思中沉淀吸收,頗有茅塞頓開之感。
閱讀,搭建學科學習之橋。
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以后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繼續創造一切條件,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幫助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他們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的語言材料,豐富他們的“心理詞典”,并培養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語感體驗,盡量提升他們聽、說、讀、寫、用的語文能力和學科素養。
在本學年我任教初三語文,由于九年級上冊語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習并會寫作簡單的議論文,所以本學期的語文閱讀,我會側重于引導學生多關注時事政治,多讓學生開口評說,多閱讀些時評美文,多積累一些故事名言警句等,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語感,從而為下一步的議論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文學習可以采用不斷干預、矯正學生的學習行為,教會學生不光會寫文章,還要敢于開口,善于表達,學會評價和創造,要能進行有主題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學習《端午的鴨蛋》時,在學生們熱情高漲,被作者的故鄉情結美和淡而有味的文字美所折服時,可以把“韓國申報‘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留給中國人的是一連串的反思……”這一材料告訴學生,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韓國申遺成功會意味著什么?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現在我們都熱衷于過“洋節日”,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卻備受冷落,我們應該怎么辦?這樣順勢而為,既讓學生明白了我們要重視并珍惜傳統節日,還可以再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如何重視珍惜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活動方案……
這樣,就達成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改變以往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合作之根本,是讓學生走向自主。
這是合作學習的靈魂所在。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下一步語文的合作學習,應該更側重于生生之間互助合作。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會有亮點,那么我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亮點,并引導其他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這樣學生之間才能形成平等的關系,才能互相尊重,才能認真交流真正傾聽真正實現完美的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不斷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會真正走向自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隨著閱讀教學地不斷深入,我們感覺猶如“入芝蘭之室,久浸其香”,漸漸幸福盈心,以后的閱讀學習之路,我們會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