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燕
一、語文教學情境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課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回歸生活世界是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能讓學生與生活相融合?如何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提升語文學科素養,為選拔人才服務?“學習的知識、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緊密聯系的,知與行是相互的——知識是在情境中并在行為中得到進步發展的”。通過創設情境,與生活對接,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是語文學科深化教學改革,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
二、高考語文情境化
2014年頒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提出了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明確地回答了高考“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一核‘四層‘四翼的改革設計實現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才能確保改革設計目標的落實落地。高考語文科的命題在推進考試內容改革、加強對能力和素養考查的研究探索中,借鑒國內外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著意加強情境化的命題設計”。為順利推進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的深化,服務于新課程教學改革,在近年的語文高考命題中,語文試題在情境化設計方面非常突出,尤其是作文方面,通過創設真實的材料情境、寫作任務情境和寫作過程的情境,引導學生把知識與生活對接,達到知行合一,真正做到以考育人,立德樹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優秀人才服務。
(一)寫作材料情境真實化,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生活。
在近幾年的全國卷高考命題中,作文命題在寫作內容方面正積極走向真實化,貼近社會生活,關注社會的熱點時事,關注考生的社會生活情境體驗。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會多角度思考生活、感受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把語文知識、思維方式的社會意義體現在社會生活情境中。
(二)寫作任務情境真實化,引導考生用知識指導生活,寫以致用。
“寫以致用的思想一直為我國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這也是寫作的實用性,寫作不是為了無病呻吟,而是能夠從寫作中攝取知識,用知識來指導生活,最后能夠學以致用。近幾年的全國卷作文寫作任務設計,都創設了真實的任務情境,突出“交際”“交流”的功能。如2017年全國I卷,材料選取了和考生耳熟能詳的12個關鍵詞——真實的材料情境既是來源于課本又是鮮活地活躍在社會生活中,讓考生語文知識與社會情境的相互融合中,提升語文學科素養。在真實的材料情境之下,命題者又別出心裁設計了真實的寫作任務,“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通過關鍵詞來呈現自己的中國,根植于生活。“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時代的真實與交際對象、情境的真實。這樣真實的任務情境設計根植于學生扎實而豐富的語文知識積累和真實的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突出了“交際與交流”的實用性。
全國卷高考作文命題情境化設計,使得考生置身于真實化寫作過程情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價值,最終使得寫作達到以考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