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榕
摘 要:自課程改革以來,“任務型教學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被教師們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由于教學方式不當、評估機制不合理、學生焦慮等多方面原因,學生缺乏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和調整,通過設計有效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等方式,打消學生的焦慮心理,創造課堂參與機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鍵詞:參與意識;課堂教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9-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78
自課程改革之后,以“任務型教學”為代表的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英語課堂中,此類教學法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互動與參與,學生通過完成貼近自身生活的任務或活動,把所學與自身建立聯系,使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然而通過實際課堂觀察不難發現,學生參與度并不如教師想象的樂觀,部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依然被動參加或持觀望態度。這一現象與新課標中的“課堂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發展”相悖。學生課堂參與度低會導致學生機會不均等、交流不充分、活動效果差等問題,故通過分析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提出培養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可操作方法,供教師們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一、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影響因素
針對學生參與度低這一問題,筆者訪談了部分小學英語教師。教師普遍提到了學生學習態度不好、學生語言及表達基礎弱這些學生因素,缺乏多角度、綜合的原因分析。筆者從學生、教師、環境三方面因素進行探究。
(一)學生因素
1.學習態度。受傳統教學授課模式影響,學生早已習慣“教師教,學生記”。許多學生認為參與課堂活動不重要,他們學習的動機是記住結論,通過考試。這種觀點造成大量學生變成了沉默的“考試機器”,導致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缺乏思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語言水平。英語是語言類課程,課堂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學生能夠運用已有語言知識進行表達和交流。每個學生所掌握的語言水平各有不同,有的學生的語言水平很高,他們有足夠的語言知識支撐、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樂于表達。而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單詞、語法和句法知識的欠缺造成表達的困難,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信和熱情。
3.性格特征。每個學生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性格外向,喜歡交流。在課堂活動開展時,愿意積極主動地展現自己、表達自己。也有的學生性格內斂,喜歡安靜地學習和思考,在參與活動時多處于觀望狀態。
4.情感體驗。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產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在參與課堂活動時,如果學生未能成功表達溝通,就會對自己的語言能力產生懷疑,并擔心教師與同學的否定,從而對參與課堂活動產生害怕、焦慮的情感體驗,這會導致學生在聽的時候對輸入的信息解碼失誤,在說的時候語言支離破碎,這些糟糕表現進而又加重了他們的焦慮,并形成惡性循環。相反,好的參與體驗幫助學生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還會影響交互過程中學生努力的程度和面對困難的態度,幫助學生積極尋求幫助,采取積極的策略完成任務[1]。
(二)教師因素
1.教學模式。目前許多課堂還屬于“教師中心”模式,教師會最大化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具有絕對支配地位,在教師安排教學活動時,會盡可能壓縮學生參與環節,以實現課堂有效時間的最大化。在教師中心模式下,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他們不知道教師要講什么內容,也無法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
2.師生角色。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講者”,負責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只是知識的“接納者”。同時,教師也是課堂的“控制者”。課堂活動的方式、內容與時間都嚴格受教師的控制,學生被動地接受即可。
3.評估機制。紙筆考試依然是對學生評估的主要方式。英語學科要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而紙筆考試只考查到聽、讀、寫三方面能力,無法考查學生口語表達,這也就導致教師在教學時忽略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同樣,學生也會更加注重評估要求,忽略評估機制外的能力養成。
(三)環境因素
1.物理環境。班級環境和座位布置都會對學生參與產生暗示。研究表示,學生在整潔、開放的環境中更加愿意自我表達。班級環境的布置應盡量整潔、溫馨。另外,學生以固定的行列就座,會形成無形的壓力,而“合作型座位”會更方便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更加暢所欲言。
2.心理環境。Stevick認為語言學習的成功更多有賴于課堂內人的內在狀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也提出,學習者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才愿意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中,如果師生關系和諧、情感相通,學生就愿意在課堂上表達交流,反之則處于沉默甚至對抗的狀態。
二、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培養
(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用最大化的時間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參與、思維發展與學習能力培養。課堂教學模式應從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中心”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也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轉變[3]。教學模式的變革也勢必會帶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1.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指教師在課前利用“互聯網+”優勢,將以視頻為主的學習資源推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學習,基本了解教師課堂要講授的知識點,形成對知識點的自我建構和疑問。通過課堂教師的講解,解答疑問,促進理解并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習與遷移創新。這種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師生角色關系,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自主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結構,深度探究知識主題,充分思考并自我表達,遷移知識不斷創新,在同伴或教師共同探討、交流分享時,產生新的學習理解與體會,課堂參與意識也逐漸養成。
2.對分課堂。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多用于高校的學習之中,在課堂上,教師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用于教師講解重點知識、建造基本框架,對教學內容進行精講,另一半時間則留給學生自主討論交流。最后學生在課后通過重讀教材和翻閱其他課外資料、進行實踐等形式,達到對于課堂所講授知識的深刻理解[4]。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教師講解,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而另一半的時間,就可以進行充分討論、思考與內化,提升學生的合作討論意識和參與度,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答疑、探究,能夠更好地內化知識。相比較于翻轉課堂,對分課堂通過前半節課教師講解的方式代替學生自學,能夠幫助自學能力弱的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學能力相對薄弱,而對分課堂的形式更加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以此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設計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直接影響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課堂活動的難度、趣味性、類型等多個方面因素制約著活動的開展。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首先,設計難度適中的活動。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理論提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找到學生學習語言的最近發展區,設置難度適宜的學習內容。教師給予的知識過難過多或過易過少,都不利于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其次,設計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活動。心理學認為,認知需要與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到學習者活動的參與度。學習動機可以有學習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多種心理特征,對語言學習與獲得過程起推動、制約作用[5]。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由于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就需要充分做好學情分析,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興趣與需求。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活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參與意識。
(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調節著課堂學習過程,并對課堂參與度產生重要的影響。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形成的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信心的養成,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思考、探究和創造性的活動之中。教師還應該尊重鼓勵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號召學生間對同伴的錯誤進行理解和尊重,做到認真傾聽不嘲笑、充分肯定他人參與課堂的行為表現,以此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加他們學習的熱情和信心,這樣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地主動參與課堂。另外,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表達,如果自身情緒不穩定或負面,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氣氛,造成氣氛緊張,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體驗。
(四)調整英語課程的評估機制
當前的英語課程評估以紙筆考試為主,由于口語測試的評分標準不好界定等,口語測試的涵蓋范圍極小。口語評估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降低的直接原因之一,許多學生沒有考試壓力,自然就沒有了課堂參與的動力。因此,口語作為英語學習中重要的環節,需要納入評估考試之中,形成口試和筆試相結合的綜合能力評估。同時,評價不應僅以階段性考試成績作為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地給予指導和評價,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估,只有這樣,師生才能真正重視課堂活動中的交流、表達與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態度與意識。
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課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評估機制不斷完善,學生需求被充分滿足,學生的參與意識才會逐步養成。
參考文獻:
[1]張芳.論交互式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學生參與[J].教育與職業,2019(26):97.
[2]Stevick E.Teaching Language:A Way and Ways[M].Rowdy.Mass:Newbury House,1980:4.
[3]張耀勇,梁建民,初良龍.大學英語課堂學生被動參與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0.
[4]葉少楠,林威.探索大學英語課堂學生參與度的新模式[J].智庫時代,2019(19):224.
[5]張昀.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意識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