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希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地改革,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地創新。同時,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開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自主探究活動進行了思考,這不僅提高了教學的質量,還為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基礎。本文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促進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給小學科學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自主探究活動;思考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52
如今,隨著新課改在我國小學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教師和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小學科學這門學科。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要想加強學生對小學科學知識的了解,不僅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還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促進自主探究活動的實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能力,加強小學生對具體科學知識的理解,為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基礎。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教師的科學素質較低
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小學教師受到應試教學的影響對小學這門課程不夠重視,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還影響了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此外,缺乏專業性的師資隊伍,使得科學教師自己對一些專業性的科學問題都不能做出好的理解[1]。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相關的教學人員缺乏專業科學知識,講解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并不能對具體的科學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存在許多疑問,進而對科學的教學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相關的教師對科學教育不夠重視
雖然在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但是受到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部分教師對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并不夠重視。同時,一些教師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側重的是對知識點的講解,并沒有將相關的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發展,更影響了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教學觀念,加強對科學教育的思想認識。與此同時,相關的科學教師還要注意的是,由于科學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借助一些實驗設備,將具體的科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基礎。
(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占主體地位
由于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沒有認識到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認識程度不夠。同時,部分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活動之前不進行備課,不去深刻理解教材內容,這樣嚴重地影響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此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創新,也沒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僅不能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發展和實踐,更不能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還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科學課堂都缺乏了自主探究活動,學生并沒有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作用[2]。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促進自主探究活動的措施
(一)教師在課前要進行備課
如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想加強對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不僅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要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要在課前進行備課,加深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小學科學教師還要明白,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措施,更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礎。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小學的科學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課前對具體的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并在備課過程中對課本教材進行仔細研究,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對相關科學知識的認知水平等進行充分分析,使得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同時,教師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世界上的生命的起源來自大自然,讓學生運用具體的科學知識對大自然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現象當中的雷電和風力等,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然后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方式不斷地去理解和分析對相關科學知識的自我的見解,無論其見解是否具有合理性,都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由此可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全面發展[3]。
在進行小學科學授課之前,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進行課前備課,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在課堂中適當地添加一些課本中沒有的知識等,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又能不斷地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
由于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所以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要想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就要將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結合。同時,由于科學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小學的科學教師可以不斷地激勵學生去對日常生活當中的所有事物進行細致觀察,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中去發現問題和理解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對相關事物的認知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具體的問題和科學知識進行思考,然后利用自己對生活知識的理解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還能讓學生重視起科學這門學科。除此之外,教師在對學生提出問題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以及讀課文等方式,不斷地加強自己對具體科學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這些過程不僅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還能對具體的科學問題進行研究。
因此,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的發展要求進行教學,還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生活中的知識解決課堂上的科學問題,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發展的同時,又進一步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多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想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對具體科學知識的理解,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就要開展具有全方位的開放性科學課程,根據學生實際的發展情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開展實踐探究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體驗當中來領悟科學所具有的重要性,在多方面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探索。除此之外,小學的科學教師還要在具體的自主性探究活動中創設良好的學習科學的氛圍,讓學生來認知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的思維,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一定的基礎。
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多開展實踐探究活動,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應該指導學生充分應用社會上的資源以及生活中的經驗和知識對活動進行探究和操作,加強各個學科與科學的相互結合。此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還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對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知識進行分析,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結合實踐活動與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隨著新課改在我國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它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在傳授學生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活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倡導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進行探究和思考是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基礎。同時,由于自主探究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廣泛性,科學教師要想加強學生對它的理解,首先就要采取措施不斷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多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夠自己獨立地構建科學知識框架,對相關的科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探索,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如今,很多科學教師重視探究活動的實施,而忽視探究過程中對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培養,他們認為科學課上實踐活動是不可缺少的,一旦減少了課堂上的活動,學生就失去了對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但是,相關的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明白實踐活動開展的目的,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因此,在具體的科學學習中,科學教師要通過探究活動,去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為促進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全面發展提供基礎。
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學生對自主探究活動的興趣,科學教師還應在課上多進行一些模仿活動,讓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在活動進行完之后,科學教師還要注意的就是在課后進行反思,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的問題,不斷地完善自主探究活動的內容,豐富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去探索和思考科學知識。
三、結語
由此可見,在我國教育制度不斷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就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促進自主探究活動的實施,明白和了解自主探究活動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地提高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和合理性,加強小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趙凱斌.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研究[J].好家長,2019(23):156.
[2]班麗萍.淺談在小學科學課中利用翻轉課堂提高中段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C]//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2018:188.
[3]劉政權.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1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