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志
摘 要:作為一種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改變教與學雙方的思維方式,以形象直觀的展示助推完整知識體系的建立,因而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具體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現實意義;具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70
思維導圖這一概念由英國教育學家托尼·巴贊提出,他認為:人類的發射性思維怎樣有效表達呢?可以依托人的左右腦功能,將與思維中心點相連接的關節點以圖形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示,而這種圖形思維工具就被稱為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在20世紀60年代誕生不久就被引入中國,但多見于自然科學和企業管理領域,直至21世紀初才真正被語文教師所關注并應用于教學實踐,給初中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應用呢?
一、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初中語文就是研究漢語和傳統文化的人文學科,注重邏輯思維且具有生成性、形象性、整合性、獨特性特點的思維導圖與初中語文的結合,能碰撞出怎樣耀眼的火花呢?
其一,運用思維導圖歸納教學設計,可以深化認知、促發靈感,使課堂教學更加系統化。在教師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中運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順應左腦的自然思維將各種關鍵詞用不同的線條和色彩聯結起來,層次分明、組織規范,十分便于認知和查找;而隨著設計思路的層層遞進,一個關鍵詞可以引發若干節點,教學靈感的迸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此系統明晰地構思課堂全景圖,將所有的知識點優化整合,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其二,運用思維導圖開展語文教學,可以加強理解、激發興趣,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思維導圖以“關鍵詞”為中心層層展開,各節點之間的關系、層級、結構一目了然、清晰直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組織架構和內涵;同時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信息處理、整體感知的過程,學生興趣的激發、語文素養的發展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其三,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復習,可以突出重點、直奔主題,提升教與學雙方效率。不管是預習還是復習階段,思維導圖的知識點排列都高度凝練簡潔,分析關鍵詞就能解讀諸多知識點,突出了重難點知識、節省了學習時間,自然提升了教與學效率。
二、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路徑
(一)思維導圖在課前預習中的應用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后,就要引導他們在課前預習中使用思維導圖: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即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找到自己認知中的“關鍵詞”,由這個中心點發散思維繪制出個性化的思維導圖,這就需要學生認真讀課文、認真思考文章的組織框架,否則不能得出邏輯分明的思維架構,使預習效率大大提升。其次,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思維導圖進行分析整理,即學生提交思維導圖后,教師要進行具體分析和對比,研究學生的發射性思維的邊框在哪里、都有哪些獨特的思維創新、對文章的哪些內容印象深刻、有什么邏輯漏洞或思維混亂之處,共性問題是什么、個體缺陷在哪里,逐一歸納、心中有數后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再次,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做好語文筆記,因為學生在預習時了解到的知識點多是分散的,如具體的字詞含義、作者的寫作背景等,若不整理歸納也會以零零碎碎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大腦記憶,很容易消失在腦海中,因此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知識點,將零散知識做成系統化筆記,或是樹狀圖,或是線狀圖,都可以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教材內容,也為以后復習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耗費了不少時間精力,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其課堂教學效果則明顯提升。
(二)思維導圖在課堂閱讀中的應用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情節復雜、知識點多、關系混亂的文本常常令學生“頭大”,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就有了用武之地,下面就從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兩方面來談一談。
其一,思維導圖在現代文閱讀中的應用。閱讀一篇現代文最重要的就是理清文章結構、了解作者行文意圖,但很多初中生往往是讀了后邊忘前邊、讀了整體忘細節,而能夠分析脈絡層次的思維導圖好似文章大綱,簡潔明了地將文本呈現在學生眼前:第一步,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并據此復述,即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繪制并復述文章大意,其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程度如何,事實上多數學生都認真做了前兩項工作但在復述時卻差強人意,將邏輯混亂、對課文內容理解不深的缺陷暴露出來。第二步,理清文本脈絡、引導學生修改,即教師將學生理解不到位或缺失的部分指出來,讓學生再三品味探究,看看文本中怎樣描寫敘述的,引導學生認知文本脈絡,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此過程是對文本深刻理解、梳理層次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第三步,師生討論并共同繪制新的思維導圖,即在師生共同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采用或手工或軟件的方式和學生一邊討論一邊繪制,將文章結構、重難點知識以文字、圖像、線條、色彩等方式一一呈現出來,既新穎有趣又能引導學生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思維導圖的繪制并不是單純知識點的堆砌,不能將知識點全部羅列在紙上,而是從關鍵詞到關節點的延伸、組織框架的清晰顯示,因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細而全。同時思維導圖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思維路徑不同,因而不能武斷地批評,而要有的放矢地肯定鼓勵,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思維創新力。
其二,思維導圖在文言文閱讀中的應用。文言文中通常包含相當多的語言知識點,既散碎又艱澀,是多數學生不可言說的“痛點”。將思維導圖引入文言文閱讀,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繪制,將相關知識點條理分明地直觀呈現,肯定能讓學生有“松一口氣”之感,具體應用有:(1)明白字義,即了解明白具體字的含義,因為文言文中很多字詞含義多、活用情況多,有些與現代漢語的意思還有差異,只有將其歸納在一起反復揣摩才能更好地認識、使用,因此在閱讀一篇文言文后,可以將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分別繪制成思維導圖,將相關知識總結歸納,如此思路更清晰了、知識更牢固了。(2)梳理句式,即將文言文中獨特的句式表達集中在一起分類梳理,分析每種句式的不同情況并舉例說明,像判斷句就分為四種情況,有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的、有用動詞“為”、代詞“是”表示判斷的,有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成否定判斷的,還有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的。(3)幫助背誦,因為記誦積累是文言文重點考察方向,但很多學生背不下來、跳句漏句錯句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說明我們的右腦潛能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此時借助思維導圖中自己喜歡的顏色、線條等則能很好地刺激想象力,將關節點連接成網狀,準確快速地記憶背誦,具體方法是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在明確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找出關鍵字詞,然后找到重點段落的重點字詞,根據它們之間的層級關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思維導圖,再據此回憶背誦,則能輕松背下來且不易忘記。
(三)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寫作的實質就是思維的具象化,而思維導圖反映的恰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它可以幫助學生審題立意、結構優化,進而寫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來。具體步驟是:第一步,確定主題并發散思考,其實這就是根據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進行發射性思考的過程,不管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學生首先要審題,思考寫作方向,確定主題,這個主題就是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只有找準了關鍵詞,才能確保接下來的發散思考是有效的,搜集的信息是可用的。第二步,篩選寫作素材,在對關鍵詞的發散思考中產生了諸多分支,這就是我們的素材庫,但這些素材不可能全部堆砌到作文中,就需要進行篩選取舍,將思維導圖中最完整的信息分支圈出來,再次思考補充完善,以健全文章架構,如此既能擺脫千篇一律的寫作模式,也能提升文章的價值。第三步,優化邏輯結構,即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寫出作文提綱,讓自己的整體思路以圖像的方式直觀呈現出來,如此才能知道哪里該重點描寫、哪里該一筆帶過,脈絡清晰、詳略得當,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
(四)思維導圖在課后復習中的應用
在課后復習總結階段,知識點紛繁蕪雜,若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網絡架構,則易出現混亂困難之感,而思維導圖的引入則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將各種各樣小知識點歸納到不同的主題架構下,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事實上,如果教師一直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那么每一課學完后有本課思維導圖,形成單個文本的知識框架;一個單元結束后繪制單元主題思維導圖,將本單元的關鍵詞延伸拓展,將單元內的每篇課文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單元主題的知識框架;在總復習階段,又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繪制不同的思維導圖,將不同板塊知識系統化梳理歸納,就會形成字詞、背誦、文言文、閱讀等不同知識框架;最后將整本書的內容繪制成一個整體性思維導圖,那么整本書內容就印象深刻地烙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在這樣不斷咀嚼、不斷思考繪制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語文知識、學會了構建思維導圖,還完善了自身的知識網絡,形成了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三、結語
實踐證明,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廣泛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喚醒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增添了初中語文課堂的吸引力。但思維導圖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教師在應用過程中,一是要考慮適用性,即不同文本選用不同形式的思維導圖,不可千篇一律;二是要選擇合適的關鍵詞,必須能代表中心思想或主旨,給學生的發散思維鋪墊上堅固的基石,避免做無用功;三是要注意師生課堂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繪制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思維想法。
參考文獻:
[1]冉芳.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初探[J].讀寫算,2019(11).
[2]王初薇,王琳琳.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