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僑宏
什么是太極拳?
多年以前,你從音像店租來一卷《少年張三豐》,回家時看到人民廣場上身著白色睡衣的大爺在打健身操,房間里的海報是擺著二十四式的李連杰。有人說,太極拳老少皆宜,能治百病,也有人說它花拳繡腿,虛有其表。
2020年12月17日,起源于明末溫縣的陳家溝,歷時400余年,吸取了中醫養生與道家精華,結合人體力學與祖傳防身術為一體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紀錄片《中國》里,導演米開朗基羅曾說:“太極拳是種鍛煉,也是舞蹈和儀式;這個傳統是如此古老,仿佛它是過去的遺物,一種迷信。”
起源于舊時武術
一個悶熱的下午,十幾名穿著溫縣校服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里做著功課,大約半小時后,便停下筆打起了太極拳。這是陳家溝平常的一天,幾百年里都一樣。
陳家溝被稱作太極拳的發源地。因為太極拳,這座黃河北岸原本普通的村落被打造得格外別致,石板鋪就的仿古街道兩側,林立的店鋪均與太極有關,太極拳館、太極養生館、太極服裝店……據統計,陳家溝村民3000多人,家家戶戶都有學拳的傳統,太極拳學校4個,家庭武館30多家,在外教拳的拳師200多人。
“太極拳當然能打!”被稱為太極大師的朱天才說,太極拳是其祖師陳王廷任兵備守時所創之拳,今年72歲的朱天才是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祖上都是開鏢局走鏢的,學太極拳都是用來保命的,要是不能打,他們能走鏢?”溫縣當地人說,直到清末,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及其兒子仍走鏢為生。漫長的傳承使得陳家溝盛行習武之風。“看到兩個小孩一起玩,大人就說你倆比試一下看看。”陳家溝“70后”拳師、被稱作“八大天王”之一的張福旺說,正是習武之風,才使陳氏太極得以傳承。
明清之時,習武之人考武舉、開鏢局、看家護院、打把勢賣藝,都在刀尖上混飯吃。陳王廷也在造拳歌《敘懷》中寫道:“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匪,幾經顛險。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烈士暮年,瓜田李下,太極拳生。此后,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發展于新時體操
到了民國時期,太極拳等武術依然粗暴血腥,選手們盡管各有門派和套路,但在對打和比武時,常常用上的是蠻力和單獨的格斗技巧,門派之外“另開小灶”已成為武術界的潛規則。在1928年和1929年舉辦的全國武術考試及地方比賽中,有人即使被打倒,還嘴硬耍賴是“摔倒”,堅持戰斗直至被打到撐不住;有的人干脆氣急敗壞“動口”咬人,把其他選手的臉咬得鮮血直流。
直到1952年11月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民間拳社武會被取締停辦;1958年國家體委頒布的《武術競賽規則》中,對武術進行“套路內容、動作數量、完成時間、動作技術標準”等各方面的統一,太極拳逐漸迎來第一輪的簡化。
20世紀50年代,中國翻譯了蘇聯人伊凡諾夫的《醫療體育》,這本書核心觀點就是體育活動是健康與力量的源泉——一切病人,哪怕身體再虛弱,都能選用特定的運動——體操、游戲、日光、空氣和水,來幫助復原,增進健康。
武術家們原本還為如何簡化和推廣太極拳而發愁,但有了蘇聯的理論武器,人們決定以流傳面和適應性最廣的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從原版中精選動作加以改編,創作出新的簡化太極拳。由于全套拳法共包含24個動作,又稱為“24式太極拳”。
具體來講,就是突出“群眾性”和“健身性”,增加了許多體操式的伸展性動作,例如蹬腿、下蹲等,這些都是傳統楊氏太極拳中所沒有的。因為原版拳法的全部動作都是連貫圓融的,注重動勢的整體一致,不會有如此突兀的動作。在行家看來,這樣的動作做出后,會使身體露出極大的破綻而易受攻擊。加入了新動作之后,簡化太極拳變成了一套健身表演操。
美籍太極拳師格蒂絲與太極拳初次相遇是在20世紀70年代朝霧迷蒙的上海街道。
正在散步的格蒂絲看到了一個中國人一邊冥想,一邊緩慢地做著動作。在挪威學習過現代舞的格蒂絲瞬間就被這種緩慢的“舞蹈”里蘊含著的絕美震撼到了內心:“當我看到他的動作時,我感到一種冷熱兼具的感覺在身體里上下游走……我覺得這才是我要去追尋的東西。”
當今太極拳:不只是打才是真功夫
如果你在街頭、地鐵站、清晨的老年晨練區,看到一位妙齡少女站在銀發族中間揮舞著笨拙的手臂,不要害怕,她只是馬上要經歷太極拳網課考試的中國大學生。
在去年的疫情期間,受到網課的制約,許多高校將體育選修課統一調整為了太極拳,有人跑到小區廣場上尋找老年太極拳隊,就為了跟大爺大媽們好好觀摩學習一番,而有人在網上沖浪時討論的已經不是哪家哥哥最優質,而是哪位大師的教學視頻最為直白易懂、深入淺出。
除了在高等教育陣地使得大學生們“走火入魔”外,太極拳圈還有著接二連三的“破圈”式操作。
2017年5月,號稱“格斗狂人”的現代搏擊愛好者徐曉冬,與雷公太極創始人雷雷在成都武館比武切磋,后者在幾秒鐘之內就被徐曉東KO,按在地上重拳相加。而3年之后,自稱“混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被搏擊愛好者王慶民擊中面部5拳,打倒3次,最后一拳更是直接擊中他的下巴,讓馬大師當場休克,轟然倒地。
由此之后,再聽聞哪個太極拳“大師”被業余拳手幾十秒KO,恐怕再也沒有誰會感到驚訝。畢竟,一個又一個例子早已經向大眾證明,這些所謂“大師”盡管所屬門派各不相同,但都在身體力行地踐行一個標準:比武我不行,挨打第一名。
如今,太極拳真的已經不能打了嗎?
“太極拳是一種攻防的功夫,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演化成養生為主,但技擊功能不可否認。”陳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陳照森說,之所以人們覺得太極拳不能打,是因為普通人接觸的太極,都以養生為主。而在朱天才看來,太極的實戰不必非得通過打人來展現。“我在美國教拳的時候,我可以站兩個小時,美國籃球運動員半個小時都站不了,這不就是一種比試嗎?”
“這些無非是打著太極拳名號嘩眾取寵的‘跳梁小丑,并沒有學到正宗的太極拳功法,卻使整個行業陷入被‘污名化的窘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陳斌說。
河南省焦作市市委書記王小平則表示,太極拳不僅是“競技拳”,也是“文化拳”和“養生拳”,它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融合了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已成為新世紀的高雅文化和健康風向標。